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分析

2017-03-07 22:25:58
关键词:道德语言大学生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1)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分析

罗 威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 思政部,安徽 六安 237011)

网络语言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规范化的语言系统,随着社会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和整个社会当中所存在的网络语言也趋于随意性,不过正是因为互联网当中很多语言在演变的过程中是具备随意性的,所以在整个互联网的语言框架当中都出现了很多语言表达自由化的状况。很多网络语言都是反主流的,强调个人的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跟随着大流,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些也就形成了一种非理性语言的状况。因此,面对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要注意分析网络语言背景下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并且运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大学生;网络语言;网络信息

网络文化也是一种大众型的文化,是具备了娱乐性的特点。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语言往往是带有强烈的游戏性,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有所节制,就可能会体现出友好的一面,但是如果毫不节制的话,就会出现语言粗暴的状况。在论坛回帖当中,有的人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回帖率,就会在帖子后面附上“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等过多的言论。在网络的世界当中,很多人都是匿名的,发表自己的言论,由于是匿名发表言论,所以很多人人性的阴暗面就暴露出来,更多的是不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一、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德育冲击的表现形式

从一些特征上面分析,当前中国的网络非理性语言实际上是非常多元化的,之所以把网络语言当中不规范和自由化的状况定义成为一种非理性语言的行为,实际上是因为网络语言可以随意的对一些特定的公众事件进行评论,或者是对于某些特定的事件进行个人意见的表达等。当这种表达并不是理性的或者是带有强烈的情绪性,这些都可以视之为网络语的暴力行为。对于网络的使用者而言,之所以会出现网络暴力的状况,也是因为个人的情绪无法宣泄。所以要对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充分分析,才能够更好的把握网络语言在发展过程里面的特征。当前中国的网络非理性语言主要是出现以下方面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采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些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观点。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强调政治挂帅,所以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探究干部或者是一些人的行为或者作风问题时,往往会渲染着一个人的政治性不足,所以会采用一些语言进行攻击或者谩骂的。这样的一种语言,实际上是需要被时代淘汰。不过在互联网的平台当中,这种文革式的语言也逐渐成为当前互联网暴力特别是非理性语言的一种象征。文革时候的这些批判性语言,主要是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和愤慨。比如针对某个人说出永世不得翻身,或者将某个人视之为坏分子等。这些表达方式实际上都是文革时期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愤怒的表达与此来宣泄自己愤怒的情绪。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者个人都应该承受这样的表达或者谩骂。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文革式的语言也成为了网络非理性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第二种表现形式是采用谩骂性的言辞。正如前文所分析的文革时候所采用的这些批判性的语言,实际上在互联网当中也是一种谩骂性的言辞。在互联网这样的一种虚拟平台当中,采用这种互相批判和攻击的语言是相对比较多的。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在虚拟平台当中不同的人其实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对当事人的状况也并不是全面了解,然而在表达言论的时候,更多的人并不会细致的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单纯依靠对这些事件少量资讯简单的进行解读,然后就对这些事件进行评论。比如在一个典型的事例当中,一个被称之为“史上最毒后妈”的陈彩诗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人造谣。陈彩诗被人造谣的时候实际上是非常被动,但是陈彩诗的具体状况却很少人有去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其状况进行简单分析之后,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激烈的评论。有的人评论他是丧尽天良,也有的人认为他是猪狗不如,这些实际上都是网络非理性语言的典型例子。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往往不具备或者不愿意进行细致的探索和分析,然后就对事件进行简单的下定义或者结论,实际上是不利于整个网络的文明发展。

第三种表现形式,网络的非理性语言也往往会表现为一种谣言的形式。在上文陈彩诗的这一个例子当中可以看出,陈彩诗实际上是被人造谣和陷害的。谣言实际上就是恶意的编造,并且传播一些虚假的消息。这些谣言实际上对于个人或者一些特定的企业会造成一些损害。陈彩诗虽然是个后妈,但是她在家庭当中并没有毒骂自己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陈彩诗被人造谣变成了一个最毒的后妈,实际上被网络的非理性语言所谩骂,最终他是整个事件当中最为严重损失的当事人。这种精神上的伤害往往是不可估量的,而且这种谩骂更是很难被追究责任。所以,谣言的问题一直是舆论在引导过程当中所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问题。

