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性视角下的土耳其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土耳其首届高中学生“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画作分析

2017-03-07 22:25:58程海燕吴长青
关键词:孔明灯共性土耳其

程海燕,吴长青

(1.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土耳其 安卡拉 68400;2.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文化共性视角下的土耳其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土耳其首届高中学生“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画作分析

程海燕1,吴长青2

(1.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土耳其 安卡拉 68400;2.湖北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在文化共性的视角下,分析2016年首届“我想象的中国”土耳其高中生绘画比赛的60幅集册作品,对探求利用文化共性在土耳其传播中国文化的策略和途径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挖掘本土文化的优势、借助两国文化共性加强交流、重视对两国民族性的分析、求同存异、依托现代性,能很好地促进中国文化在土耳其进行有效的传播。

土耳其;中国文化;共性;文化传播

一、引言

中国政府推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与土耳其执政党提出的“中间走廊计划”在物理上有着高度地重叠,在理念上也是高度地契合。自2008年以来在土耳其开设的四所孔子学院正埋头致力于在土耳其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使土耳其的大、中、小学生及普通民众可以切身体验真正的中国,而不是间接地“道听途说”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为激发土耳其青少年对中国认知的兴趣,2016年2月-9月,由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和土耳其国民教育部、UBIKAV基金会共同举办了首届土耳其高中学生“我想象的中国”绘画比赛。这项比赛全程经本地媒体的跟踪报道,在土耳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活动本身以及学生参赛作品所体现出的民众对中国的理解,值得文化传播者反思。以文化共性的视角,分析集结成册的60幅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形象,对探求利用文化共性在土耳其传播中国文化的策略和途径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二、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传播理论

有学者(拉采尔、格雷布内尔)认为,文化的相似主要是地理条件相似,而差异也是由于地域不同造成的,依据地域划分不同的文化圈。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文化特征相同,但却不处于同一地域,如非洲、亚洲、澳洲都有沙漠文化,东亚有独木舟,印第安人有独木舟,澳洲土著人也有独木舟,中国有长城,土耳其有古城堡等,共同的进化机制可能造成文化上的某些共同现象或类似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就中国与土耳其来说,两国渊源很深,中国历史上的突厥就是土耳其民族的祖先,尽管有“古丝绸之路”的联接,却多以商业活动为主,文化交往甚寡。自突厥人西迁和皈依伊斯兰教之后,中国和土耳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个地域的民众在信仰、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不过,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对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等等,通过挖掘,我们依然能找到中土文化之间的共同之处。以两国文化的共同之处为基础,运用更先进、现代的传播理念在土耳其传播中国文化,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土文化的共性分析——结合60幅参赛绘画作品

通过考察“我想象的中国”的60幅参赛绘画作品,从土耳其高中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上,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文化共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本研究对这60幅作品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形象进行了归纳总结,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龙(47 次);古建筑(42 次),长城(32 次),古代人物形象(30 次),熊猫(17 次),灯笼(14 次),现代人物、汉字(各 12次),孔明灯(11 次),国旗、八卦图(各 9 次),京剧脸谱(5 次)等。据研究者了解,这些参赛的高中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中国,所以这些画作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想象的中国”,作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对于中国元素的选择,一方面,有中国多年来文化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品也能折射出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

(一)孔明灯作为中国文化形象代表的意义

孔明灯出现的频次超出了预想,一共出现11次,仅次于灯笼。研究者最初认为作品中的“灯”是绘画者忘记画绳子的灯笼,后经核实,其实是土耳其青少年心中的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现代人多用它来祈福,一般在过年、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时施放。在海南、台湾等地盛行。在国内,燃放孔明灯并不像过年过节家里必须挂个灯笼一样盛行,土耳其学生的画作里为何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孔明灯的形象呢?

