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微信谣言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田全喜
(1.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2.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增加与使用频率的提升,微信已然成为众多即时通讯软件中的“龙头老大”。在微信进行“跑马圈地”扩张运动的同时,微信谣言肆虐横行。一时间,微信谣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微信谣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透视,总结出目前的研究存在少、泛、窄、浅等缺憾,认为微信谣言研究有研究层次更深入、实证和量化研究更多、视角更宽广、批判更理性等提高空间。
微信谣言;种类;研究现状;反思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 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集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模式于一体,是目前亚洲地区拥有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根据腾讯发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4亿左右。正如微信所标榜的: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的普及使得公众能更便利的即时通信和获得各类资讯,但谣言在朋友圈、公众号中也得以快速、广泛的传播。假新闻、伪科学、假求助、点赞陷阱等谣言让微信用户真假难辨,对微信生态造成了严重污染。微信谣言就是指利用微信这一网络平台传播的缺乏真实依据以欺骗用户的信息[1]。
目前,微信谣言成泛滥之势,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以“微信谣言”为关键字进行网页搜索,可以在百度找到约5950万个网页,以微博谣言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可在百度找到约438万个网页。通过关键字搜索量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微信谣言的传播比微博谣言的传播更令人关注,同时也说明微信已经成为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另一“重灾区”[2]。
打开微信,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在公众号中,每天都有谣言夹杂其中。有的谣言是已被识破谣言的升级版,也有的是新鲜出炉的新桥段,五花八门,遍布各个领域,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挑逗受众的敏感神经。笔者通过收集整理,把微信谣言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别:
比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2014-08223号文件,2014至2015年度采暖费调整,每平方米由25元调整为19元,取暖期10月25日至3月25日,为防止个别供热公司乱收费,请相互转发。”、“十几个新疆人乘坐三辆车昨日来到本地”、“全国交警集中查处酒驾,一经查获,一律拘役6个月,5年内不得考证”。
“内蒙古利丰汽车草原明珠店4月28日盛大开业,赞218个,可在利丰汽车店内领取价值2.68万元奇瑞QQ汽车一辆,截止4月28日,电话号码为156xxxx0158地址为回民区海拉尔西街草原明珠西”、“只要关注本公众号并转发本条内容至您的微信朋友圈,累积获得28个赞起,即可获得本公司送出的港澳5天4晚免费旅游”。
譬如“武汉人注意了!这些炒货千万别买!当心有毒!”、“你还这样洗筷子?足以让你全家人患上疾病!”、“帮忙扩散,今天上午一个3岁多小女孩在世纪家园小区附近被人拐走了,小女孩能说出她爸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被一个40多岁男人抱走了,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告知,万分感谢!”。
比如“路灯杆数字能定位”、“长期便秘是肠癌的先兆”、“早上喝凉开水与温开水的惊人差距”、“女人晚饭后喝这个,居然能把有毒物质都排干净”、“4种食物睡前吃,燃脂一整夜,醒来瘦一斤”。
比如“玩大屏手机的注意啦!有人手指已经“废”了,这个习惯你也有!”、“揭秘!支付宝、朋友圈求服……这事儿,认真你就输了!”、“武汉人跳槽必看!2016年就这些职业的工资最高!”。
由以上谣言不难看出,微信谣言在话题上,接地气,紧贴生活实际;在标题上,惯用夸张、标新立异的表现手法,尽力满足人们猎奇、求新的心理需求.一时间,微信谣言肆虐横行,引起学界关注。
截止目前,从2011年初微信诞生至今,对于微信谣言的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2012年1篇,2013年2篇,2014年有21篇,2015年几乎比2014年翻了一番,达到39篇。这表明微信谣言传播的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成为了研究的话题之一。
微博与微信作为风靡一时的社交软件,都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首先,从数量上相比较,在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为“微博谣言”的文献有237篇,而检索到的“微信谣言”的文献仅有65篇。其次,从研究层次相比,在中国知网检索题名“微博谣言”的硕士论文有34篇。而检索到的微信谣言的硕士论文为零。
以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统计标准,以“微信谣言”为主题,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共有3篇,其余全部为一般刊物。
