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之争择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研究

2017-03-07 22:25:5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五四新文化之争择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研究

李 燕

(湖北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政党和民众对选择何种文化思想与道路开展了广泛的争论。从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之争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这段文化争与择的过程,对当今中国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历史深刻的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文化发展

进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危机与文化发展一直伴随着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但不论何时,文化发展都没有超出内外关系、新旧关系、同异关系,这三个基本的关系维度。这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基本冲突模式和解读路径,在社会发展中,共时性地交织出现。当今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似曾相识,甚至更为复杂,从历史中我们可吸取经验,得到启示,以指导未来。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发展的争与择

近代中国挨打落后,在探寻国家出路和前途、学习西方的曲折历程中,中国有识之士从技器到制度,一路学习西方。走到民国初年,才最终认识到:文化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从而希望通过文化的反思与学习,找到中国自强的根本动因和力量源泉。中国的有识之士终于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走到了文化层面。在民国初年黑暗的军阀混战中,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一时间令国人乱花迷眼。中学、西学,传统、现代,让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接不暇。到底哪种思想文化能挽救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这是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早就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面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是有分歧的。中国该如何应对?其实不外乎三种选择:西方化;东方化;东方西方文化调和融通。三种道路,在当时的中国其实就是两种选择:或西方化,或中西融合贯通。因为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早已彻底清醒明白,中国传统文化恰恰是导致当时中国走不出封建的轨道、落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根源,应该舍弃,至少应暂时舍弃。当时的中国其实只有两种选择,西方化或者中西文化调和融通。理性看,全盘西化不合适,但从现实危机和紧迫性看,大多数知识分子更倾向直接西方化。因为资本主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当时中国非常缺乏的东西;也是近代中国人一路探索在态度上逐渐转变的结果:从对自己文化高度自信,到直指中国文化的咽喉——提出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否则中国民族杀不出一条活路来,最后到接收西方文化。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做法,就是将西方文化的细枝末节抛开,直指西方文化的精髓,高扬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一时间,民主与科学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与选择。百年前的中国,无论精神方面、物质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确都充满了西化。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揭开了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以来含情脉脉的面纱。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没落》一书中甚至认为:欧战是西方文化走向衰落的标志。“欧洲文化的坏处,已经被欧洲大战显示得明明白白。”①这让世界和中国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对西方文明产生了质疑和失望。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中国在巴黎和会遭遇西方不公正待遇时,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却向中国却伸出了友谊之手。自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高涨。这种崭新的文化,受到很多中国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并开始转向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成为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

文化发展的这种纷争,也是今天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且今天中国的文化发展,比起百年前的中国更为复杂。因为随着历史发展,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也不再像过去迷醉和认定,西方文化就是拯救中国的文化。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解决资本主义发展弊端行之有效的应对之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日益受到中国人自己、甚至世界民众的关注。有人甚至提出未来世界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化。是否如此,有待商榷和研究,更有待历史的发展来印证。但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完全的西化;暂时也还不能完全的东方化;至于调和融通,是以西方化为主导的调和融,还是以东方化为主导的调和融通,似乎更加迷乱。要厘清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梁漱溟曾经说: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样式的抽象。在发展中选择哪种文化、走何种路径,首先要了解一种文化异于别家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差异所在,以及这种文化呈现特色的根源。对此梁漱溟研究指出:人类世界生活的样法一般有三种:(1)意欲向前的生活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遇到问题都是对于前面的去下手,改造局面,使其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2)意欲调和持中的生活路向。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调整自己,求得自我满足;(3)意欲后退的生活路向:遇到问题是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所谓的禁欲主义态度就是这样的路向②[1]67。按照梁漱溟的分析,文化的不同就是生活路向的不同。以此可以得出:在这三种生活路向之下,就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文化。他认为西方文化就是走的第一种生活路向。西方灿烂物质文明就是对自然界环境征服改造的结果;西方发达的精神文明就是对权威势力的反抗奋斗争持出来的结果。西方文化向前的路向非常明显。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意欲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摄生,无征服改造自然的态度,而是与自然融洽游乐,没有提倡要求物质享乐;社会关系发展上也不要求征服挑战权威,而是要求有尊卑上下,讲究服从和顺从,不论境遇如何,都可以满足安受,并不要求改造这个局面。印度文化则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实行是禁欲主义。可见,西方文化是一种意欲向前的生活样式所形成的文化,东方文化则是一种意欲持中调和的生活样式所形成的文化,印度文化则是一种意欲后退的生活样式所形成的文化。正是生活样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的差异。