不管学生们是从何种渠道知晓孔明灯的,他们对孔明灯的认知度应该是基于土耳其有相似文化认同的热气球文化。土耳其国内有一个叫卡帕多奇亚的旅游热门目的地,该地因为其特殊的地貌以及乘坐热气球观赏这一地貌而在全球享有盛名,土耳其人对此也颇为自豪,进行国际化形象宣传时,热气球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研究者就注意到,有一位学生在其参赛的画作里就加入了一只色彩缤纷的热气球。为探求孔明灯的高认知度,的确可以从孔明灯与热气球的相似之处入手。孔明灯与热气球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加热的方式将物体升上天空,在色彩上都比较艳丽,都能同时放飞很多只,达到布满天空的壮观效果,同时二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人类向往自由、渴望探索的愿望。如果我们在介绍孔明灯时,通过与具有极大相似性的热气球的对比介绍,再引入孔明灯的来历和祈福涵义,则能在更深层次上帮助土耳其人理解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认知度。

(二)大熊猫与土耳其人的动物亲善观念

在土耳其的大街上、公园里,我们能见到许多悠闲的猫或狗,它们虽没有主人,但得到了市民妥善的照顾,成为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土耳其人也会为此感到骄傲,他们的动物亲善观念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在这60幅画作中,会有17幅之多用到了大熊猫这一文化形象。当然这与大熊猫的特殊身份也有关系。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中国国宝”,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因此,中国经常将熊猫作为礼物送给一些国家,加上近年来《功夫熊猫》在全球的热映,熊猫的知名度可谓越来越高。但土耳其人的动物亲善观念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有一幅作品是对大熊猫与中国人关系的想象,在绘画者笔下,大熊猫成了猫一样的宠物,娇憨地被人抱在怀里,或者揣在随身包里,大街上四处都是熊猫,熊猫宝宝们被人精心呵护着……作者想象奇特,虽然有对大熊猫在中国的社会境况的明显误读,但是作品表达出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美好愿望倒是符合大熊猫这一文化意象所传达的内涵的,也为我们利用文化共性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范例。

(三)中国古代建筑审美的吸引力

“衣食住行”的“住”被认为是中国人生活中必备的四件大事之一。最初的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对话的见证,是人类求生存意志的表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除了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外,还表达了人类的精神追求,人们常常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永恒的诗,这是对建筑作为艺术审美作用的形象概况。中国和土耳其的现代建筑,在形式上有趋同的倾向,但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则与土耳其古代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哲学和审美的集中体现,表现在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宇飞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的大屋顶,给人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而从土耳其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来看,宗教色彩浓厚的拜占庭风格是其主要特色,我们可以从伊斯坦布尔著名的景点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窥见一斑,其突出的外观特点是大圆屋顶和细长的清真寺尖塔。

两种建筑风格虽截然不同,但单从外观上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且让人印象深刻,都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于居所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能不无惊讶地发现,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指亭台楼阁)在这些中学生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竟然超过了长城。细看这些画作中的亭台楼阁、牌坊等,都精确地表现了“飞檐画栋”的意趣。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建筑对土耳其青年的吸引力,这些土耳其高中生可能并不理解这些建筑所体现出的东方文化和哲学,单单只是被其生动的外观所打动,而触发他们的灵感,将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记录了下来,这种对于形式美的敏感,启发了我们去了解祖先的审美和哲学,用精美的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感染一切向往美好的人类。

四、利用文化共性在土耳其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

中国和土耳其因为历史上的渊源,本应成为交流畅通的友好民族,但因历史、宗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两国关系的发展还远不尽人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理解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相当多的土耳其人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红色中国的印象,普通土耳其人对东亚的日本、韩国的认知度甚至要高于对中国的认识。所幸地是,在两国政府推出的具有文化共性的“路带”和“中间走廊”构想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互相理解成了当下的一个紧迫任务。

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以文化共性为基础,有利于逐步打开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结合对60幅画作的分析给我们的启发,利用文化共性在土耳其进行中国文化传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交流,善于发掘本土文化优势

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完全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是靠强迫能让对方接受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本土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就需要传播者调整姿态以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心态规避冲突,既要发现两国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也要善于挖掘本土优势文化。中土两国都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之一,莫言就应邀赴土耳其出席文化活动,并与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对话;中国的水墨画意境深远,而土耳其的水拓画则技法奇特,2014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耳其旅游资源丰富,与中国一样,兼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近年来,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就尤其善于挖掘中土两国文化共性,以共同的艺术语言形式进行文化的对话,对促进两国关系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二)加强双方民族性的分析,挖掘双方文化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

土耳其民族的祖先是中国历史上的突厥人,突厥人是古老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具有逐草而居、崇尚武艺、能歌善舞、吃苦耐劳、四海一家等等特征。从现代土耳其人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还能发现这些品质,如他们也有“四海之内皆兄弟”观念,初次见面投缘的也能互称“兄弟”;如他们喜欢聚会以及在聚会上集体舞蹈的特点,研究者多次应邀参加土耳其人的聚会或者婚礼,只要音乐一起,他们几乎会全体跳起来,十分热情奔放。这些都与古老的游牧民族特点相关。这些特点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特点十分相似,这便是我们可以挖掘的共同点。

