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伦
两年前,一位女生因在社交网站发布了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而成为热议人物。这位女生就是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两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已经慢慢忘却了这件事。然而不久前的毕业季,“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度引起热议。
“今年5月份拍畢业照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薛逸凡的师弟、北大古生物学2016年毕业生安永睿,成为本届古生物学专业唯一的毕业生。话题一出,网上立刻引发了激烈讨论,更有网友大放厥词,说这种专业有什么用呢?又招不到人,还不如不设呢!然而,该专业真如这位网友说的没有用、不如不设吗?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若论无用,还有什么比诗歌、哲学更无用呢?可是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这些不恰恰印证了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乃是至理名言吗?急功好利之徒自然无法理解这些智者、巨人的“怪论”。
作家王安忆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道:“我建议你们不要尽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经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逻辑都是循着用途连接和推动,那些边缘的次要性质从因果链上碎裂下来,被淘汰出局。”在她看来,这个世界一味把“无用”淘汰出局的情形实在令人遗憾。她认为,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能以绝对的“有用”“无用”来衡量。
对“无用”的探索与执着,并非无用,那是追求,而且是高境界的追求。目光短浅的人总喜欢把眼睛紧紧锁在有用之物上。然而,何为“有用”?农耕时代的中国人在遥远的过去便识天文知地理,因为它们有用,在他们的经验中有用。一群博学之人在西方傻傻研究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别人耻笑他们,说这没有一点用处,说西方人真是无聊。然而,正是他们沿着这条“无用”之路往下走,才发现了逻辑。而那些把其余土地全部挖掉只剩脚下的一块“有用”的土地的人,大地和海洋都抛弃了他们。
当年有记者去看望96岁高龄的季羡林,谈话间提到“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对现在有什么用”,季羡林的回答睿智而尖锐:“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
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这就是古生物学专业存在的意义。哪怕只有一个人,也有继续战斗的意义。
向寂寞的钻研者及其背后的教师致敬!
也向当今普遍存在的“短视”现象说“不”!
“有时无用胜有用”,这一道理原本并不深奥,但不少人往往嗤之以鼻,因而在现实中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无用”的惨淡遭遇。本文条分缕析地阐述了“有时无用胜有用”这一道理。既有现象的呈现,也有原因的剖析;材料兼及典型事例与启人心智的名人之言,丰富而又发人深思。
【作者系湖南省沅陵一中高三(15)班学生,指导并置评:曾庆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