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话受益一辈子

2017-03-07 11:38厉守龙
特别健康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界东阳金华市

◎厉守龙

1968年6月底,我从东阳中学高中部毕业,回老家东璜山村插队落户。我从小到初中二年级都生活在杭州城市里,加上身体瘦弱,眼睛近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谙农事,常常受到旁人的奚落和嘲笑。

当时,我在生产队的工分底分仅6分。自己这个20岁的小伙子,劳动价值等同于一个普通妇女,实在心有不甘。那些日子我情绪低落到极点,希望找个知心人倾诉。找谁呢?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傅明夫。

年底的一天,我趁进城的机会,贸然回到母校去找傅老师。他刚巧没有课,客气地邀请我到他房间小坐。

看着傅老师面色和善的样子,我把自己毕业后的种种冷遇、苦恼和怨愤,和盘托出。我讲得差不多的时候,他方才开口:“守龙,你刚才讲的我完全理解,你的境遇,不是你一个人独有的,你们这批人生不逢时,很可惜。”稍停了一会儿,傅老师又接着说,“你很聪明,写作不错,不妨在劳动之余多写写,多投投稿。一方面可以为家乡宣传出出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希望以后能在报刊上常看到你的文章。”说到此,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言辞恳切地叮咛:“失意莫失志,得意莫松志,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傅老师这些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玉律,使我像醍醐灌顶似的茅塞顿开。

1972年2月,鉴于县广播站播出了我写的几篇反映当地群众劳动生活的稿件,并且我在学校代课表现也不错,原上卢公社党委让我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

打那以后,我边教学边坚持业余写作。

老实说,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文学创作,当初我都是“门外汉”,仅凭着上学时当校报通讯员的一点经历,和在上海《小青年报》发表过处女作的信心在写。写了一段时间后,也遇到了退稿比用稿多的瓶颈。现在想起来,如果当时打退堂鼓的话,就不会有今天五千多篇稿子的问世,和77篇文稿的获奖。

当时,每每收到退稿信,我总会想起傅老师“失意莫失志,持之以恒”的话语,从中汲取力量。我一方面坚定一个信念:“稿子用不用,只管往上涌;别人问我苦不苦,我就想想红军二万五。”笨鸟先飞,不让一天虚度。另一方面,能者为师,向行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来二去,我在东阳教育界一举创下了在《人民日报》等十余家国家级媒体发表稿件的记录。同时,被浙江教育报社聘为特约记者,是当时整个金华市教育界唯一一个。

我的教学水平也有了长足提升,被破格招转为公办教师,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我还曾参加金华市优秀教师报告团,到一些中小学巡回演讲。

那段时间,我经常听到周围人的赞扬,时间久了,不免有点飘飘然。每当此时,傅老师说过的“得意莫松志”“脚踏实地”等话语,就会像一盏警示灯在我眼前闪现。于是,我再也“飘”不起来了。

2008年退休以后,我仍不敢心有旁骛。我深知,笔耕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现在细细想起来,当时倘若没有碰上恩师傅明夫,如果没有他的那番鼓励,绝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百年东阳中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名声在外,就是有一批批像傅明夫老师那样能为学生终生负责,善于因人施教的好老师。

猜你喜欢
教育界东阳金华市
古韵东阳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陶行知·新学制
树立高中生健康消费观研究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