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
摘 要:科学实验课的活动准备是将科学探究活动提到课前进行,需要教师充分准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搜集资料,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创新进取、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前准备;材料选择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上学生不仅要学习书中的知识,还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学习。科学实验课的准备活动就是课前学生根据课本的研究内容进行准备的过程,以准备活动材料和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主,同时也对方法、心理等进行准备,是一个课内探究的“热身运动”,将科学探究活动提到课前进行。这一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认真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曾听过一节科学公开课“通电的线圈”,师生一起探讨实验步骤和注意问题后,学生分组展开探究活動。大部分小组制成了电磁铁,吸起了大头针。然而,有两个小组迟迟没有完成,教师也非常着急,就过去帮着这两个小组分析失败原因,然后重新做起实验。结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就处在无组织状态,等到这两个小组完成了实验,已经浪费了大量时间,这节课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这种课堂突发状况,导致了课中探究活动无序,小组合作探究低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就会在课堂上“状况百出”。在此,笔者想浅谈一下如何做好科学探究前的准备活动,为上好科学实验课做好“热身运动”。
一、教师准备要“新”
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照搬教科书的过程。照搬教材,把目标定在教知识上,忽视了学生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用教材,才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态度、价值观。教师只有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用创新的思维钻研教材,才能把科学课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从“传声筒”角色向“开拓者”角色转变。准备好教学环节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材料等,灵活变通地运用教材,发掘生活中的鲜活素材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引领学生到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去搜集材料,发现科学,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仔细研读,把握教材要点,又要超越教材加入自己的创新,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
二、材料准备要“放”
很多时候教师上课时准备的材料丰富,为防止混乱,给每个袋子编好号码。但有的材料作用很小。如果教师这样准备材料,会浪费很多精力,而且学生会很“闲”,实验探究由主动变被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科学教学中,教师主要做好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科学实验的要求,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相互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课前自行准备实验材料。一方面把教师从准备材料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研究的主动性,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喜悦。通过讨论还能使实验设计更完善,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印象,避免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
三、材料选择要“实”
学校实验仪器室中的配套材料很多,但并不完全适用新的科学课程,如有的实验材料基本成型,学生只是简单组装,这样会缺少创新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师要结合实际,让科学与生活真正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尽量选用身边容易找得到的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真正做到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时,笔者先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研讨需要的材料,再安排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牙膏皮、橡皮泥、小塑料瓶、塑料泡沫、螺丝、土豆、食盐等材料,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便于搜集,又节约了教师准备的时间,并且学生在寻找实验材料的过程中,脑海中浮现出来实验过程,有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尝试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避免了在实验课堂上浪费时间,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实验探究上面,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体验,得出实验结论。
四、准备方式要“活”
在科学探究中,有时实验要进行几组对比,或者几组实验反复证明一个道理。这时,教师可以协调好分工,让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准备,如在“改变浮和沉”的实验探究中,两个组研究泡沫在不同条件下的下沉和上浮,两个组研究不同的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两个组研究怎样让土豆浮起来和沉下去。根据这个思路,学生有目的地准备材料,既保证了实验的全面性,又减轻了搜集材料的负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探究活动更有深度。当然,在实验中是否需要分组,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课前准备是实验探究的“热身活动”,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