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霞 董荣 孙叶
摘 要:为推进灵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在研究灵台县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灵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布局规划和建设对策。
关键词: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98
灵台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全县东西长78km,南北宽40km,总流域面积2038km2,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境内有达溪河、黑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属陇东半湿润易旱雨养农业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6℃;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452.5h,≥l0℃积温2635~3050℃;降水适中,年均降水650mm,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土质肥沃,黄绵土和覆盖黑垆土占30%以上。
1 粮食生产现状
据2015年灵台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全县辖6镇7乡184个行政村1429个合作社,总农户5.12万户,总人口2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8万人,耕地面积5.25万hm2,其中山地3.54万hm2,川地0.25万hm2,塬地1.46万hm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11万hm2(含复种),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hm2(含复种),经济作物面积1.93万hm2。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加大投入,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的思路,不断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比重,集成配套实用技术,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使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高。2010—2014年,粮食平均單产连续5a位居全省前列。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7.5万t,平均233.1kg/667m2,人均产粮841.3kg,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粮8.65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16 kg,农民人均纯收入3631元,农民人均种粮收入74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6%。
2 存在问题
2.1 粮食生产结构单一,优质粮食生产面积小
冬小麦、玉米是灵台县粮食生产的2大主要作物,冬小麦播种面积2.13万hm2左右,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4.4%,玉米、高粱、糜、谷等作物面积比较小。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高粱、马铃薯、小秋类(糜、谷、荞麦)作物相对较小,特别是适宜本县种植的豆类(白芸豆、红小豆、黄豆、黑豆)等名、特、优粮食作物面积小、产量低。在粮食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冬小麦品种退化较严重,抗病虫耐贫瘠、面粉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少;玉米品种多而杂,转基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大;良种良法不配套。
2.2 粮食比较效益低下,生产投入不足
粮食生产效益低下。条件较好的塬地种植粮食除去化肥、种子、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投入,平均净收益在300元/667m2左右,条件差的山地尚不足200元/667m2;土壤养分不足。大部分农户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量少,大多数依靠化学肥料,土壤养分逐年下降。据2007—2011年灵台县农技中心测定,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12.7g/kg,全氮0.678g/kg,有效磷9.9mg/g,速效钾127mg/kg。全县耕地土壤养分与第2次土壤普查(第2次土壤普查有机质为13.1g/kg,全氮为0.82g/kg,有效磷为8.9mg/g,速效钾为150mg/kg。)相比有机质降低0.4g/kg,全氮降低0.142g/kg,有效磷降低1mg/g ,速效钾降低23mg/kg。耕地土壤普遍表现为氮少磷缺,有机质贫乏,氮磷比例失调;生产投入不足。大多数群众在新技术应用方面舍不得投入,特别是良种应用、土壤深耕、肥料施入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粮食品质和效益都不高。
2.3 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
中低产田面积大。灵台县自然件差异较大,山、川、塬兼有,其中山地面积3.54万hm2,占粮田总面积的50%以上;中低产田面积达3.7万hm2,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5%;自然灾害频繁。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期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夏季成熟期冰雹、洪涝等灾害较多;以小麦条锈病、玉米二代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为主的重大病虫害发生面积大、范围广、危害重,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损失;群众防控农作物病虫害的意识不强;高产稳产田面积小。全县5.25万hm2耕地旱涝保收田只有1.77万hm2,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4%。
2.4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种粮农民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能力较差,科技种粮的意识不强;南部及西部山区人口与耕地比例失调,大部分群众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生产条件差,劳力有限,习惯于“朝天一把籽,地里一年去两回”的传统广种薄收,农民粗放种植已属不易,粮食产量低。因此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
2.5 资源配置欠合理,土地收益率较低
灵台县耕地面积较大,人均粮田面积0.25hm2,人均资源优势明显,但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冬小麦收割后正值夏季,降雨量相对比较集中,有利于玉米、高粱、豆类、糜、谷、荞麦等作物生长,但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遵循1a1茬播种习惯,轮作倒茬嫌麻烦,夏收后复种指数大多在50%以下, 60%左右的麦田赤地过夏,土地收益率较低,资源浪费比较明显。
3 粮食生产功能区发展思路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原则,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为目标,以进一步调整结构,建设特色化功能区,发展标准化生产,实行产业化经营,集成推广新技术,实现机械化耕作,全面提升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1 发展规划
到2018年,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指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万hm2以上,单产达到300kg/667m2以上,粮食产量年递增5%以上,实现总产22万t以上。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2万hm2,实现平均单产达到280 kg/667m2以上,总产8.5万t;玉米1.33万m2,平均单产达到620kg/667m2,实现总产12万t;高粱0.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500 kg/667m2,实现总产0.5万t;糜谷0.533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25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豆类0.667万hm2,平均单产达到100 kg/667m2,实现总产1万t;马铃薯0.2万hm2,实现总产0.75万t;其他0.2万hm2,实现总产0.25万t。到2018年末,按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优质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0.2万hm2,玉米、高粱“两杂”制种基地0.0667万hm2,全面实现订单化生产,年产小麦良种0.5万t,玉米、高粱良种0.4万t;建成优质冬小麦生产基地0.6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27万hm2,专用玉米生产基地0.47万hm2,订单面积达到0.33万hm2;小麦、玉米生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优质化,粮食作物每667m2均增产15%,促进农民667 m2均增收100元;全县培植1200个粮食生产大户,农民人均产粮达到760kg,粮食商品量达到9万t,人均贡献商品粮430kg,人均农业收入达到1200元。
