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问题研究
张 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发展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明确创新、创业以及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找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和障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融合
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大多数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都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发达国家已经提出,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全员的创新创业来提升人才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复苏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并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地位。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了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思路,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同时要求,要将创新创业元素结合学科课程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高校专业教育主要是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两者的融合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创新、创业以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关系。
所谓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就将创新划分为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创造一种消费者没见过、不熟悉的新的产品或是新功能;第二是指尚未被实践或是生产所检验的一种工作方法;第三指的是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第四种是开辟一个尚未进入的新市场;第五种是形成一种新的组织或打破一种垄断的方式[1]。可以看出,所谓创新并不是大家误认为的单纯的发明创造,它是一种思维、意识,是一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以及内生要素。
创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指有创业意愿的一类人,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进而来创造新价值,给社会带来新改变的工作。作为创业主体的创业者特点鲜明:首先创业者不同于普通社会生活的管理者或是工作的操作者,前者具有创新性和远见性,他们是利用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利用。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的条条框框下,规矩地工作;其次创业者也不同于发明家,发明家是从事新事物的发明创造,而创业者是利用特有的洞察力,找到新事物与日常生活的交集,形成新的价值;最后创业者是既拥有专业素养,同时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类人。
显然,创新和创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创新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产品、方法、技术的实现过程,而创业是联合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特殊人才将创新加以实现的动态过程。创业强调的是通过能力的培养、团队的组建、资源的积累使创新价值得以实现。
目前,我们在认识高等教育作用、任务等方面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高校教育就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学,殊不知大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场所,教育在前,教学在后。大学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社会,会正确使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为社会的进步而努力的。而高校的这种教育功能其实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简单单教会同学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适应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利用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他们的大学教育更多地看重的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才会出现一大批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科学家等,为国家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2]。
双创教育的主要人物是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特别是创新创业素养。创新创业素养一般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基础的学习能力,就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处理、吸收、运用的能力;第二是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是挖掘知识结构的盲点或是对已有知识体系完善的能力;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利用已有知识或是延伸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实践能力[3]。
作为人生第三本教育护照的创新新创业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全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高校是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塑造的地方,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现在一直沿用的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西方的工业时代经济发展特征的产物。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是标准化、批量化、可复制。而现如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已经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创新驱动发展社会经济,创新具有环境性、个性化等特点,因此现在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更多的应该考虑到教育受众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需求。学生在进行专业领域学习过程中急迫的希望融入多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增强他们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方式进行创新的变革。
高等教育大体上分为通识类和专业类教育。通识类教育注重的是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素养以及对于社会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或是行业中的基本技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通识课程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去,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它有别于一般课程,他可以将理论与实践以及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可以作为一门有效地、容易被学生所接纳的通识课程,很好地与离散的学科专业教育整合起来,促进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以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础,但不能孤立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应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科学的构建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
首先,两大教育体系的融合是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培养不能脱离学生的学科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专业教育所决定的,他现在的专业学习很可能就决定了他日后工作或是创业的基本方向。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一种催化剂,他可以让学生们带着创新的思维,利用专业知识更好开展学习工作甚至是创业。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高校的专业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专业教育的过度“专业化”、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模式的单一性等缺点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能力提升,彻底改变了专业教育的种种弊端,大大拓展、丰富了专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教育资源的增加,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在大幅提高,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但质量却并没有提高。每年就业工作所反映出来的的首要问题仍然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也就是毕业生多了,但企事业却找不到适合的人。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育太突出专业教育,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缺乏奉献、缺乏吃苦精神。因此,高校教育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已经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融合了,甚至起到了负面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员的育人教育新模式,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体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甚至知道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真正的加以落实。两大教育体系仍然是松散的、分离的,并没有整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未纳入到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仍是一种 “精英式教育”;第二,创业课程不足且没有体系;第三,缺乏专业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第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评价仍然简单的看学生开办公司、企业的数量以及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情况。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独立的、分离的[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为何又推动不了,发展受限呢?其中,我认为障碍有以下几点:
