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生 张行发
旅游精准扶贫问题探讨:山西省方山县案例
◆王庆生 张行发
精准扶贫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贫困人口众多,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年旅游扶贫研究及进展,界定了旅游扶贫的内涵,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原则,并以天津商业大学校地合作对象山西省方山县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精准扶贫的问题及对策。
旅游扶贫;进展;原则;对策;山西省方山县
201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把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作为2017年重点工作之一[0]。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16〕70号),其中把“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作为“共建共享,提供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点工作之一,并明确要求启动旅游扶贫观测点计划,设立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观测中心,对乡村旅游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进行跟踪观测,为有效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旅游精准扶贫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富民工程。
(一)相关研究进展。国务院在 2014 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旅游精准扶贫主要是指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规划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作用,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化路子。通过梳理近三年旅游扶贫研究文献,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即旅游扶贫的问题诊断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的模式选择和创新;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旅游扶贫的扶贫效应等方面。
在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方面。卢冲(2017)通过双槛理论对藏区贫困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研究,提出可通过精准培训、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大力宣传旅游业的优势等来提升贫困牧民的旅游参与[1]。卡茜燕(2017)对贫困地区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社区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旅游扶贫,并建议采用社区参与的方法[2]。邓小海等(2014)通过贫困人口参与识别的方法,将贫困人口划分为四类,有意愿参与并有参与能力的人;有意愿参与但无参与能力的人;无参与意愿但有参与能力的人;无参与意愿也无参与能力的人,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贫困人口参与措施[3]。李佳等(2009)通过对青海三江源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指出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参与机会和能力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当地居民整体对旅游扶贫呈支持态度[4]。
在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方面。毛峰(2016)对乡村旅游模式创新和策略的深化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旅游扶贫是乡村扶贫的中坚力量,提出乡村旅游扶贫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战略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杨德进等(2016)从国外关注贫困问题的视角,提出了我国民族地区负责任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并提出旅游者驱动和社会型企业带动两种扶贫模式[6]。龚燕等(2016)认为有限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模式是扶贫社会化的必然归宿;政府、企业、市场、居民和旅游者都是这种扶贫模式的构成主题,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7]。党荔(2016)则对政府扶持旅游扶贫模式、企业主导旅游扶贫模式、贫困人口参与扶贫模式、志愿者——社区旅游扶贫协作模式进行了相关比较,为长安镇旅游扶贫提供指导[8]。肖建红等(2014)运用国外PPT研究核心理念,以六盘山重要景区和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从微观经济视角提出了三种PPT模式[9]。王孔敬(2015)运用PPT战略来研究湖北武陵山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提出了适度超前发展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力争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带动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增长极[10]。
在旅游扶贫路径方面。董法尧等(2016)通过对西南地区民族村寨的研究,提出了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高度相关,旅游扶贫路径由过去的发展经济使村民脱贫致富向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转变[11]。沈涛等(2016)通过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研究,提出本地区的旅游扶贫应该走包容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旅游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参与机会均等化,对贫困人口制度增权,保护绿色生态环境[12]。邓小海(2015)在其旅游精准扶贫精确帮扶研究中,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旅游扶贫帮扶体系,即地区层次帮扶(旅游扶贫开发条件改善帮扶)、社区层次帮扶(贫困社区建设帮扶)和个体层次帮扶(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帮扶)[13]。
在旅游扶贫问题和对策方面。郭清霞(2003)认为旅游扶贫中有着将旅游扶贫简单地看做旅游开发,将陋习看成地方特色,旅游扶贫城市化的发展格局等,并提出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保护环境、发挥地方特色等措施[14]。胡强等(2014)从旅游扶贫的产业链角度来诊断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指出旅游扶贫产业链环节薄弱,应大力培育旅游核心企业、加强贫困地区旅游产业要素整合、加强旅游扶贫区域合作、促进旅游扶贫产业链本地化等[15]。张婉玉等(2013)从民族文化角度为我国旅游扶贫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6]。覃建雄等(2013)通过对秦巴山区的资源特色分析,构筑了不同的旅游扶贫模式,并提出了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强区域协调,明确旅游部门相关职责等发展措施[17]。
在旅游扶贫的效应方面。张侨(2016)通过对海南贫困地区的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参与旅游业前越贫困的人口旅游扶贫效应最强,以“企业开发+农户参与经营”的旅游扶贫模式精准扶贫程度最高[18]。蒋莉等(2015)采用因子分析和数理调查法来研究当地居民对扶贫效应的感知和态度,发现居民参与意愿较强,对经济、社会效应敏感,而对环境效应不敏感。当前学者对旅游扶贫的地效应研究已经从宏观的经济领域转向社会、生态并重的领域,研究的重点也从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变[19]。郭舒(2015)设计了可以用于微观指标分析的“产业链跟踪法”,来探究旅游扶贫到底有多少进入了目的地贫困家庭,并提出了增加贫困家庭旅游收入的对策,一是从产业链内部着手,改变产业链结构、降低进入障碍、帮助贫困家庭承担产业链上那些收入更多的功能;二是着眼于产业链外部,增加贫困地区总收入[20]。
