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地方公办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浅析
陈 祥,李 兵
(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校企合作为提高地方公办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当然,校企合作也存在着学生对校企合作了解少、学生专业知识功底薄弱、校企合作企业选择有限、软硬件设施配套不够齐、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的问题,综合分析其原因有:人才培养方案滞后,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专业人才竞争激烈,合作目标存在分歧。为此,本文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加大资金政策支持,配齐教师队伍,扩展联合培养形式五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地方公办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行业发展蒸蒸日上,高校为我国信息化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性人才。然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存在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校企合作应运而生。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加大教学投入,尤其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校企联合培养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
本文所指地方公办本科高校 (以下简称地方本科高校)指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行业)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普通本科院校[2]。校企合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为更好地了解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湖北省地方本科高校为例,针对湖北省内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六所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进行了线上或线下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543份;同时,与部分校企合作企业及学院领导进行了实地访谈,现总结归纳如下:
根据对“您了解校企合作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中,选择“有深入了解”的仅占11.99%,40.41%的人对校企合作“有一定了解”,“知道但不了解”的占38.36%,选择“完全不知道”的占9.25%。而针对“学生是否愿意参加校企合作企业组织的实训”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4.6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3.77%的学生选择“不愿意”。校企合作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仍有近40%的学生只是听说过校企合作,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参加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持无所谓态度。可以看出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了解不够深入。
针对“你认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56.51%的学生选择 “功底薄弱,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此外,根据与相关合作企业负责人及学院的实地访谈了解到: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动手能力不强,对很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手较慢,适应期长。由此可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功底薄弱。
经过与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相关负责人的实地访谈了解到,地方本科高校业已存在的校企合作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一般,长期合作无法有效保证,而且其主要业务是进行有偿教育培训;此外,虽然有很多企业主动表达合作意愿,但其主要目的是进行有偿的专业技术培训,这与校企合作的公益为主的实质不符,导致地方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面较为有限。
将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比作一个整体,教师队伍和实验设备则是最基本的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根据我们“关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相关问题”统计得出,26.37%的被调研对象认为“师资力量不足”,56.51%的学生选择“实验设施落后”;访谈中也得知,很多地方本科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师一直存在缺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也较为匮乏。此外,许多实验室的设备因使用时间过长,设备老化,性能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适应时代发展。
总体上来讲,校企合作分为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订单式培养和校企共建学院四种形式。根据我们与学院和企业的访谈得知,当前,校企合作大部分停留在初级阶段——实习实训:即大三暑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实训则比较少,订单式培养和共建学院基本上没有;虽然已有部分学校实行了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和指导,但依然是少部分高校,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传统形式的毕业答辩,校企合作的层次仍然不够深入。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范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的规范性文本。当前,计算机行业技术快速发展,不断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在各领域的应用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在各学科领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国外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更新较快:英国的教材每年更新一次,美国和印度是半年,爱尔兰则是根据市场上最新技术需求决定教学内容,更容易对接市场需求[3]。而我过大部分现行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是在新生入学伊始就已制定出来,且四年基本上不会变动,培养方案和教材不能够及时更新;部分市场上前沿技术,学校也未能开设相应课程;学生所学知识也比较滞后,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出现一毕业就“落伍”的现象。
虽然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管理者和教师们煞费苦心地为学生搭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但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素质因人而异,学生最终形成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既不由学院管理者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也不因教师的规划而设定,依然取决于学生自身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进行过滤后而沉淀下来的稳固知识。因此,学生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主体决定因素不可忽视[4]。但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部分学生对学习存在畏难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是被动接受,未根本扭转高中“填鸭式”学习方式,学习主体意识不强,未形成系统性的专业思维,专业认知不足,导致基础知识薄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相较国家重点本科高校而言,地方本科高校均为省部共建高校,大部分高校办学时间为二十年左右,本科办学经验不足,且财政资金支持有限,伴有各自办学特色和专长。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各地方本科高校均争相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而计算机类专业也不均为其重点专业,高校在考虑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时,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倾斜也不多,导致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无法适应专业提升的需要。软件方面主要是师资力量和政策支持不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深专业教师不多,二是新进教师数量不足,三是聘用的企业型教师数量偏少,四是专业发展政策支持不够;硬件设施方面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设施不全,二是实验设备陈旧。以上原因致使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许多掣肘,如,大企业倾向于自己单独进行人才培养或者选择更高层次的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等,地方本科校在合作中只能选择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选择较为有限。
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师资力量短缺主要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类人才竞争激烈,难以留住新进教师;另一方面则是“双师型”教师较少。
随着大众化教育普及,地方本科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都是博士及以上,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也不例外。此外,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对高素质计算机类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计算机类博士生则更少,不少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对计算机专业类博士毕业生也都比较青睐,出现了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与高校激烈竞争人才的现象。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因实力雄厚,可以给予丰厚的薪资待遇和直观的发展前景,对计算机类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大;而地方本科高校则因办学层次和财政支持等原因,能够给予的待遇远不如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引进和留住青年教师方面更加困难,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新进教师数量较少。