亨廷顿在其书《文明冲突论》把土耳其定位为一个无所适从的、身份撕裂的国家,而土耳其著名外交家达武特奥卢则认为这恰恰是土耳其的优势,因为它可以讲“两种文明的语言”,可以与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德黑兰和华盛顿同时对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朝代更迭,经历了多种文明的融合共通,所以发展出了“和文化”“仁义”等文化理念,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土耳其讲“两种文明的语言”也有共通之处。

(三)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注意与本土文化元素的联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能够走出去的文化非常多,如何选择更适合本土化的文化元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土耳其,如果选择那些更本土化、更适宜土耳其人接受的文化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中国古代典籍卷帙浩繁,而土耳其的书商则选择了《孙子兵法》翻译并推介到土耳其,因为考虑到土耳其人崇尚武艺,且《孙子兵法》能与现代商业谋略结合起来。中国音乐品类繁多,但是曲调舒缓的音乐就不如节奏欢快的音乐更受土耳其人欢迎,因为土耳其人热爱载歌载舞,节奏欢快的音乐更适合伴舞。以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命名的孔子学院在土耳其进行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如今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向土耳其民众介绍孔子和孔子学说,可否将孔子与土耳其的先哲梅乌拉拉(苏菲教派的创始人,旋转舞的发明者)进行比较分析也是值得中国文化传播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播内容的选择说到底是根据对民族性、对该国历史以及现状的深入了解而来。中国固然有长城、熊猫、兵马俑等等这些极具民族特点的文化代表,但是,如果没有与土耳其本国的元素对比分析,恐怕也不能给土耳其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难以吸引他们深入了解这些文化代表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单向的,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也必定会接受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信任与交流,将会有效减少对对方文化的误解和曲解,同时增加对双方文化的好感和兴趣。

(四)在传播方式和理念上,应强调现代性

在60幅绘画作品里,出现了一些日本漫画人物形象,作者错误地将其当成是中国古代人物了。究其原因,日本在传播本国文化时,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了加工,使得日本文化更易于被接受。给我们的启发是,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虽然遭遇了新时代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多动一些心思,根据土耳其民众的接受心理和习惯进行改进,如增加一些动漫化的设计,辅之以一些现代的手段,进行一些现代化的诠释,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是会有新的机遇。如利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时机,土耳其的书商适时地推介了莫言的一系列作品。再比如,孔子学院在传统舞蹈《茉莉花》的教学时,加入现代芭蕾舞的元素,让土耳其学生耳目一新,更易于接受了。

五、结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R·库塔·卡拉卡博士曾撰文指出:由于“东突厥斯坦”问题、对往昔历史的考虑、贸易失衡问题以及双方媒体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负面和敌视的态度等,双方民众间交往的亲善度并不高。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状态,除了借助政府制度化的交流和对话之外,还应该加强社会和文化间的互动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而借助发掘双方文化间的共性来进行文化传播,能避免强势文化入侵造成的抵触和矛盾,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深入传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纳、民心相通、和谐共融。

[1]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2]R·库塔·卡拉卡.土耳其与中国间的认知 [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4,(2).

[3]王广大,古萍.文化共性视角下的中阿文明交往[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4).

[4]卡尔·布鲁克尔曼.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M].孙硕人,诸长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土耳其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伯纳德·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M].范中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昝涛.现代国家与民族构建——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1.

[8]昝涛.重新发现土耳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海外合作孔子学院从业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量维度研究阶段性成果(17Y094)

程海燕:(1982-),女,讲师,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师,主要从事跨文化教学法研究;吴长青(1974- ),男,教授,博士,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学院)副院长,“一带一路”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曾担任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猜你喜欢
孔明灯共性土耳其
喜欢在墙上画画是人类的共性吗?
艺术启蒙(2023年2期)2023-11-03 17:07:38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军事文摘(2022年15期)2022-08-17 02:19:24
孔明灯的来历
飞吧,孔明灯
共性
杂文月刊(2019年14期)2019-08-03 09:07:20
新年愿望
新少年(2018年12期)2018-12-29 09:23:50
我也叫“土耳其”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海外星云(2016年15期)2016-12-01 04:18:13
音乐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