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词典》的新境界

2017-03-07 19:24江蓝生
辞书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词典汉语

摘要文章从汉语辞书史、词汇史的角度评价和介绍白维国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认为该词典在编纂理念、资料基础、释义、配例等方面都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超过了以往同类词典。文中举例介绍该词典收词、释义、配例等方面的亮点和创新之处,也指出该词典中存在的一些瑕疵和疏失。

关键词历史观念资料基础收词释义配例

2016年6月下旬收到上海教育出版社寄来的印制精美的四卷本《近代汉语词典》,感到它的分量沉甸甸的。一是它部头大,收词5万余条,总字数逾900万字,超过了以往同类词典;二是该词典的发起人之一、主编白维国先生在该书即将出版前不久(2015年10月23日)抱憾去世,他临终前一直盼着能看到这部词典,而最终未能如愿,想到此我的心情难免沉重。这部由白维国主编、我和汪维辉任副主编的词典,从1997年至2015年,历时18年终于面世,其间的艰难曲折,难为常人道也。白维国和我在这部词典的《序言》里介绍了“近代汉语”的历史分期、概念内涵;阐述了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词典编纂的意义及本词典编写的学术基础、编写队伍;说明了本词典收词、释义和配例的宗旨、特色等,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辞书史和词汇史的角度谈谈我对这部词典的学术评价。我认为,与以往众多同类词典相比,白维国主编的这部《近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白编》)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 新高度、新境界

一部词典能否有超越前人的进步,首先在于主编者的编纂理念。《白编》有清晰的历史观念,在编纂理念上更加科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该词典是汉语史上一个分期的词典(自唐初至清代中叶)。对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来说,这一时期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具有广义的断代特点;但就近代汉语时期内部来说,唐、宋、元、明、清几个时代的语言既相承,又各有发展变化,这一时期又具有历时性。因而这部词典在总体设计上,既定位为反映整个汉语史长河中一个历史阶段的共时词典,又要成为体现各朝代语言动态变化的历时词典,因而在收词配例上十分重视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共时分布。

《白编》的历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收词求全存真,尽量收录近代汉语各历史阶段的语词,特别是反映实际语言面貌的口语词。

2. 尽量收录文献中的各种词形,特别是始出形、通用形及其变体,以通用形统领各种变体词形。注意辨别通假字和方言记音俗字。

3. 书证按时代排列,注意反映词语的产生、发展、存活、消亡情况。不仅要反映被释词语出现和使用的时代,同时还要反映这个词语通行的地域;对有些词语,还要反映它使用的文献范围或文体特点;尽可能通过例句反映词语的用法、功能。

4. 释义除要提供概念义外,还要尽可能地提供附加义、搭配关系等相关信息。义项次序按本义、基本义或始见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的历史原则排列,要尽可能反映某些虚词语法化的过程。

一部词典要超越前人,达到新的高度,光有好的想法还不够,还必须要立足于可靠的、雄厚的资料基础之上,从某种角度说,资料决定着词典的质量。因为,材料不足,词典难以准确、全面地归纳词义;没有穷尽性的搜检,很容易发生书证滞后、义项缺失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决定词典质量的材料基础方面,《白编》达到了超越前人的境界。记得在2004年前后,该词典即将完成编纂任务,当时两个可供检索的大型汉语历史文献语料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文本”和“国学宝典”也已陆续建成。面对这一新情况,白维国先生毅然决定回过头来对每一个词条都进行电子文本的检索,务求精选用例,防止书证遗漏和滞后,也正因为此,词典完成的时间大大延后。庆幸的是,由于补上了这一课,该词典在文献资料的利用上超越了前人,为其编写质量提供了扎实的语料基础(在最后阶段还使用了“中国基本古籍库”)。今天回头来看,大家越发感到白维国主编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词典的核心是释义。编纂理念也好,资料基础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对每个词条的解释上来。与以往同类词典的释义不同,该词典的释义往往有现代语义学、语法学的观念,在准确性、科学性和丰富性上达到了新的境界。能基本做到这一点,跟该词典的编写队伍有直接的关系。该词典的编写人员(包括主编、副主编在内)都是多年从事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有较丰富的学术积累,各有专精,各擅胜场。这是该词典能达致新高度、新境界的队伍保障。