此外,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现有计算机类专业专任教师为硕士和博士生,均毕业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很多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大学,大部分只能算作纯粹的专业理论教学者,理论素养丰富,企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则比较缺乏;此外,由于当前高校对引进人才的学历和职称门槛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因学历和职称等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导致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中具备理论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影响了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企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作用的发挥,但两者的合作动目的在分歧。学校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其主要目的分为三点:一是希望能借助企业的平台、资源及优势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三是希望校企合作能促进学院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关键主体,其合作的主要出发点:一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二是满足企业利益的需要,三是优先选择优秀人才。校企合作中,学校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公益性、全面性,而企业则强调利益性、短视性、职业性,二者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合作过程中不相兼容,双方因此容易出现分歧,导致合作的不稳定、不牢固、不长久。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是比较积极的一方,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不高,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5]。导致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初级阶段,深入发展较为缓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加速转变,国民经济进入改革深水区。高校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适应型人才,对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起到间接促进经济结构转变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6]。因此,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的首要目标。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为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更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合格人才参与社会竞争,校企合作则为此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性、指导性文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则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邀请企业、行业和产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将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实习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的精准衔接。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之一,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高品位、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提高综合素养。企业文化则是企业的灵魂,对员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有深远的影响,只有认同企业文化才可以做到爱岗敬业,真正融入企业中。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思维,增加对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的认知,发现自身不足,调整努力方向,符合企业要求。因此,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为此,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该做到,一是在专业文化构建的顶层设计中引进企业文化,吸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做到校园文化、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者相结合。二是要注重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区别,从企业文化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扩展校园文化[7]。三是扩展校企文化融合的载体。联合举办校园活动则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根据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特点,定期举办专业类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既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直观了解,增强对企业的职业认同,也有利于企业向学生传播企业价值和理念,发掘优秀学生,实现企业与学生共赢的局面。
资金是企事业单位的血液,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任何建设都是空中楼阁。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大对计算机类专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有利于为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平台。建议从地方政府和高校两个方面来加强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因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有设有计算机类专业,建议地方政府对高校计算机专业适当予以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加强高校计算机实验设备的投入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在学校资金分配方面,鉴于地方本科高校获得的财政资金有限,一是从学校财政上对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予以更多的分配倾斜;二是加强政策试点,大胆进行计算机类学院“走出去”试点,鼓励计算机学院在不违反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探索计算机类专业有偿的对外培训合作业务,扩展资金来源,加强学院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三是鼓励计算机类学院与校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企业的力量来加强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共建实验室,共建教学平台等,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实习基地,既能提高实验硬件设备,为强化教师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又可以加深与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专业能力强弱息息相关。一个好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更优秀人才。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新进教师较少和“双师型”教师较少的情况,建议地方本科高校从提高教师待遇、招聘企业教师和加强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三方面着手,完善教师队伍。首先,改善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待遇水平。为新进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到待遇留人,关怀留人,做好人才梯队建设和长期发展规划。其次,引进企业教师。企业了解着最新行业发展前景和掌握领先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兼任教师,每学期定期给学生上课,丰富师资结构,壮大师资力量。既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又能够深化企业与学校的融合。最后,选派教师到企业任职锻炼。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和实践经验相对缺少的教师深入到企业去任职锻炼,深入到具体的项目中,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模式和思维特点,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多数停留在实习实训层面的现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或者共建学院层面的合作。订单式培养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比较多,本科高校则比较少,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结合实际需要探索订单培养模式。共建计算机学院是校企合作最深入层次,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到学生大学四年培养的全过程。探索校企共建学院,应加强顶层设计,从管理制度、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制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在管理制度上,以学校人才目标为基础,建立健全共建学院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与义务,做到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在培养方案设计上,邀请企业结合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做到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在实习实训方面,探索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课程置换、认知实习、专业实习等形式推动实践教学的开展;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由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教授部分专业课程;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企业和学院共同举办专业类竞赛或者文化活动等,如编程大赛或者网页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理论素养,而且也提升了其专业实践能力。
[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余锡祥.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转型发展与校办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J].中职业技术教育,2014,(27):9-13.
[3]王艳玲,李倩,李艳.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25.
[4]王凡.理念和现实的差距: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问题梳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5,(2):167-171.
[5]车承军,路晓鸽.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3):17-19.
[7]周艳玲.校园文化如何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融洽[J].商场现代化,2014,(24):35-36.
陈祥(1990- ),男,湖北襄阳人,助教,硕士,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主要从事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