自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在市场上推出微信,截止到2016年1月21日,整整五年间,研究微信谣言的文献共65篇,除去在报纸上发表的28篇新闻报道,共有论文38篇。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信谣言的泛滥与生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利用大众的危机感;利用大众的爱国情感;利用大众的知识真空;利用信息不畅的漏洞[3]。马缘园认为,微信谣言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在谣言生产环节,匿名发布导致谣言泛滥,谣言紧贴社会热点传播。二是在谣言传播环节,海量信息谣言难辨,强关系传播迷惑性更强。三是在谣言监管环节,把关不易,辟谣渠道不畅[4]。蔡立媛、张金海则关注到微信有可能引发的“蝴蝶效应”致使其辟谣和引导相对不易[5]。
2.微信谣言的特征。与其他类型的网络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特殊性: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 “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6]。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同时“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7]。靖鸣和朱燕丹在《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探析》中认为,微信点对点传播和强关系社交的特征使得其增强谣言传播负效应,强化谣言传播可能性[8]。
3.微信谣言的类型。“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及“疾病相关”是当前微信谣言的三大主题,除此之外,还有在突发事件中推波助澜的微信谣言[9]。赵前卫、马缘园在《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中把微信谣言归纳为六大类别:首先是危言耸听类,如“青岛出现第一起埃博拉病毒”;其次是解构传统类,如“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雷锋”;第三伪科学类,如“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第四是伪求助类,如“准考证丢失”;第五是无中生有类。如“汇一分钱整掉骗子”;第六类是虚假新闻[10]。程橙在《论微信谣言的传播特点及治理》中谈到微信谣言的类型,与前者大同小异[11]。
4.微信谣言的危害。顾金喜、黄楚新指出了三点: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引发社会恐慌并导致次生危害;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化、恶性化发展[12]。程橙认为,谣言经微信平台发出后,固有的关系优势为谣言明确了信源,暗示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无形中增加了谣言的危害性[13]。
5.微信谣言治理。微信传播属于粘性度较高的传播模式,该模式私密性强,信任度高,因此这种模式下的谣言治理难度更大。鉴于此,对于微信谣言的治理要协同推进,多管齐下。既要在宏观层面寻求法律的支持,还要在中观层面要求微信服务商腾讯公司谋求技术上的改进,同时还要在微观层面要求每个微信用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14]。于丽臣、刘晓来在《微信谣言的成因及对策》也认为,对于微信谣言的治理要从“主体监管、日常监测、及时辟谣、依法治谣”等四个方面做到全面监管[15]。雷扬则认为,微信谣言是一种正常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作为噪音和杂音,是传播行为的伴随产物;谣言是社会生态或社会病症的表征,通过对谣言的观察,可以发现“冰山”下面的社会病症和社会问题。因此,要改变“完全净化”网络的精英理念,科学客观看待微信谣言现象,依据谣言的破坏性和重要性,分级分类分层进行治理。同时,要壮大主流媒体的声音,降低微信谣言的噪音[16]。顾金喜、黄楚新还提出要推进微信谣言的预警预防体系建设,提升舆情危机应急处置能力。谣言一旦达到一定的传播量,就必须迅速及时地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把谣言消除在萌芽状态,是为“圣人治病治于未发时”[17]。马缘园还提到,微信与微博谣言传播存在重叠和交叉,应该树立“双微互动”的治理思路[18]。
蔡立媛、张金海从社会冲突论和社会功能论的视角思考微信谣言的规避与引导,指出微信谣言同时具有正负两种功能。针对不同动机的微信谣言,可采取不同的辟谣或引导策略。对商业类谣言要进行信息公开与信息转移,对政治谣言要加强法治管理,对发泄情绪的造谣者和传谣者以情绪疏导为主[19]。
6.微信谣言与微博谣言的差异。不少研究者认为,微信谣言和微博谣言存在差异。如吕玥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传播——以微信和微博为例》中认为,微信谣言和微博谣言有三点区别:一是平台性质不同,微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网络,而微信是社会化关系组成的网络,用户双方必须互相关注才能够进行对话交流。二是用户关系不同,微博是弱关系,而微信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是一种强关系。三是信息鉴别机制不同,微博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因此自净力强;而微信由于私密性、高信任度等特点因而自净力弱[20]。除了上述三点,赵前卫在《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比较》中还提到两点差异:第一是信息内容,微博关注的是公众话题,而微信主要关注私人话题。第二是平台开放度,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另外,此文还探讨了谣言在微信与微博中的传播差异。其一,谣言的内容差异:微信多私人生活类谣言,微博多公共话题谣言。其二,谣言的传播效果差异:微信谣言传播范围小欺骗性强,微博谣言传播范围广易认别。其三,辟谣机制:微信辟谣尚在探索,微博辟谣机制成熟[21]。