3.2 发展布局
立足本县自然条件,兼顾气候、土壤、降水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本着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能力的相对一致性,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特征优势,将全县划分为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3.2.1 什字塬区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塬面以发展优质冬小麦、优质玉米为主。
3.2.2 南部山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生产功能区
以百里、星火、蒲窝、新开、龙门5乡镇为主,在山地梯田重点發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马铃薯。
3.2.3 什字塬区山台地优质小杂粮生产功能区
在朝那、上良、什字、西屯、独店、星火6乡镇山台地,以种植糜子、谷子、荞麦、豆类、小黑麦等作物为主,在缓坡地、阴山地、低山地建成优质小杂粮生产区,带动全县特色粮食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
3.2.4 邵寨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功能区。
在邵寨塬塬面以及四周山台地推广种植面包型优质小麦,建成专业的面包专用型小麦生产基地。
3.2.5 全县重点适宜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
达溪河、黑河川区玉米、高梁制种繁育生产功能区。在“两河”川区的梁原、百里、中台、星火等有条件的区域,建立玉米、高粱制种基地,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独店、朝那塬区高粱、玉米制种基地。建成高粱制种基地300 hm2,建成以富农一号为主推品种的高产晚熟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基地3000 hm2;建成以朝那、上良为主的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以朝那塬区为主,建成高强筋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区。以什字塬5乡镇塬面为主,建立优质小麦常规制种繁育区。
4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促落实
建议由县政府直接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功能区建设的统一协调。县农牧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实施的主体,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各乡镇要把粮食功能区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面,承担组织实施职能,积极会同农技部门,加强科技培训和教育引导,促使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加快推进区域化种植、品质化生产进程,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4.2 加大资金投入,多方扶持促落实
积极整合干旱山塬区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基本口粮田、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旱作农业项目、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项目的实施,整合各类农业生产扶持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认真落实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扶持奖励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4.3 强化技术培训,示范引导促落实
整合各个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因地制宜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的要求。全面启动培训计划,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根据农时季节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种粮技术水平。县农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在每个功能区至少确定3名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技术服务,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指导,随时为农民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秸秆粉碎覆盖集雨沟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技术等适用技术,确保粮食生产功能区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4.4 培育新型主体,创新机制促落实
根据粮食生产实际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租赁、土地互换制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进土地流转,推动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农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适度集中,实现粮食连片规模经营。加大对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鼓励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创新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4.5 发挥典型引领,强化服务促落实
依托本县农广校、职业中专,对农村留守人员和种粮农民进行职业培训,鼓励农村应届大学毕业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投身农业等途径,着力打造一批有学识、懂技能、会管理、善经营的种粮大户、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真正发挥产业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和旱作农业项目,大力开展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活动,扩大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努力提升功能区粮食产量。积极引导种粮大户、青年农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带头组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或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将广大种粮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联系起来,在新技术、新品种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提高农民种粮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在农作物良种供应、肥料使用、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控、收割播种等方面提供统一服务,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怀忠.灵台玉米品种布局意见[J].甘肃农业科技,2011(6):
60-61.
[2]王瑜华.灵台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科技,2008(11):43-45.
作者简介:景海霞(1979-),女,甘肃灵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董荣(1967-),男,甘肃灵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