(二)述评。随着旅游扶贫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我国旅游扶贫在未来时期将会持续关注以下方面:旅游扶贫影响评价、旅游扶贫生态实践、旅游扶贫社区居民参与以及旅游扶贫模式等。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据统计,我国70%的优质旅游资源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贫困地区;在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近300个县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限制开发县,经济发展落后却生态环境良好,是名副其实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在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所谓旅游精准扶贫就是指在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贫困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的,以贫苦人口全面参与为手段,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旅游精准扶贫就是要求我们要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进行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真正让贫困地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二)旅游精准扶贫的意义
1.脱贫致富新路径。旅游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以其强大的产业规模和实力对贫困地区经济具有强烈辐射带动作用。我国旅游产业已经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政府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产业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就业门槛低、就业量大的产业特性。面对旅游业发展的绝佳契机和旅游业本身为综合性产业的特质,其必将发挥其在脱贫攻坚战中巨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助推整个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2.乡村旅游目的地。贫困地区丰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宠。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拥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随着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游客向往着那种充斥着浓厚乡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旅游目的地来愉悦身心、感知生活、陶冶情操。而贫困地区因其相对闭塞,工业基础薄弱,进而保留着地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和淳朴的民俗民风。同时,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实落实,贫困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一系列交通方式也将相继开通。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这些“世外桃源”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成为游客们心中向往的殿堂,成为旅游业的新宠。
3.可持续发展新空间。旅游精准扶贫将为贫困地区注入新思想、新观念,实现由“注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致富”的巨大转变。旅游精准扶贫依托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发挥地区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构筑知名旅游品牌,进而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为贫困地区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旅游扶贫摆脱了传统扶贫给钱给物的落后扶贫方式,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经营服务当中去,具有广泛的带动性和参与性。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涌入,也必将为贫困地区带入新的思想和观念,实现贫困人口思想的进一步开化,最终加速贫困地区由脱贫到致富。
(一)因地制宜,凸显地方特色原则。旅游精准扶贫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贫困地区实际拥有资源情况,切不可脱离实际,杜绝盲目跟风发展旅游产业。对于资源禀赋良好,具备发展旅游产业条件的地区我们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对于不适宜发展旅游的贫困地区,我们要深入发掘其在其他产业方面的优势,比如特色农产品的推广与营销等。而不可盲目跟风。
(二)全员参与,共享利益分配原则。研究与实践表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的新兴战略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带动就业强、就业门槛低、方式灵活、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优势。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调动全体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产业的经营与服务当中,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加强教育培训等,使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发展利益,实现贫困地区人口的全员参与,切实推动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三)科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切忌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了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切忌为了一时经济利益而使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丧失。我们在对贫困地区的资源进行挖掘时,既要追求经济效益,深入挖掘其最为独特的地方感,又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呵护环境。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旅游业也一切归为零。
