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遥 王浩然
摘 要:作为最常见的平原绿化树种和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杨树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深入探究苏北地区杨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对更好地保护杨树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杨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7
睢宁县现有杨树面积5.33多万hm2,而害虫发生面积每年都有几万亩,重点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在0.667多万hm2,但由于杨树的病虫害的种类较多,溃疡病、锈病,美国白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等多种病虫害影响着杨树生长,搞好杨树病虫害的防治,对全县生态保护、提高杨树木材的品质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主要病虫害发生及特点
1.1 杨树溃疡病
杨树的溃疡病多由真菌引起,在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为高峰期。在杨树溃疡病初期时,在杨树的树干皮孔附近会流出水泡,水泡破裂后皮层会因腐烂死亡,溃疡病多发生在树干的中下部,严重情况下会蔓延至杨树主干上部及枝条附近。溃疡病容易导致杨树失水严重,树势减弱。幼树受溃疡病的影响较大,健壮的杨树树干上若有发病的病斑,经过几年也会愈合。
1.2 杨树黑斑病
杨树的黑斑病主要发病在杨树的叶部,如叶片的内稍。黑斑病发生时杨树叶的正面会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整个树叶都是黑色的。而且,黑斑病的发生与季节关系密切,雨水较多黑斑病的发病率较高,雨水较少发病率有所降低。而且,幼苗、幼树感染黑斑病的概率更大。
1.3 美国白蛾
2010年入侵江苏苏北,成为苏北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杨树食叶害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在苏北1a发生3代。每年4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和产卵期,危害期为5月下旬—10月上中旬,成虫趋光性较强。1~4龄幼虫多结网为害,5龄后开始暴食,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影响农林生产和景观效果,6龄幼虫开始成群转移,此时最容易造成群众居住环境的破坏,并引发公共事件。
1.4 杨小舟蛾
苏北杨树主要食叶害虫。幼虫群集暴食,常在短期内将成片的杨树树叶吃光。每年发生5~6代,危害期为5月上旬—9月下旬, 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的第3~4代幼虫危害最盛。以蛹越冬,来年4月中旬开始羽化,5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以后6—9月每月1代,林间从第3代开始出现世代交替。
2 防治技术探析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要突出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强调提高防治技术的“安全、经济、有效”水平;要从生产的全局和总体出发,即从生态系统出发,强调营林技术措施;合理使用各种防治手段,做到互相协调,互为补充,互不排斥。强调减少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避免污染环境。成功造林,选择抗病虫的杨树品种至关重要,加强造林用苗检疫,进行科学的栽植,对营造林进行抚育管理等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都需要科學的理论指导和规范的操作。在防治工作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在种苗前期科学育苗,造林之后加强抚育管理等。
2.1 优化栽植模式,推行健身栽培
采取树种混交和栽植密度上有所区别。除适地适树外,可以通过对改变营造林的种植结构等来防治虫害。例如要防止杨树与桑树混合种植,以免杨树发生桑天牛虫害。另外,可以通过人为采伐病虫害严重的树木,及时进行除虫处理以保证杨树的健康成长。在土壤贫瘠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栽植密度,土壤肥沃水资源较好则提高栽植密度。
2.2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多种方法除治
建立科学合理的智能化预警系统,对杨树的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对病虫害监测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防控水平。提倡进行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科学防控。化学防治,人工喷药、飞机喷药、树干涂刷药环等方法;物理除治,采取人工捕捉、剪除网幕、扎草诱蛹,逐步扩大杀虫灯和性信息素的使用范围和面积;生物防控。释放周氏啮小蜂等生物天敌,重点控制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的种群数量。加强营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对杨树防治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和防治水平。
2.3 建立有效监管制度,落实防控措施
在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制定详细的检查考核制度,对杨树病虫害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加强防护;加强杨树营造林病虫害防控的宣传工作,通过示范、实验等方式给工作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支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对在管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以促进防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3 总结
杨树的种植范围非常广泛,杨树病虫害的及时防治对保证杨树健康成长,维持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控意识,做好预防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杨树有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