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洪远 张芳 周宏
摘 要:猪瘟是由病毒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一旦爆发会使养殖户遭受严重损失,甚至会为其带来毁灭性打击。猪瘟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的特点,现阶段对于猪瘟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了解猪瘟的流行现状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仍然是降低猪瘟发病率、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猪瘟;流行现状;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8
1 猪瘟病原特征
猪瘟病毒是该病的主要致病病毒,而引起病猪出现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猪瘟病毒对机体的淋巴组织具有吞噬性,导致其免疫系统出现严重损伤。猪瘟主要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等几种类型,不同的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其中最急性型多发于猪瘟流行初期,发病突热,主要症状表现出高热稽留、体温急剧升高,四肢抽搐,全身痉挛,全身出现多处出血点或血斑,病程多在5d内,死亡率在90%以上。急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症状表现为精神呆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后期可出现局部皮下出血点或出血斑。亚急性型主要症状表现为体态消瘦,后会由于身体衰竭而死亡,病理解剖可见肾脏、淋巴结等位置有明显病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主要症状表现为低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猪只消瘦、贫血、衰弱,行走时后肢无力、摇晃。病程可达1个月以上,多因衰竭而死,慢性型死亡率极高。
2 猪瘟流行现状分析
隨着检疫免疫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猪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其流行特点也较之以前有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散发病例增加。近几年我国基本上没有报告过大规模的疫情案例,猪瘟主要以散发为主,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猪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有可能被感染,小猪病死率高于其它阶段;非典型病例增加。猪瘟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受消毒液、疫苗等防控方法的影响,会导致猪群感染弱毒的猪瘟病毒,从而发生一些非典型的病理变化。虽然病猪的死亡率大大下降,但是养殖户的生产效益仍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混合感染病例增加。现阶段养殖业逐渐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规模化猪场养殖中单一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疫病相对较少,通常由多种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这种混合感染会降低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不典型的猪瘟感染病状大大增加了猪瘟的诊断及防治难度;感染途径多。猪瘟可通过病毒的粪便、吃过的饲料、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而易感动物、昆虫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此外,商品猪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远距离传播,因此感染途径十分广泛。
3 猪瘟的防控措施
在畜群中传染病的流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等3个互相连接的条件,才能实现疾病的传染,因此猪瘟的防控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可以通过将临床诊断结合实验室诊断来实现,对猪瘟病情做出迅速、准确的诊断,定期监测,及时处理病死猪、感染猪及重症猪。及时隔离未发现病猪的猪群,定期监测;坚决淘汰亚临床感染猪。日常管理中做好猪群的净化工作,尤其是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要对种猪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排除猪瘟病毒感染。如猪场受到污染,则要对所有种猪及后备种猪进行逐头检测,坚决淘汰阳性猪。如种猪群假定无猪瘟病毒,则要间隔半年即普查1次,进行反复净化。如猪场未受污染则要坚持自繁自养,培育健康、无猪瘟的带毒猪群。新引进种猪必须严格检查,并隔离饲养30d以上方可混群。
3.2 切断传播途径
猪群发现猪瘟病猪后要迅速对猪舍、猪栏进行消毒,包括饲养用具、养殖场四周等,消毒药物也要交替使用,每周更换消毒药物,以保证消毒的彻底性与有效性。引进种猪时一定要保证种猪经由当地检疫部门检验合格,以防止病毒跨区域传播。尽量做到产房与保育舍的全进全出,避免混养不同日龄的猪;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饮水,降低饲养密度,对舍内环境温湿度进行人工控制等。
3.3 提高猪只自身的免疫力
目前为保护猪瘟易感动物,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要根据猪场所处环境、猪体健康状况、猪场规模及当地历年来的疫情情况综合考虑制订具体的免疫程序和疫使用方法,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同时采用超前免疫和重复免疫等方法使仔猪产生较高的保护率。正常情况下3周龄进行首次免疫,2月龄进行二次免疫,商品猪后续不再免疫直至出栏;种猪则间隔半年免疫1次。在非安全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并保证1h后吃到母乳,2月龄时进行二次免疫。实际免疫过程中可视具体情况在允许范围内适度加大免疫剂量,以提高猪体内的抗体水平。此外,政府也应对养猪户进行专业指导,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猪群为养猪户制定适应的免疫程序。
控制和消灭猪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当然,不管猪瘟发生的情况多复杂,只要耐心细致的做好综合防治,猪瘟便可得到有效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