(一)总量过少
目前有关微信谣言的文章,从总量上来说,非常少。正是因为微信谣言的危害性大,破坏力强,才更应该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也更值得去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产出更多的研究精品。
(二)泛泛而谈
对于微信谣言研究呈现“朦胧”、“混沌”状态,在微信谣言的危害方面,任何形式或媒介的谣言都可以导致这些不良结果。在微信谣言生成机制的研究方面,任何形式谣言的形成无外乎这些原因。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即可用于解读甲,又可以用来阐释已,意义却不大。同时,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研究微信谣言的文献都会谈微信谣言治理。正如崔志东在《微信谣言的传播与治理分析》中自我反思所言:仅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微信谣言的治理方向,并未提出具体的辟谣措施或有效策略[22]。
(三)视野过窄。微信谣言既有相同于谣言的一般特征,又有基于微信本身传播特点的相异于手机谣言、微博谣言的独特性。多数研究参考网络谣言和微博谣言的研究路径与研究手段,但遗憾的是,对于微信谣言的研究视野却远远无法与前者相提并论。
(四)立论太浅
笔者查阅关于微信谣言的全部文献,认真阅读对比发现,大多研究内容是对微信及谣言的入门介绍[23]。缺乏真知灼见。既看不到微信谣言传播的内在规律,又无从把握微信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
用传播学理论对微信谣言传播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采用霍夫兰等人可信性效果假说阐释微信谣言信任度高的特点。再比如,微信运营团队坦称,微信谣言会对用户产生误导,引发用户恐惧心理,严重破坏用户的体验,损害用户的利益。那么,为何微信用户在利益受损时又在进行自我破坏?
如上文所述,目前多是微信谣言特征的阐释、微信谣言现象的描述、微信谣言传播过程的分析、微信谣言治理的思考,随着不同类型微信谣言传播事件的生发与呈现,以此为对象的实证和量化研究将十分有必要。
比如霍凤、姜玲在《从马航事件看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及阻断机制异同》一文中,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分析马航事件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阻断机制的异同[24]。同时,随着微信更广范围更强功能的使用,微信谣言还会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这要求我们不断予以新的更宽视野的观照。
不仅仅关注谣言的负面效应与破坏功能,追根溯源,在还原谣言本质的基础上,化害为利。比如微信谣言的治理,研究者不能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畏惧心理,一听到是谣言第一时间就想到监督、惩戒与管制。惯用思维便是诉诸国家法律与地方政府法规,可以预想到的是,过度打击将会矫枉过正,监督干预要注意度的把握。
[1][4][18]马缘园.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防治研究 [J].新闻世界,2014,(10).
[2][6][14][23]匡文波.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的微信谣言治理[J].社会治理,2015,(4).
[3]陈海.微信谣言的生成、传播与消除对策[J].青年记者,2015,(5).
[5][19]蔡立媛,张金海.蝴蝶效应: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J].当代传播,2015,(6).
[7]郭小安,薛鹏宇.微信朋友圈会让我们更相信谣言吗?——试论微信谣言的三个传播特征[J].电子政务,2015,(2).
[8]靖鸣,朱燕丹.微信谣言的传播特征探析[J].新闻与写作,2015,(4).
[9][12][17]顾金喜,黄楚新.微信谣言的传播危害及其治理措施[J].前线,2015,(6).
[10]赵前卫,马缘园.自媒体时代微信谣言传播特点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5(16).
[11][13]程橙.论微信谣言的传播特点及治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6).
[15]于丽臣,刘晓来.微信谣言的成因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5,(8).
[16]雷扬.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谣言的治理[J].西部广播电视,2015,(3).
[20]吕玥.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谣言在社交网络环境下的传播——以微信和微博为例[J].新闻世界,2015,(6).
[21]赵前卫.微信和微博中谣言传播比较[J].今传媒,2014,(12).
[22]崔志东.微信谣言的传播与治理分析[J].青年记者,2014-11.
[24]霍凤,姜玲.从马航事件看微博与微信谣言传播及阻断机制异同[J].新闻世界,2014,(7).
田全喜,男,河南周口人,湖北经济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