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题

2017-03-07 15:35朱长许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山泉术语诗句

朱长许

语文成绩提升的幅度总是大不起来,估分和实际得分悬殊,看懂了的题目却得不到满意的分数,尤其是古代诗歌的阅读。其实,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有所忽略——答题规范。答题规范是操作问题,操作不当,看到的分数得不到,这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下面我们用例子说明。

例1 阅读储光羲 的《咏山泉》,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错答 ①这联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泉的作用。/②这两句诗写山泉映地、飞空作雨,从而写出了山泉的伟大。

错因 ①有两点不规范:一是判断失误,二是不结合全诗做具体分析,答题不完整。②也有两点不规范:一是概括笼统,二是没有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分析 上例是古代诗歌内容和手法串联在一起的简析题。很显然,这类题既要答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又要答诗歌表达的情感。特别注意的是,要紧密联系原作诗句。上面的答案由于不知道“踩分点”,且没有紧密联系诗句,所以失分较多。实际上,题干要求我们结合全诗,答案就和诗的上下句发生了关联。读首联“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就不难看出诗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如果再对诗句在声音和色彩方面加以把握,写出山泉的作用,答案就比较规范了。

示例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例2 读刘攽的《雨后池上》,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错答 ①这首诗用池塘的静和杨柳的舞动进行对比,衬托出池塘的静,表现了诗的主旨和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水面的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正是微风拂动吹起的朵朵涟漪,明镜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写到东风垂杨舞,风过池面,荷心声音起伏,更勾画出一幅静谧的池塘与大自然风声结合的画面,拟人、比喻使画面美丽动人。/③诗中是先静后动,第一句先写出雨后的池如镜面一样平静,后又说东风吹起杨舞,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景象。诗人主要使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手法,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描绘出欢快的、平和恬淡的画面。/④前一句从静态写出雨后水面平静,静得照出了檐楹,表现诗人的心情很静;后一句从动态写出风起垂杨舞,荷花在点头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烦躁不安。

错因 ①有两点不规范:其一是没有扣题作答,自顾自地从“对比”“情与景”的角度作答;其二是空泛笼统,缺乏具体实在的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借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对于這些古代诗歌题常设的问题没有一点是明明白白的。②中的“鱼翔浅底”,是无中生有。虽然鉴赏允许我们创造性地理解,但诗歌鉴赏更主要属于“还原性鉴赏”,即尽可能还原诗歌的原貌,这是由现实条件下的统一考试的特性所决定了的。更重要的是,这个答案始终没有用到“动静结合”这个关键词,不会说术语。③走向另一个极端:术语太多,堆砌。滥用术语,或者堆砌术语,其实都是因为考生对相关的术语不了解,或者一知半解。所以要么避开不用,要么都拿出来,让老师去选择。比较起来,堆砌术语者往往会捡到一些便宜,因为阅卷老师阅卷时是看点给分,只要你答到要点就给分。就算老师感觉被耍,至少不会倒扣分。④不规范的地方也有二:一是竟从“风起垂杨舞”“荷心万点声”领悟到诗人的“烦躁不安”,曲解诗意,过度诠释。按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种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不会变成贾宝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变成了唐吉诃德、贾宝玉,那就是过度诠释。判断某种诠释是否“过度”的原则是没有比此更加简单的解释;要与别的根据相吻合。在诗歌鉴赏中,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必须紧贴诗歌文本(包括诗前小序、诗后注释),无论什么样的理解,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有根据的,即必须能够说出哪些诗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撑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不是从该诗歌文本出发的最简洁经济的理解。二是要点残缺,没有在开头明确点出“动静结合”这一要点。

以上所举种种不规范——审题失误,笼统空泛,无中生有,不用术语,堆砌术语,过度诠释,要点残缺等等,在赏析语言、形象类的题目中也会存在,后文就不再列举类似病例。

示例 本诗可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生动地将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正确答案是按照这样的步骤组织的:(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如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 怎样做到古代诗歌阅读答题的规范

(1)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类的解题: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求同,析异;既要有总体的观点,又要有具体分析。

(3)做到不引文不答题。答题时,一定把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或关键句放到分析中,这将增强答案的规范性。

猜你喜欢
山泉术语诗句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巧用诗句育新人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