二、 新见解、新亮点

《白编》收词、释义、配例各环节亮点甚多,本文不避“老王卖瓜”之嫌,分六个方面,蜻蜓点水,加以介绍。

(一) 收词

复数词尾“们”的来源是汉语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话题,迄无定论。与复数词尾“们”有关的用字有“弭、伟、满、瞒、懑、每、门、们”,《白编》全部予以收录,如“我弭”(唐)、“儿郎伟”(唐)、“他满”(宋)、“我瞒”(宋)、“你懑、畜生懑”(宋、金)、“那门”(宋)、“你秀才们”(宋)、“你每”(元)、“椅桌每”(元)等。这些资料为探寻汉语复数词尾“们”的来源和功能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和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许编》)均未收早期用字“弭、伟、瞒”,《许编》“满、懑”也未收。

《白编》收口语词“老林”,释为: “老呆。‘林字由双‘木组成,隐指木头木脑,反应迟钝的人。”引例为《金瓶梅词话》二一回,与《汉大》同。但《白编》后加“参见‘、啉”,指示“、啉”二字词义与“老林”的“林”相关。不仅如此,《白编》还收了该词在敦煌文献中的同音变体“老临”,这样就把这个词使用的时代从明代提前到了唐五代。《汉大》未收“老临”,《许编》“老林、老临”均未收。

跟飲酒有关的“饮户、饮流”二词《许编》未收,《汉大》仅收“饮流”,释为“酒客之辈”,书证为宋范成大(1126—1193)《石湖菊谱》孤例。《白编》所引例证上自唐皇甫松诗和敦煌变文,晚讫清人诗例,其唐代皇甫松用例早于南宋范成大约200年。

(二) 释义

释义一般能给出句法位置、搭配关系和句法功能,体现了语法观念。下举“来、在”两例说明(为节省篇幅,不照引,仅摘要简述)。

“来”下列出16个义项: ① 开始。宋: “欲治国治天下,须先从修身齐家~。”② 置于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唐: “以我年最长,次第~称觞。”③ 做,常指做某种动作。金: “莫胡~!”④ 置于动词或动词结构后表趋向。唐: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⑤ 表某时至今的时段。唐: “别~已经年。”⑥ 表约数;大约。多置于数量词或疑问代词后。唐: “年三十~。”⑦ 以后;以来。《太平广记》: “闻姨亡~大有神。”金: “长大~为人不善。”⑧ 表示比况,略相当于一般、一样。多置于名词之后、形容词或名词之前。宋: “陪了一江~泪。”元: “拿着个天~大杀人公事。”⑨ 助词,置于介宾结构和谓语动词之间,有连接作用。宋: “每月常以史院所得笔墨~易米。”“把门~关上。”⑩ 助词,置于句中或复句的前分句末,表示假设语气。《敦煌变文》: “藏着君~忧性命,送君又道灭一门。” 助词,引出补语,略相当于“得”。唐: “瘦马寒~死,羸童饿得痴。” 句尾助词,表示事态的过去。唐: “老贼吃虎胆~,敢偷我物!” 助词,置于表次序的词(多为数词)后表示列举。元: “第一~将女色再不亲,第二~把香醪再不吃。” 动词后缀,表示行为动作的完成或持续。唐: “赋~诗句无闲语,老去官班未在朝。” 时间名词后缀。唐: “昨~朱颜子,今朝白发催。” 副词后缀。如“都~”(《祖堂集》)“大纲~、特~”(元曲)。

“在”共列9个义项: ① 期望;期待。唐: “倘忆山阳会,悲歌~一听。”② 任;随。唐: “诗成珠玉~挥毫。”元: “休信我一时间~口言。”③ 在乎;看重。元: “我那~这些酒食。”另有清代例。④ 本;自。变文: “~身有何道德?”元: “蒙官司于~家门首红泥粉壁。”⑤ 介词。到;往。唐: “飞~白云间。”元: “敢是同梅香~后园中看花去了。”另有清代例。⑥ 介词。表示动作的起点或经由,相当于“从”。唐: “其光~土而出,若焰薪火。”元: “你~那里来?”明: “后来那内相不打从滁州过,却~别路去了。”⑦ 介词。对;对于。宋: “若~物言之,不知是……。”另有明清例。⑧ 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或存在。唐: “已取得来,见于后园中放~。”另有明代例。⑨ 语助词。用在句末,无实义,表示申说语气。相当于“呢、哩”等。唐: “年几未多犹怯~,些些私语怕人疑。”另有五代、宋例。

