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
摘 要:大豆是东北地区种植的一种主要的作物品种,在其种植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栽培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并且对其种植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发展,使东北大豆能够增产增收,对大豆种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调整,增加政策上及技术上的扶持,提高产量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大豆的质量,逐渐实现东北大豆的标准化生产,增加大豆生产效益。
关键词:东北;大豆;种植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72
在东北大豆生产中应该对成功的种植技术进行积极地推广,将大豆的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作为主要的生产目标去努力,实现精耕细作、科学施肥,并且对大豆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于不同生态区域的种植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配套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实现大豆的节约化种植与生产,逐渐的让东北成为大豆的主产区。
1 东北大豆的种植方法分析
大豆品种的选择,合理耕作与轮作。东北大豆在种植中应选择和处理那些增产潜力较大、内部条件与外观品质都达标的优质大豆品种,如合丰 35、黑农 33、鲁豆 11等,要求种子发芽率需要在90%以上,纯度在98%以上[1]。在种子播种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精细挑选,将大豆的病种和杂质都清除掉,然后按照种植中具体的土壤环境及病虫害方面的差异,去进行恰当的种植,有的可结合微肥、菌肥等进行拌种,这样做能够使种子的活力得到增强。种植大豆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行轮作,在东北可以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轮作,尽量的减少种植过程中的重茬或迎茬的面积,秸秆还田增加土地营养,使耕地土壤更加的肥沃。在整地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深松,在实际的大豆种植过程中则需要借助深松旋耕机对当地的土地进行深松,使土壤具备更强的通透性,抗旱耐涝的能力也更加强大,深度大约保持在 20cm左右。
2 机械化播种与科学施肥
东北大豆一般会在每年的4 月下旬— 5 月上旬进行播种,地膜大豆种植日期可适当提前,东北地区用相应的播种机进行等距精量大豆的点播,使植株布局更加均匀,播种深度约4cm[2]。垄作大豆主要进行的是窄行密植,60cm大小的小垄种2行,90~105cm的大垄则可以种4行,行距间隔约为12cm,密度可以加大到 2.5~3 万株/667m2,这样可以实现大豆的增产。
东北大豆种植中需要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和分层施肥结合的一种施肥模式,依照土壤在肥力方面的不同及种植地气候环境的差异,通过进行科学的化验与计算,获得抛洒化肥的最佳时间与用量。一般采取的是分层深施的手段,将底肥施在一定深度位置的垄下,施肥量需要占据总体的60%左右;种肥施在 4cm以下的位置,用量大约是总量的 40%左右;在大豆种植的始花期至终花期这段时间还应适当的进行叶面的喷施。可以让大豆在不同的生长期都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供应,也使肥料的利用率提升了。
3 东北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大豆霜霉病的防治及杂草的清除
霜霉病对大豆植株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性,主要危害的是大豆的幼苗及叶片、籽粒,在大豆发芽长出叶子后,霜霉病就开始发挥威力了,它会沿着叶脉的方向进行蔓延,叶脉的两侧会因为这种病害产生褐绿色的斑点,在每年的7、8月份是霜霉病主要的发生阶段,如果遇到雨季这一病害的发生几率还会上升,为了对这一病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对大豆生长的危害,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防治,通常需要结合农业与药剂防治2种方法。农业防治方法主要就是选择那些抗病性强的种子进行轮作播种,药剂防治方法主要就是使用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大豆种子质量在0.5%左右进行拌种。在大豆出苗之前还应该采用除草剂进行除草,为大豆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3.2 大豆生长中虫害的防治
蚜虫是大豆生长阶段中存在的主要虫害,在大豆苗的生长部位较集中,比如顶叶、嫩叶的背面,以刺吸汁液为主,会造成叶片卷曲、枯黃,造成大豆减产[3]。在每年的7月份对蚜虫进行防治是最佳的阶段,通常可以采取40%的氧化乐果乳油的1000倍液,加入溴氟菊酯乳油、抗蚜威粉剂与适量的水进行喷雾,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还有对食心虫的防治,农业防治方面,主要就是使用抗虫品种,在收割结束后要尽快晾晒。药剂防治主要就是用 5%的甲拌磷颗粒剂 750~1000g拌土 10kg,在8月中旬前后撒于田间,每 4 垄撒 1 垄。
4 结语
现代化的东北大豆栽培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的实现了大豆的机械化种植,使得大豆的产量与质量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种植中应该继续对相关的栽培方法进行改进,对大豆品种的选择以及施肥的平衡都需要特别注意,而且还应该重视大豆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的防治,结合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2种手段,促进东北大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强东北农业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铱.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北京农业,
2015(25):49-50.
[2]郑新利,张丙双,寇贺.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