(四)重点推进,有序分批实施原则。在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我们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挖掘开发一批最具本地特色、最具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确立鲜明旅游形象,构筑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强势品牌带动弱势品牌的旅游产业格局,确保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一)县域概况。方山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腹地,属国家贫困开发重点县,国土面积14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5万亩,林地面积约90万亩。总人口14.7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贫困人口37295人,年平均温度8.7℃,年降水440-650毫米。方山县历史悠久,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1%,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被誉为“吕梁的后花园”。方山县水资源充沛,由于其没有遭受重工业污染,可谓是山西省少有的原生态保存地。本地区特色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盛产莜麦、荞麦、土豆等特色农产品。方山县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造就了其山清水秀、林草丰茂的自然美景,同时也造就了其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全县遍布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产、名人故里等优良的旅游资源,有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庞阳沟、省级风景名胜区南阳沟休闲度假风景区、清代张家塔民居和“天下廉政第一”于成龙故里等23处禀赋优良的旅游景点,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二)方山县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1.自然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方山县山清水秀,林草茂盛,具有优良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北武当山坐落在北武当镇东北侧,是中国道教发源地,我国北方重要道教活动场所,长达4500多年历史。由72峰,36崖,24涧组成,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以“雄、奇、险、修”著称,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因此,北武当山不仅是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它更是北方地区散发着浓郁道教文化的名山。南阳沟省级风景名胜区,其主峰孝文山是华北第二大高峰,景区内有南阳水库,北依笔架山、玉女峰,南连狮子峰,依山傍水,拥有原始森林,素有“天然氧吧”之美誉。云顶山亚高山草甸草原接近2000亩,可以骑射赛马,有着“塞北小西藏的美誉”。本景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吸引更多的都市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养生。还有,方山县的北川河,水域宽广,波澜壮阔,河水清澈,环绕县城,这种水源优势是很多旅游目的地所不具备的,具有发展休闲娱乐,垂钓的独特优势,颇具野趣。
北武当山和南阳沟是方山县最核心的自然旅游资源,是链接、整合方山县其他旅游资源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打造方山县精品旅游品牌的核心。但目前北武当山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与湖北武当山错位发展,导致游客量不容乐观。南阳沟风景区虽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其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处于浅层次阶段,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休闲度假需求。
2.人文旅游资源及其评价。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于成龙故居、左国城遗址等。于成龙故居位于北武当镇来宝村,共三座院落,总占地2600多平方米,房屋15间,窑洞22孔,照壁2座,修复后的于家豆腐坊、醋坊油坊、酒坊遗址均还原名明清时代风貌,独具特色。方山县可以借助于成龙这张廉政名片,努力打造山西乃至全国的廉政文化教育中心。左国城遗址位于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境内,据资料显示,是春秋皋狼邑、汉皋狼县所在地,拘距今约有2500年历史,具有极高考古价值,是探寻匈奴文化,追溯匈奴历史的绝佳去处,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外,位于方山县峪口镇的张家塔村的张家塔民居也颇具开发潜力,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砖瓦石木结构的民居,民居的大门独具特色风味,或以名人字匾镶嵌,或者二龙戏珠、凤凰展翅等图案雕琢,两项绘有各色的壁画,诗词歌赋,鱼虫花鸟。民居是明清民俗文化建筑的代表,文化氛围浓郁,有望成为山西大院文化的新亮点。
方山县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不仅有着廉政文化的代表人物于成龙,也有着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匈奴文化,同时张家大院作为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筑,将进一步成为新的旅游亮点。但是,这些景点的开发都处于初步开发或待开发状态,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
(三)方山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形象特色不鲜明。方山县遍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产、名人故里等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树立本地区鲜明的旅游形象和知名的旅游品牌,导致其在旅游市场当中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游客的认知度不高。例如北武当山和南阳沟,虽具有资源潜力,但旅游形象特色不突出,市场占有率低。
2.旅游目的地营销理念滞后。旅游目的地营销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狭义的来讲,旅游目的地营销包括旅游形象设计和旅游形象推广两个基本步骤。而方山较为落后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导致其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未能被世人所熟知。未能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建立游客心目中独特的感应形象。致使其游客数量与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不相对称。在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上,如当地的特色沙棘、莜麦等还处在简单的传统营销模式当中,也未融入先进的营销理念,宣传力度不够,营销方式落后,产品卖不出去,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3.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方山县旅游产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旅游产业要素亟待完善提升,通过调研发现,方山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住宿设施需多元化、旅行社经营活力不足、旅游交通需完善、夜间娱乐消费不足、旅游商品需开发、特色餐饮需提升等。
4.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较低。方山县旅游资源丰厚,而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景区开发只是浅尝辄止,景区商业化程度非常低。在道教圣地游的北武当山和休闲体验游的南阳沟,景区周边的商业化开发程度较低,满足不了大众旅游时代游客出行的需求,消费者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消费主体对自己的消费对象有着更加个性化、标签化、体验化、定制化的需求,单一的旅游提供商或旅游资源要素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的产业,需要的不仅是门票收入,更多的是游客的综合性消费等。未来的旅游提供商需要真正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基于一个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最大限度整合丰富资源,向游客推出更加多元化和商业化的服务。
5.区域旅游合作尚待突破。区域之间的旅游开发既有激烈的竞争,也需要紧密的合作。由于游客的出行过程中不可能只滞留在一个地方,因此,旅游目的地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协调利益、联合营销、加强合作。方山县旅游资源禀赋优良,但未能站在全域旅游的角度去开发,区域内的旅游景点大都单打独斗,未能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联系合作,未能加强与周边县城及省内各大景区的全方位旅游合作,未能联手打造跨区域的具有吕梁特色的旅游线路。
(四)方山县旅游业发展对策
