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薇(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
浅析油田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蒋薇(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5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能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要求石油化工企业的石油开采量大幅度增加。石油勘探开发以及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石油和天然气属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品,稍不注意就会发生火灾严重的会引起爆炸,给油田企业的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的威胁,因而必须加强油田开发现场的安全意识,保证生产的稳定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油田开发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针对存在的这些隐患提出了防范措施,为以后油田的开发生产保驾护航。
油田开发;消防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多数行业都与石油和天然气密切相关。我国油田的开采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油田的消防安全也被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重视,企业日常的维护费用中,在消防安全上的投资也逐年增多,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安全隐患,一旦油田发生火灾,很有可能一起爆炸,当前的油田就会被损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稳定上,都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本文对当前油田生产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进行研究,同时也给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敲响警钟。
当前油田的消防安全管理中,大部分的一线操作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进行作业都是按照经验而来的,新的科学技术在一线员工之间传播比较慢,并且一些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还并不完善,相关的消防设施配备不齐全,对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并没有计划进行,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进而石油的开采工作进程不断向前,同时也带动着企业的消防安全也在不断的升级进步,尽管如此,消防安全还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给一线员工以及油田开发企业埋下一个不定时炸弹。
2.1 明确消防安全理念在油田生产中的重要性
要严格遵守安全第一的生产工作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来指导生产。逐步建立消防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做到实际操作有章可循,消防安全有规可依。大多数生产员工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消防安全培训,对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应当定期在油田生产基地进行消防安全演习,让一线员工亲身感受一下消防安全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工作,不仅停留在开培训会的层面上,要对培训结果有所掌控,按时进行安全考试,验收一下安全培训的成果。安全问题,没有补救只有自救,因此油田企业应当增加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投资,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2.2 增强企业的消防安全意识
油田的正常运行生产与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密切相关,只有在消防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油田生产才能稳定高效的进行,同时油田企业消防安全与企业发展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都有非常大的关系。因而在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要对消防安全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保障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还要发动身边群众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让每一个普通员工都具有消防安全能力,了解石油火灾的预防方法,遇到火灾或爆炸能够安全逃脱。
2.3 加强企业消防队伍的建设,促进消防工作的顺利实施
为了更好的应对油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消防安全问题,油田生产企业应当有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消防安全队伍,在日常的安全巡检过程中,消防安全部门应该制定一个现场安全标准,同时要正确建立专业的消防队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消防安全问题发生的概率,保障油田的消防安全。油田的安全管理部门,应该针对油田现行的生产状况,合理组建消防安全队伍,要对油田当前的实际生产状态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保障消防安全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2.4 升级消防设备,健全消防系统
落后的消防安全设施严重制约着油田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消防设备不齐全的油田企业,应当跟上时代步伐,升级新技术,工业不断进步发展,消防设施也在不断改进,更好的为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服务。在升级消防设备及系统时,还要及时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以适应新技术,保障油田的消防工作能够进一步推进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生产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篇章,这其中离不开消防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油田企业的消防尤为重要,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和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给油田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加强油田企业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是符合时代发展,企业需求的。
[1]于飞云.《浅谈油田消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0):250
[2]孙成江,刘林,陈志军.《油田消防信息化实践与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4):44-47
[3]杜海军,袁伟斌.《试论如何提高油田消防安全管理的质量》.《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