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海
摘 要:我国有大部分地区处于水源不足、干旱半干旱状态,这种状态是致使森林植被难以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水源不足,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存活,压迫树木的生长,因此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出及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抗旱造林;技术措施;效果;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0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出抗旱造林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造林的存活率以及植被的覆盖率,改进了整体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缺水地区造林,采用不同的抗旱技术,对所选种植的苗种各个器官所产生的生理及病理作用均会有所不同。
1 应用的主要技术措施
1.1 适地适种
在进行抗旱造林举措前,应先对荒漠或者干旱地区进行土壤檢测,根据土壤的情况以及当地天气的湿度选择适宜生存、品质优良、抗害性强的树种。如果种植的品种不当,无法完成造林;可能会整体的生态平衡。
1.2 提前整改土地
以最低的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通过一定的措施提前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水分以及其他营养成分。同时还要适当改造造林地周围的环境,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关照以及通风湿度。
1.3 利用容器苗造林
采用容器苗技术,需要再种植地时候将容器的底部撕破或者是将底部取掉,利用容器来为苗种固土保水。提高整个造林区的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的固定性,从而提高成活率。
1.4 采用覆膜造林
对于干旱地区进行造林,水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采用覆膜进行造林是一种有效提高植被成活率的方法。在采用前,先对膜进行相应的改造,进而将膜覆盖在种植地片区,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程度,提高造林地的土壤水分含量。
2 所产生的效果分析
2.1 造林的成活率有所提高
采用以上的造林技术,对不同的地区实施不同的抗旱造林技术,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植被品种,一步一步的完善改进,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造林技术管理理念。从而在不断探索中,保证并且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
2.2 促进林木的成长
针对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造林方案,实行不同的技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不但改善了自然环境,并且使得所种植的林木生长的速度比普通造林情况下植被的成长率要高出许多。
2.3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造林成本
有计划性、系统性的对抗旱造林进行规划,使用顺应社会发展以及适宜苗种生长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地使得整个抗旱造林工程顺利的进行,并且在某些环节强有力地为造林工程节省了一定数额的资金,降低了造林的成本。
3 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种植物所附有的病虫害则大都各不相同,对于林木所潜在病虫害的防治应对于不同的病虫害则因施以不同的防治手段。在当下部分造林者并不重视病虫害的预测,大多处于在虫害出现后才会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对林木种植的生长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害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由于抗旱造林工程规模比较庞大,相对于普通地区的造林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更大。反观当下,由于现今人工费用所造成的成本投入量过高,人们便会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家、政府以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帮扶力度不够大。
4 抗旱造林技术应用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林木的病虫草害预报检测工作
对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林木的种植,普通植被病虫草害预测在一定层面上仍然适用,因此要根据时节变化和正常规律对林木的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预测和检测工作。
4.2 加大抗旱造林技术的扶持力度
在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的道路上,如果其他前提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要是没有一定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那么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去改变现有的问题,没有办法去实施更好的对策,完成抗旱造林的工作。
4.3 健全管理体系
关于对于抗旱造林技术应用的管理,应该在经历多次的探索后不断地进行总结完善,推出一项统一适宜抗旱造林的管理体系。并且广泛地采纳、听取广大负责造林者的建议和意见,在普遍适用的管理体制下,对管理方法进行补充和试用,得到造林者的认可和认同后在进行抗旱造林技术应用地区进行推广。进而循环实行,不断从民声中健全相应的管理体系。
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应该从技术上落实,从负责造林的人员上抓起。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整个造林工程进行规划,对不同的地区采用相适宜的技术和苗种。
参考文献
[1]陈艳辉.解析造林生产中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J].科技专论,
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