第四种表现形式是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人肉搜索状况。所谓的人肉搜索实际上就是通过互联网当中不同的社会关系和各种相关的资源,以此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进行刨根问底。在这样的一种搜索状况下,网络的使用者实际上搜索某个特定的个人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事件,也并不是违法的行为,不过将这些信息集合在一起,将个人的隐私进行无限制的曝光,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法律的底线。有一些人甚至使用这种搜索功能,以此来达到自己违法的目的,这也是不可取的。

二、网络非理性语言的危害性

(一)对大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冲击

网络非理性语言的出现实际上也是网络语言存在所产生的,所以说网络语言应当是网络非理性语言的根源。网络非理性语言的出现也逐渐放大了网络语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传统规范的语言彻底打乱,特别是普通的意义和各种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网络非理性语言对现代化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上面的各种语言表达学具有匿名性的特点,所以参与到网络的交接过程当中的人往往是追求潮流与前卫,所以网络语言往往是在传承传统语言的过程中也会对传统语言做出一些偏离的现象。留在网络非理性语言当中,常常看到一些用英文取代传统语言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因为与传统语言已经无法去表达他们的情绪,不能宣泄情绪,他们的网络非理性语言逐渐出现的和官方的语言背离的状况。这样的一种网络非理性语言,实际上是造成规范语言使用的混乱。在这样的条件下,网络非理性语言对语言的纯洁性实际上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网络非理性语言,实际上所有的群体传播的性质,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容易造成语言系统的破坏。当一种新兴的语言以一种不确定的意义逐渐出现,原先的语言系统当中的平衡就会逐渐被打破。网络非理性语言是从一般的网络语言发展而来,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没有通过对传统语言的认真分析或者是没有通过认真的思索,就将这些语言摆放在网络上,所以对于传统语言的规范性和逻辑性就会被打破。网络媒体当中更倾向于自然的生活语言或者是本人的语言,一般都不会安装语言的工具性或者逻辑型进行组织,而且为了突出语言的吸引力,一般都会采用多元分散的矛盾主题小叙事方式,导致网络非理性语言呈现出一种拼凑的状态。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现代语言机制的偏颇与缺失以及个人的情绪化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传统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反叛。

(二)对大学生人际传播原则的挑战

在互联网当中,这种语言表达也体现出一种后现代性,主要是对于这些现代的文化进行消解和颠覆,对于整个世界的文化都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互联网语言呈现出后现代的特点,这种后现代的特点强调的是对文化垄断的反对,强调个性的张扬。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对于网络非理性语言学形成了一种促进的作用。网络语言,借助网络全球化的传播力量,对于整个世界的文化起到一种颠覆作用,而且对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对于中华文化具有的价值体系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网络非理性语言在虚拟的空间当中进行,也没有对人际传播当中约定俗成的一些道德标准进行遵守,而且对传统的语言表达价值体系也成全了一定的颠覆作用。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网络非理性语言行为对道德的否定而受到了很多年轻一代的欢迎,但在传播的过程里面,是对传统人际传播原则的挑战。

礼貌原则在日常的交际过程当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交际原则,在现实的社会当中,礼貌往往被理解成为说话需要达到一定的礼仪规范。在这样的一种语言背景下,网络的交际主体遵守的礼貌原则,实际上也受到了网络非理性语言的冲突和打破,说话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表达的过程里面因为非理性而打破了传统人际传播当中的礼貌原则。在网络的虚拟社会当中,由于每一个人都是匿名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表达的过程里面也往往忽略使用了礼貌原则,在网络的语言当中也逐渐产生了变化。

(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道德实际上是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学习各种行为过程当中的一种规范,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准则。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起到了一种重要的调整和约束作用。在现实社会当中,每个人都受到道德的约束,对于各种行为或者具体的事件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而在现代的道德当中很多的道德范围和内涵,都和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一脉相承的。而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面,由于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突,原有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语言表达过程当中变得脆弱和模糊。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在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逐渐的放下自己的道德约束,甚至在表达的过程里面失去了羞耻感,逐渐扭曲了一些人的心理。

在网络虚拟的表达过程里面也逐渐出现除非文明化的状况,特别是可以经常看到很多不文明的网名,比如是“隋炀帝”或者是“等待强暴”这一些不文明的名字都是在网络当中十分常见的。而且有一些网络的使用者进入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当中,往往是运用了网络当中的虚拟性特点,采用传播谎言而不责任的谩骂等情况,这些实际上都是网络言论打破了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也导致网络的公信力和责任感都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三、网络语言条件下大学生德育引导策略

