一个礼拜前(2016年11月中旬),我去了合肥、浙江,参观考察了铃轩奖入围的四个企业的工厂,结合曾经在一汽-大众、大众集团的工作经历,想把了解的一些情况向大家交流,请批评指正。
我在2002年受聘于德国大众公司,在63周岁的时候,我提前从大众公司退休——但现在还在给我发退休金。我的演讲主题是《驱动进步——寄语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是希望自主汽车零部件公司能够更好的进步。
看了几个厂以后,有一个体会——自主汽车零部件正处在十字路口。
首先,自主汽车零部件的出路是要在两方面追求进步:管理技术的进步与专业技术的进步。
在上世纪下半叶,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家的作用——21世纪的资本主义前景》,作者是罗伯特·赖克——克林顿总统竞选时的成员——后来出任了劳工部长,之后他在哈佛大学作政治经济学教授时,写了这本书。
那时,美国正处在信息技术革命阶段,工业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他指出:其一,20世纪是有史以来科技进步最快的世纪;但进入21世纪,速度会更快。其二,关于国际化,也就是跨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其三,是污染和人口的增长。书中总结了20世纪,并展望21世纪的趋势,这使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保罗·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克鲁格曼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60年代初,预见了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
那时,我们都在称赞“亚洲小龙”发展迅速,但他认为,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足以分析它们的未来形式,劳动力生产率还在增加,但是技术进步成分不够,这些国家会出问题。这本书特别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1997年时,一汽-大众想要引进奥迪的一款车,但国家当时不想批准,理由是“它的外形不庄重”——差点因为这个理由被扼杀。
但后来,我告诉相关领导,在未来世界汽车工业造型中,奥迪这款车会是一个新的指标性代表。现在你们再来看看这款车,会不会觉得不庄重?——恐怕已经没有这样的观点了。
这也是技术进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车子可以造出你想象不出来的外形,让你感到很震撼。
今年9月8日,是一汽-大众成立25周年的纪念日。在车间里,有一款奥迪A4,它的车门把手更前沿,两根手指轻轻往上一触,车门就开了。
在(19)80、90年代,车门间隙是6毫米,正负1.5毫米。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升级为3毫米,正负0.5毫米。这让车子的噪音、舒适性、密封性得到优化。
第二,面对未来挑战时,我们要制定战略。
大众汽车集团在本世纪初发布了一个战略,分析了当时的竞争处境:一是要应对成本压力的增加,二是型号越来越多,面对用户的更多选择,要持续改进质量,并缩短产品换代周期。
之后,大众提出了到2018年的战略——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品牌之一。此外还涉及其他四个维度——用户满意度、投资回报率、销量以及员工的满意度。
第三,质量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包括“价格竞争力”,以及“非价格竞争力”。
但对“价格竞争力”的追逐往往会让企业走入泥潭,奇瑞就曾经走入这条错误的方向。所以,非价格竞争力,才是企业更要关注的战略。这就要求企业瞄准三个目标,质量、成本和效率——质量要始终摆在顶层。
(19)90年代,我出任一汽质量处长时翻译过一本书叫做《朱兰论质量改进》。其中有观点认为,80%的责任要由经理承担,只有20%是员工操作者的责任。我接受了这个观点。现在,我要再次强调它。
现在负责生产和规划的大众集团副总裁,他也会到现场检测车子的表面质量,品质可以为企业省去更多成本。在我工作时,大众集团的一把手,到我们那里就要看整车产品,看外面的质量,看各个方面。
我原来当过质量处长,我对质量的理解比较深。我为大众集团工作的时候,获得了“大众质量管理卓越奖”,是大众集团给我颁发的,是整个全球的卓越奖——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到卓越。质量做好的话我们也可以省很多成本。
第四,关于新项目的管理。我这次去看了一下汽车零部件公司,他们现在压力非常大,怎么能够更好地为整车配套?整车正在搞新项目,那么,新项目的管理,怎么去管?
(19)80年代后期,我翻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同时工程——搞新項目,必须要有的管理思路》。它确定了一个以时间进度为主的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并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以此协调各部门在一个大屋顶之下工作。
当时,大众做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花了10亿美元建造一个开发大楼,发动机、底盘等等开发都在一个屋顶之下,这也是同质工程的一个思路。
由此,大众公司也诞生了“时间主轴”操作流程,从产品开发到投产的48个月,横坐标用时间进度加以明确,而纵坐标是各个部门的职责。我认为这个思路非常好。
运用了这样思路以后,我们做宝来第一款车的时候,提前了两个月投产,提前两个月意味着我们要多挣多少钱呢?大众公司非常高兴,说没有想到一汽-大众还可以提前两个月投产。我们汽车的下线仪式上,奥迪的一把手都来祝贺。
第五,模块化的平台战略。这是一个技术和管理的进步,既能增加品种,又可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如果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够接受这种思路,今后几年,会走得更快。
对汽车中的部件进行分类——哪些可以通用,哪些非通用,哪些是专用的。用信息技术以后,可以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包括生产准备的时间。
在最近十年模块化的平台战略方面,大众减少零部件,通过模块生产更多的车型。
当时我也翻译了一篇文章,叫《模块化的平台战略》。过去,下面是底盘,只能是横向有些零件不同车用一下;到现在,有很多都是模块化的;未来70%以上都是模块,它可以生成很多的车型,满足市场的需要。
有一个日本记者问奥迪公司,什么叫模块化的平台战略。奥迪公司是这么回答的:“你的头发是黑的,我的头发是白的,你的眼睛眼珠是黑的,我的眼珠是蓝的,你的皮肤是黄的,我的皮肤是白的,但是我们是一个平台。”它设计的思路是,看得见的尽量不一样,看不见的尽量一样。如果自主汽车零部件都能够接受这样一种思路,我们今后几年会走得更快。
第六,全过程控制成本。成本及利润目标,在产品研发之初就要设定,而不是到最后。
第七,应对未来挑战的措施。这要求在组织、业务、流程和人才等方面,面对未来趋势,都能够做出相应的变革。
日本有一本叫《世界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的书,它提到一件事,英国是发明汽车的国家,但所有的汽车品牌都被卖掉,这并非是技术问题,而在于市场。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大,这是机遇,这给零部件企业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节选自首届铃轩奖颁奖典礼上陆林奎演讲,ABR记者张嫣、于洪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