百年前的中国正是物质发展滞后、民主观念缺乏的时代,西方民主科学的精神理念迎合了近代中国各方面落后奋力向前的所有需要。故而有了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对民主和科学的高扬。但新文化运动最终的选择,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而是在西方文化下诞生,继承又超越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这种文化思想成为中国人最后的选择。这一选择也就成为中国未来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将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继承走下去,中途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给世界的危机和破坏,让世界所有的人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而建立在资本主义文明基础上的更高社会形态的一种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化的优点,还实现了对西方文化的超越,更暗合了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文化对于迷茫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胜利的苏俄政权,在外交上平等对待中国,极大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当然成为当时中国大多数知识分子的选择。这种选择在历史发展中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给今天中国文化发展之争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路。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发展的选择,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走到新世纪,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又重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相似的情形。尤其是最近三十多年,中国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然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陷入到严重的文化、信仰和道德危机迷雾之中。在这样一个文化激荡、多元开放的时代,我们高扬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到底是怎样的指导思想?我们弘扬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我们要抵制的西方文化又是怎样一种文化?我们的思想文化到底是什么?从何而来又将向何而去?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什么样的声音都有,大多数的中国人模糊不清,陷入到发展道路上的文化迷茫之中。当今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再次直指文化所在。

今天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与百年前的中国似曾相识:都是中国在近代社会转型发展中走到更深文化层面的结果……百年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之争和选择结果,足以给今天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提供思想借鉴和启示。

(一)启示一: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最终方向

百年前的中国在西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但最终失败的惨痛历史事实,一再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完全的西方化并不适合中国。曾经的中国,不论在革命还是建设中,都没有选择全盘西化。今天中国文化发展,更加不能也不可能选择全盘西化。毕竟随着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实现和到来,西方文化弊端比起从前更加凸显。历史一再证实,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我们历史的选择,也应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指向。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以现实的、历史的人为起点,以科学是生产力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走向统一为理论旨归,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一种崭新文化。这种文化既符合了西方文化物质和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更超越西方文化的弊端,是未来更高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化形式,符合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这是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终走向和趋势。

(二)启示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走向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选择,也将是中国文化未来的指向,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并不能直接适应于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是这样,现实也是如此。不论革命,还是建设,我们都曾经直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指导中国的现实,但都犯过“左”的错误、翻过跟头。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毕竟是西方社会和文化语境下诞生的理论,与中国的文化和现实有着众多的不适合与不适应,需要中国化,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文化发展问题。革命中,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文化和革命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成功领导实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无数知识分子所期待的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建设中,从初期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到最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形成,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中国文化和现实相结合初步探索的结果。只有不断融合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才能成为真正引领中国顺利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当然,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推进,最终形成中国文化发展之路,还需要中国人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探索思考。

(三)启示三: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应在创造更高的物质社会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修正调和走向更好的前途

中国当前物质文化生活发展虽达到一定高度,但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还需要靠发展来解决。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物质社会文化生活,仍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是一个跳跃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展中国家,曾经我们因无法顺利建造理论上的物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社会主义国家时,我们回过头开始了意欲向前的选择:改革开放后,引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有效经验,在经济生活领域倡导科学技术,以期获得更高的物质成就;在社会生活领域倡导民主,以实现个性的伸张。正是在这种意欲向前的社会发展中,中国才走到今天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但当中国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发达的时候,中国又面临着文化发展意欲何为、又将何去的选择问题,越来越多人提出了用中国文化来拯救世界。现在要回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吗?我们在文化发展中要做出回答和选择。很明显,印度文化是一种消极后退的文化,在中国并不为大家接收和欣赏。因此,今天谈文化发展的古今中外问题,谈中国文化发展的融通调和问题,主要是分析中西文化的优势与问题,并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客观现实,从而为中国文化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目前征服改造自然等方面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不及西方;在社会生活方面,中国社会发展的民主化程度发展也很快,但在倡导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方面,目前较之于西方也不及。足见,中国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创造灿烂的物质社会文化生活仍是我们的目标和任务,中国还需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既不能一味追逐西方文化,也不能立马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上去,应在意欲向前的文化发展道路上放缓脚步,调整融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更好服务于中国社会当前发展。

总之,当今中国文化发展无需过多争论,这种文化的论争,其实在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选择和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指导方向和目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相结合,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是中国当今文化发展的前途与方向。

[1]罗素.中国人到自由之路[J].东方杂志,1921-07.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2010.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7Y092)

李燕(197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