有学者把网络非理性语言称之为 “游走在道德和法律间的病毒”。虽然无法用现实社会中的条条框框来规范它,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只有净化网络环境,才能实现互联网价值的最优化。至于网络非理性语言的稀释对策,最终还是要靠网络他律和网民自律来实现。

(一)制定并且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管理法规

对于互联网当中的管理应该进一步的强化,特别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应该强化立法。要做到在网络管理过程当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且严格执法。对于违法的网络语言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这样才能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警示性作用。比如韩国政府围绕崔真实的自杀事件,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管理条例,特别是针对信息通信过程当中的这些谣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约束。韩国就强调了这种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限制性本人确认制。这样的一种保护模式时代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对国人的言论进行约束。在注册各类网络平台的过程当中,这些国家都要求要用实名的制度进行注册,但是他在表达自己言论的过程当中就可以赚取利润的制度,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又保障了网络使用者的语言自由,另一方面又在出现谣言或者其他非理性语言的情况下可以追究其责任。在这样的条件下,真实的信息保障了法律追究的基本依据。通过相关的配套法律对这些个人的信息隐私进行保密,但是同时又可以对这些人进行监督,这样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净化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完善大学校园的网络语言监督管理机制

在网络的博客或者论坛上面,一系列的网络交流平台实际上都让网络的非理性语言监管技术,还有各种机制都难以适应发展的步伐。所以对于网络非理性语言监管过程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网络监管的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的调整,特别需要对网络语言监管形成一种机制。要促进网络语言的健康传播,应该设立文明的网页,特别是对门户网站的网络道德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比如定期对这些门户网站进行监控,对一些污言秽语进行抵制,或者警觉地防止这些污言秽语传播到其他的领域。而从另外一些方面参考,也可以由政府建立一些强势的文明传播网站,采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为其他的网站做做表率。

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让网络编辑人员规范网络语言的编辑,特别是网络编辑是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新职业,所以在语言文字编辑方面也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对这些网站的编辑人员进行规范和引导,通过这种方式来防止污言秽语的传播。此外,也可以对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升级。当网页当中出现一些污言秽语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站背后的一些网络计算机算法来筛查这些信息,通过一种类似于防火墙的网络过滤器对于这些不健康的网络非理性语言进行筛查,从而对于网络环境进行净化。

(三)网络语言的舆论治理

早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就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渐渐露出雏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实际上是具有开拓性的,所以对于网络语言的舆论治理也需要充分的考虑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当前舆论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意见,在网络语言传播的过程中,语言的权利进一步的被扩大,每个人都有其网络的话语权。对于这一个问题,应该更多地探索一些新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特别是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现象,更进一步的驱逐网络非理性语言行为。

网络的存在,给了广大的大学生一个发泄情绪的途径。当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多的,社会矛盾也相对比较集中,所以为了更好的让大学生能够选择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充分的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使用健康的语言。所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要拓展公众在现实途径当中的个人表达空间,特别是有更多健康、持续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引导公众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于网络非理性语言,应该科学分析,针对年轻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分析课程,在课堂上向他们分析网络非理性语言的一些危害性,从而鼓励他们用健康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结语

虚拟性实际上是在网络传播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互联网里面所有的网络使用者都是在虚拟的世界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网络的使用者往往也是用匿名的形式来掩盖自己的身份,所以这样的形式里,所有的人都是陌生人,在这种陌生的氛围里面,非理性语言也就随之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人都不具备道德感。由于在现实社会当中受到道德的约束,工作的人员使用语言的过程当中会更加谨慎,但是在网络这种陌生的状况下,各种语言的道德约束都消失了,逐渐的丧失伦理规范约束性。

在互联网的陌生化氛围内,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陌生的社会当中,行为的主体可以随意的解释这里的各种语言。甚至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成为正义的化身。在这种网络的话语权争夺过程里面,网络的使用者感受到道德性与游戏性的双重快感,所以很多的人都可以对自己的语言进行道德豁免。因此,强化网络语言背景下的的大学生德育,有着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网络时代的新道德。

[1]邓纯余,路雪.网络语言流变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J].广西社会科学,2016,(4):6-9.

[2]黄贺美,王淑晓.青少年理想教育缺失谁之过[J].文学界(理论版),2010,(2):60-61.

[3]聂玉风.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德育实现路径探寻[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2016,(10):165-166.

[4]季海群.网络语言视域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5]朱方凯.人学视域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探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1):90-92.

[6]许家烨.网络语言流变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20-123.

罗威(1979- ),男,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语言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