一项工作的开展、一次改革的进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基本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制度改革与之配套。教育部明确提出了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这就意味着高校要对现行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如何做到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细分,专业间区分度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松散,专业之间相对独立、孤立的发展,毫无资源共享,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教育事业。创新创业教育虽在大多数学校开展,但是大多作为第二课堂的形式存在,而并未纳入像专业课程一样的第一课堂,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制度创新,并未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也并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改革的内容多,因此理顺组织与管理结构是这项工作的保证。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主要是学校的学生处、团委或是招生就业处负责,而专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务处以及各教学院系来负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主要负责部门与现有的教学部门从管理上是两条线,职权独立,并不交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涉及到学校与教学系部、系部与系部、系部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各个环节,缺乏完善、顺畅的管理体系,单靠哪一个部门,根本无法很好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对人才培养有新的要求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同[5]。专业教育是根据行业分工的需要,对学生有侧重的实施不同领域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两者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同等的。但是,由于长期对于教育理解的思维定势,很多高校的老师甚至领导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业余教育”,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入融合,会减弱专业教育的培养深度,影响带学生的培养质量,这种理念上的偏差,严重阻碍了两大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
首先是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时间不长,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往往随意性、盲目性很大,也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讲授层面上,课程相对独立,没有系统性;其次是缺乏与课程配套的教材。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在高校迅猛发展起来,课程是教育手段,而教材是课程教育的基础。目前,创新创业类教材鱼龙混杂,典型案例缺乏,可读性不强,更不用提系统性了;第三是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质量。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是由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或是辅导员组成,他们有比较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但大多缺乏专业理论基础,没有真正的创业实践经历,教授的内容缺乏实用性,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学科特点是矛盾的。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非常缺乏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且有实践经历的师资队伍。
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也就是两者融合的方式、模式是融合恩那个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简单的在某个专业开设一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叫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目前高校尚没有真正找到一个融合模式是制约着两者融合的关键因素。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创新创业教育在制度、课程、师资、资源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下一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挥高校的特色与优势,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
体系的融合必须建立在观念、理念已经统一的基础之上。寻求两者在路径上的融合模式,必须要从教育观念的融合必要性入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更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挖掘、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正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去突破就需要更多的有鲜明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为目标,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这需要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觉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只有认识转变了,观念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工作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什么样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我们的高校完全可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的做法。在美国,10年前就有2000余所高校开设了近2500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像哈佛、斯坦福、耶鲁等名校的大学生必须要完成4门或是更多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习才能顺利毕业。他们的课程体系完善,覆盖面非常广,包括创业学、风险投资、创造学、创新思维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等。而在我国,高校中纳入到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非常少,有的高校仅仅是开设一门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这种状况根本无法适应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两大教育体系的融合关键就是课程的交叉于融合。在课程开发上,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建设。为了使大学生全员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增加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数量,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也可以在其他一些通识类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内容,尽可能地让全部的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其次就是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开设学科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前面所说的课程融合,其实是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容和的方式和内容,那么师资队伍的质量,就决定了两大教育体系融合的程度。师资队伍的融合主要取决于学科专业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感[7]。
当下,高校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而师资问题又是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从事思政教育的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专业性和实战性。而如果让学科专业教师承担起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也会存在问题。他们首先在思想上不太接受双创教育,其次虽然他们有查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研究,不具备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能力。因此,师资的构成不能单单依靠哪一类老师,而应该是两者的结合。同时,要积极选派相关教师到企业、行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也可以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一同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另外,学校要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这些教师以政策的倾斜,积极鼓励、支持他们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管理机制不畅时阻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大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理清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理论课程类教育和实践类教育两大块[6]。理论课程类教育可以如学科专业课一样作为第一课堂划归学校教务处和系部教学部门进行管理,实践类环节可以交予创新创业中心来管理。这样做可以最大可能地加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融合程度。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关键要看采取什么方式来开展。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经验来看,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麻生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磁石模式”,另一种是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磁石模式就是课程的高度集中化,也就是学校的所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商学院或是管理学院开设,这种模式一般是商学院实力雄厚且资源丰富。而辐射模式正好相反,是一种去中心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各个学院或是系部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在本学院 (系部)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所有学院所开设的课程只针对本学院学生,课程由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统一考核。
西方高校的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作为我们高校来说,可以将两种模式加以综合,推出第三种即“混合式”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商学院或是管理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1-2门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然后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设相应的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这钟模式既保证了所有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同时实现了不同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个性化、专业化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就是通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的重新设计,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9.
[2]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3]沈逸.刍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J].职教通讯,2015,(29):9-12.
[4]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5]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
[6]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
[7]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5.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E-home校园众创空间创客实验室(2016ckjh085)
张黎(1982-),女,经济学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