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3-07 21:51王玉琴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本文章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真正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来施教。新课改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掌握。

一、传统语文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传统语文教学,教师重视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生没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了积极主动思考文本的习惯,学生等、靠、要的思想非常严重。作为语文教学来说,重要的不是教师如何教学,而是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学会阅读。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策略。只要掌握了方法策略,那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就会达到。

时下,我们的老师总是习惯将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得井然有序,环环相扣。老师把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解决也是方法多样,或者合作交流,或者让学生举手回答。最后教师抖出自己的答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过程异彩纷呈,部分学生的表演也可以说是精彩。就这样,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过程走,而老师的过程又非常繁琐,老师更多的考虑是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否则,感觉课堂教学就不成功。同时,老师的课堂教学考虑出彩,虽然他们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但是,更多的还是考虑将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接受,而且为此想尽办法,使足功夫。唯独没有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结果,学生学习多年的语文仍然不会写作,不会阅读。离开教师学生感到学习茫无头绪。

二、重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放不开课堂,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培养起来。学习能力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我们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的教师放开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许多教师放不开学生手脚,他们总是怀疑学生的能力,害怕自己不讲,学生就不能知道。一般的课堂教学都有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但是,我们发现,学生阅读文本更多放在读上,机械性、重复性的阅读,不但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而且也使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意义。古人读书,多为自主阅读,自主思考,或批注写下阅读中的感悟,或阐释表达自己的见解。每到快乐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们古代文论不成系统,但是却博大精深,原因就是这种感悟式的阅读给他们的启示,他们每每能从细微处体察到写作的真谛。因此古人十分重视自主阅读,宋代朱熹说读书是自家事,别人代替不得。他提出五步读书法,也是从自主阅读开始的,语文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只要学生认识一定的字词以后,就可以自主阅读学习。因此,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认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学就轻松多了。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其实,许多教师并不清楚。作为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物。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的建构需要通过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来丰富完善。许多教师不知道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学生没有用来交流的东西,必然使合作学习走过场,图了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发生。

三、重视方法策略上的指导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最缺乏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阅读的方法与策略。的确,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传授书本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文本,我们只知道分析、讲解,但是如何分析文章,如果学生学完仍然一头雾水,或者只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不知道怎么写的,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常常发现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理解什么,体会什么,感悟什么,唯独没有给学生一些理解文章的方法与策略,对文章写作思路没有触及。学完文章,学生仍然不会分析文章,不知道如何分析文章。作为老师就像游泳教练,首先要给学生一些方法,然后是学生自己使用方法去实践,去体会方法。语文教学分析文本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从哪些角度来分析。说实在的,我们许多语文老师不会分析文章,不能体会文章的精微之处,与他们小时候的语文学习有关。从小学到高中,他们的老师一个劲儿地讲,他们也是重复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对学习的文本可能理解了,但是离开这些文本,他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解读文本,分析文本。我们说语文教学没有效果,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仍然不会阅读,不会写作,就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掌握阅读的策略。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感觉到语文课上与不上一个样,就是因为我们这种机械的教学。这样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他们除了理解了课文,课文以外他们并不会分析。

我们强调语文的实践性,那么语文的实践性体现在哪里?一方面就是语言运用的实践,一方面就是方法策略的实践。语言使用的实践,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之后,在生活和写作中不断地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感。方法与策略的实践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地解读文本,形成认识。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策略,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这些,学生才会乐于去实践,也才会善于去实践,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学生阅读能力也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学习一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只要我们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这个牛鼻子,那么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一定能够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一定能够激发出来。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他们知道如何學习,如何思考,语文教学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王玉琴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 734100)

猜你喜欢
文本文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说你做讲策略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