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
摘 要:陶行知是教育界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更是给现代教师以启示。本文将从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出发,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步与发展、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具体剖析生活教育的科学价值及对当今的教育目的和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关鍵词:生活教育;历史课程;价值观“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许多人心中,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现实生活无关,与未来生活无关,所以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和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而不用关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许多教师受这样的观念影响,在历史教学中为教历史而教历史,完全脱离现实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地向学生讲授老一套的、一成不变的历史知识。因此,教师讲授的历史知识缺乏生活气息,与时代严重脱节,较为沉闷,往往会让学生认为历史和现实无关,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用处,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强大动力。
那么,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关注?如何让融入现实生活的历史教育成为“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呢?下面,笔者以“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精选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课程资源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称,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就“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而言,本课的重点是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传统。教师可以将古代的农业生态保护内容作为本课历史课程资源的结合点。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特别是和谐发展的农学思想,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珍贵的历史遗产,在这一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传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
在学习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时,教师可以通过农具的创新让学生明白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需要对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且还要治理土壤,保持地力常新。只有深耕熟犁,才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作用。
在学习土地利用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耕作制度的创新让学生明白人类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经常受到农业生态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种种困扰和报复。过度耕作和收获引起土地贫瘠和土壤功能下降,从而促进休耕轮作制度的产生。
二、探究关怀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历史问题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时代、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历史不仅是过去的现实,也是今天的现实;现实不仅是将来的历史,也是现在的历史。关注现实与过去之前的历史联系,关心人类发展的需要,教师在问题探究教学设计中应把这两点作为价值出发点。
就“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课而言,教师可以从农业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思路去设计问题,如谈谈现代粮食安全的问题或农业未来的发展,这远比辩论小农经济的优缺点更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以下思路提出问题:中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农业的发展会遇到哪些问题?古代农业是如何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古人的农业技术进步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使用和依赖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制剂,导致了土地沙化、盐渍化、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多种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农业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和不稳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一定要全部探讨,或是要讨论出明明白白的结论,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对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关注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态保护思想及借鉴价值。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节粮、节水、节电”教育,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作为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历史课堂应当大力弘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强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引导,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勤俭、学会自省、学会自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更多的诸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只有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历史课堂才会深受学生的喜欢。
参考文献:
[1]杨俊中.中国古代农业生态保护思想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2]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N].人民日报,2014-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