如此细密的描写梳理,尽显近代汉语期间“来”和“在”的各种词义和用法,既有实词义,又广列虚词义,颇有凡解释一字意在做一部词汇史的意思(陈寅恪曾说: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像这样的词条还有很多,如“把、还、拚(pàn)、破、乞、委曲”等,随处可见,难以枚举。《白编》所归纳的完备义项和列举的丰富例证为现代汉语的许多用法找到了源头,对于汉语词汇史、语法史研究很有参考意义。

(三) 吸收最新成果,胜义迭出

“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徐光启)。《白编》诸作者关注学术动态,博览相关学术论著,融会贯通,择善而从,因而能使新见胜义汇集本书。

《白编》收“闷答孩、闷打孩、闷打颏”三个异形词,以前者为主条,释为“闷呆呆,形容烦闷”,并特别指出“答孩”是“呆”的分音形式。又如“纸提条”,下注“纸条条。‘条分音重叠为‘提条”。这些对分音重叠词的揭示,吸收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深化了这类词语的释义内涵。

“留”的特殊义为“赠送”,舉唐诗“宓妃~枕魏王才”、变文“附(驸)马赐其千匹彩,公主仍~十斛珠”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猴行者乃~诗曰……”为证。与此义有关的双音词“留别”“留赠”的“留”都不是“留下、停留”义,而是“赠别”“赠送”义。

“可畏”不是寻常的“可怕”义,而是夸赞之词,相当于“了不起”“不得了”。如唐:“上不属天,下不属地,中不累人,~韦楚老!”有时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甚”“非常”,如变文: “甚生富贵端严,~光花(华)炽盛。”另外,“可笑”也非常义,而是程度副词,相当于“甚”“非常”。如唐: “便栽松柏奇异之树,~称意。”变文: “如斯富贵,~殊严。”再如“可怜”,除了《汉大》已释的几个义项外,还有“可恨;可恶”义。唐: “~闺里月,常在汉家营。”元、明: “从来男女不同筵,卖俏迎奸最~。”清: “你看,~杀人的,这怎么起的去?”以上释义都未见《汉大》和《许编》。

“那每、那懑、那底每、那的、那的每”和“这每、这底每、这的每”,《白编》释为第三人称代词,字面义是“那些人、这些人”,实际犹“他、他们”,书证多为金元时期的白话文献。如: “那每殷勤的请你,待对面商议。”(金《董西厢》)“这每取经后不肯随三藏,肩担着扫帚藤杖,簇捧着个杀人和尚。”(同上)盖这类文献反映了北方汉语以指示代词兼指第三人称的特点,若对这一时期的白话文献不熟悉,很难解释得如此贴切到位。

其他词典只收“窨子”(地窖),《白编》则收“窨子里秋月”,释为: 窨子,地窖。地窖里不见月光,不是因为月食,而是因为照不进去,所以用它歇“不曾见这等食”。这句歇后语相当费解,《白编》吸收时贤成果,解释得十分到位。

(四) 释义独具慧眼,多有创见

这里按音序列举数例。“鬣”lièniè一词费解,《汉大》《许编》均未见收,《白编》释为: “视力低弱、眼睛眨动貌。禅家每以眼睛眨动喻法眼未明。”并出按语云: “鬣,通‘。《广韵·叶韵》: ‘,目暗,良涉切。‘字原误作‘,今改正。《集韵·叶韵》: ‘,目动,昵辄切。”此类释义能明辨形音义,发前人所未发,识断见功力,堪称确诂。

“气拍”一词其他词典仅收“醒木、惊堂木”一义,《白编》增设“气性刚硬”一义,并说明“拍,拍塞,充斥、充满之义。本字为‘畐,义为‘满,见《说文解字》”。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五篇《释情貌》曾揭示“畐塞”即“拍塞”,《白编》深得要领,辨通假,识本字,释义透彻有据。

“隐”,《白编》释为“凸起,引申指硌”。别的词典或不收此义,或只释为“硌”,唯《白编》加上“凸起”二字,这是有根据来源的。“隐”本指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杜预注: “隐,短墙也。”由此引申为“凸起”义,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 “赵后有宝琴,曰凤凰,皆以金玉隐起为龙凤螭鸾、古贤列女之象。”“隐起”即凸起。《白编》限于体例当然不能细说,故只举了唐《朝野佥载》“景龙中,瀛洲进一妇人,身上隐起浮图塔庙诸佛形象”印证,提示“硌”是从“凸起”义引申而来的,包含的信息比较充足。

《白编》“争”条第一义项释为: “怎。疑问代词。唐人只用‘争字。”提示唐代尚未出现“怎”用作疑问代词这一重要信息。

(五) 辨别同形词

《白编》收“其那”二条,其一注为qínà,其二注为qínuó;释义各不相同,前者释为“那”,后者释为同“其奈”。精于辨别同形异音异义词,他典未做此分别。

(六) 主副条选择

《白编》对主副条的选择确定多有理据,如收“打张惊儿”和“打张鸡儿”,以前者为主条,释为: “假作吃惊;装糊涂。”以后者为副条,释作“即打张惊儿”。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张惊”为同义并列动词,有“慌张、惊慌”义,故“打张惊儿”有故意做出惊慌状的意思。因为儿化的“鸡儿”与“惊儿”同音,所以又写作“打张鸡儿”。《许编》也收了这两个条目,但却把“打张鸡儿”作为主条,未为妥当。贺巍《洛阳方言词典》有“张精”一词,释为“放大嗓子叫嚷: 你就爱~,动不动就爱扯开喉咙跟人家吵架”。今疑本字应为“张惊”,犹北京话里的“一惊一乍”,指说话时大惊小怪。大惊小怪与“打张惊儿”的“假作吃惊”义相近。

从以上所举几方面来看,《白编》在释义上确实有新见,有深度,具有一种研究的气象。我们相信,该词典的出版,必将为汉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从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瑕疵、疏失未能尽免

从总体上看,《白编》在收词、释义、配例诸方面都超越了此前的同类著作,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但是,所谓新高度、新境界是相对而言的,实事求是地说,这样一部出自众人之手的大书不可能一步做到完善。就笔者近日披览所及,也发现一些缺点和疏漏,有不少可改进的空间。上面既不避“卖瓜”之嫌,下面则不怕自揭家丑,条列于下。

1. 收词尚有缺失

有些该收的词失收(如“楞怔、猎古调”),有的相关词收词不平衡(收了语助词“在那里”未收“在这里”)。指代词“这”唐代已出现,但早期又作“者、遮、柘、赭”。“遮”,《韩擒虎话本》: “叵耐遮贼,心生为倍(违背)。”“柘”,《李陵变文》: “柘回放,后庭(底)还来。”“赭”,《历代法宝记》: “赭回好好更看去也。”《白编》收“者、这”,未收其余三个,难免有遗珠之憾。《金瓶梅词话》中“猎古调”一词出现两次(这老婆一个猎古调走到后边|他一个猎古调儿,前边花园门关了,打后边角门走入金莲那边),白维国著《金瓶梅词典》释为“形容动作突然而迅速,不易被察觉”。但此词不知为什么《白编》未收,或因对已有的释义不能确信,而一时又找不出更好的解释?今按,“猎古调”当为“捩古掉”,“捩”和“掉”是扭转义,“古”应为中缀。“猎古调”(捩古掉)就是急转身,掉转头的意思。《洛阳方言词典》“捩”字头下收“捩咕、捩脸、捩过的、捩转”等词,另收“列古之掉”一词,释为“举止扭扭捏捏不大方”。此“列古之掉”或应为“捩古子掉”(“古子”为衬音),或也可能為“捩股子掉”(像扭股儿糖一般拧过身,掉转身),暂不能确定,录此以备续考。

2. 个别字音处理欠妥

“虾”有两读,一读阳平há,为“蛤蟆”的“蛤”的异体字(“蛤蟆”旧也作“虾蟆”);另一读阴平xiā,为“蝦”的简化字。《白编》在“虾”há字头下出“虾腰”条,注音háyāo,释为“哈腰;弯腰。也作为一种敬礼”,引有明清两代用例。此处释义正确而定音不妥。“虾腰”即“蝦腰”,应读阴平xiā。《白编》第四卷“虾”(xiā)字头义项①释为“像虾一样弯曲”,书证有“虾着脊背”(元)、“虾着腰”(明)、“虾腰拾起”(清),书证丰富,释义正确,故应将前面注为阳平的“虾腰”移到“虾”(xiā)下。

《白编》将“合不住”注音为gēbuzhù,释为“同‘搁不住”。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未把“合气”注为gēqì。《西游记》中有两例“阁气”,可证“合气”应读gēqì。另从音理上说,“合”本为入声字,一音通“蛤”,现读gé;另一音“合”做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现读gě,故“合气”在口语中音同“阁气”,与“合不住”(搁不住)的“合”音同。《汉大》和《许编》未收“合不住”,二书把“合气”定音为héqì,同样失察。

3. 对记音俗字的处理有可改进之处

近代汉语的文献资料中较多地反映当时的口语白话,书写者往往并不知俗语词的本字是哪一个,只是据音记字,造成通假字、借音字及据词义添加或改动形旁的俗写字、错字比比皆是。这些记音俗字是当时某方言音或历史音的反映,词典编者对它们不仅难以考释确切的词义,而且定音也很困难。如“乞皱”等词语,按照字面应该标注A音(“乞”qǐ),但根据词义则应该读B音(“乞皱”中的“乞”读gē),词典对这类字词该如何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白编》一般来说较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但也有可改进之处。如将“乞皱”定音为gēzhòu,应在“乞”qǐ字头下另出“乞皱”,注“同‘圪皱”。以便读者据本音寻检。

4. 有一些词语可以处理得更好

如“们”字头下首个书证为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中》: “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吕叔湘先生指出,除此例外,唐时未见用“们”,“们”至宋时始见;且“渠们”(他们)与“底个”(这个)“非恰当之对语”,疑“渠们”的“们”或为“伊”字之误。(《近代汉语指代词》102页注⑤)《白编》如能在此例后括注一下就更好了。

再如“因此上”条,释义为“犹‘因此,上,助词,无实义”。如果要较真,“上”在金元时期是有语法意义的,表示原因,“因此上”的结构最初为“因+此上”(因为这个原因),到了明清时代,“上”义逐渐虚化,其结构变为“因此+上”,“上”演变为没有实义的助词。可见释义还要有动态发展变化的观念。

虽然《白编》还有不少有待进一步打磨和完善之处,但从总体上看,它在学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高度即是新起点,新辞书的出版之日就是它开始修订之时。古今中外的辞书史表明,辞书的完善、修订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据说大中型辞书的完善大约要历经上百年的时间。我们期盼各位作者在拿到新书后仔细翻检一遍,继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继续给自己挑错,为修订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更衷心地希望各位同行及使用本词典的读者能及时地向我们指出问题和瑕疵。有各位的支持,我们对不断提高该书的质量充满了信心。

在本词典的“后记”里,我表达了对本书主编白维国友的敬意和怀念。他临终前说的那句话——“我就是上帝派到人间来工作的工蜂”——时时在我耳边回响;他孜孜不倦伏案工作的身影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我相信,他未曾谋面的“遗腹子”《白编》将会在辞书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成为对他的永久纪念。当然,对维国友最好的纪念是将这部词典修订好,让它不断攀登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1991.

2. 白维国主编.近代汉语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 陈刚、宋孝才、张秀珍编.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7.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5. 贺巍编纂.洛阳方言词典.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 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 蔣礼鸿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第四次增订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编著.元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5.

10. 许少峰编.近代汉语大词典.北京: 中华书局,2008.

11. 袁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澂明编著.宋语言词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责任编辑李潇潇)

猜你喜欢
词典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米沃什词典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评汉语词典“对等”的定义和“对等翻译”中“对等”的误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