1.着力打造品牌。旅游品牌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方山县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整合其优良的旅游资源,深挖资源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景点,突出本地独特性,打造本地旅游业的亮点,树立方山旅游业响亮品牌。逐步形成“问道北武当,养生南阳沟;学习于成龙,写生张家塔;左国城里话匈奴,戏水娱乐北川河”等旅游格局。
2.实施整合营销。针对方山县的核心旅游品牌、旅游形象和特色产品,在广告、广播等传统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加强新媒体营销以及事件活动等公共营销的力度。通过电视广告品牌宣传,达到方山县整体旅游形象营销目的;广播节目产品推广,选择目标市场的交通台和生活类电台为主要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本地旅游;新媒体精准营销,一是PC端搜索推广,与其他各类旅游网站、手机App、社交账号等紧密对接,帮助各区县旅游网站有效导流;借助合作网站扩大营销,与各大平台网站合作宣传品牌;与蚂蜂窝、途牛旅游网、同程网各大旅游网站合作组织活动促销产品;二是手机端互动分享,主要路径包括:微信推送,微博分享,微电影推广等。同时要针对旅游市场,充分利用节庆活动、重大赛事、焦点新闻、影视作品等公共营销手段推广方山县旅游形象。
3.加强区域合作。要不断加强方山县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的合作,依托旅行社的力量,组织客源前来观光游玩,加强与周边县市以及山西省内知名景区的全方位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要借助旅行社推介,将方山县特色农产品沙棘、酒和醋、美食碗托、莜面栲栳栳、等推介给游客,将方山县的旅游形象和特色产品联合营销,不断丰富本地区的旅游内涵,使游客不仅看得见风景,更能摸得着生活,能够体验本地浓厚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提升本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收入。
4.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本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本地区的游客集散中心体系。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进智能OA管理系统、旅游景区智能管理系统、旅行社智能管理系统、饭店智能管理系统、旅游超市系统、智能行程规划系统、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展示营销系统、旅游产业分销系统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推进重要交通干线廉洁景区的道路建设。实现机场、车站到主要景区的佳通无缝衔接。打通连接各大景点的循环路,使分散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聚合,将各大景点串珠成链,发挥其整体集聚效应。大力提升本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大力支持周边村发展特色农家乐,建设一批服务质量好、档次高的星级宾馆、娱乐产业,满足商务、团体、家庭度假等各种类型游客的接待。提升旅游景区的商业化程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大型高档购物街,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游客检中心等建立农副产品销售专区。
5.打造方山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突破口,打造方山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方山县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同时本地区较为闭塞,工业基础薄弱,是吕梁地区唯一的一块净土,生态环境良好。随着城市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向往着那种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充斥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愉悦生活。而方山县其优良的资源禀赋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要鼓励和支持本地区开展地方特色的民俗义演、节事节庆、农事体验活动。让游客体验到本地区原汁原味的乡土人情。引导本地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合作社、企业等共同合作,带动贫困人口的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综上,基于对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分析,以山西省国家贫困县方山县为例,探讨了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论题。我们认为,旅游精准扶贫应坚持因地制宜、全员参与、科学开发和重点推进等原则,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旅游资源科学开发有机结合,探讨建立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模式,从而使旅游业实实在在地为推动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0]李克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N]. 光明日报,2017年3月17日,第2版.
[1]卢冲,耿宝江,庄天慧,等.藏区贫困农牧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意愿及行为研究——基于四川藏区23县(市)1320户的调查[J].旅游学刊,2017,32(1):64-76.
[2]卡茜燕. 精准扶贫视野下的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研究——基于大理双廊村的调查[J]. 旅游研究,2017,9 ( 1) : 74 ~82.
[3]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 2015,31(4):94-98.
[4]李佳,钟林生,成升魁.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8):71-76.
[5]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10):212-217.
[6]杨德进,白长虹,牛会聪.民族地区负责任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与实现路径[J].人文地理, 2016(4):119-126.
[7]龚艳,李如友.有限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6):115-121.
[8]党荔.基于PPT战略的长安镇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9]肖建红,肖江南.基于微观经济效应的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模式研究——以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4(1):76-80.
[10]王孔敬.PPT战略视野下民族山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北武陵山区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6):35-38.
[11]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等.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6,32(4):139-142.
[12]沈涛,朱勇生,吴建国.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v.33;No.168(5):124-129.
[13]邓小海.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43(6):21-27.
[14]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558-560.
[15]邓小海,曾亮,罗明义.产业链视域下旅游扶贫问题诊断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36(11):56-59.
[16]张婉玉,张晓林,程思.四川民族文化旅游扶贫SWOT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 2013(5):159-162.
[17]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34(7):134-138.
[18]张侨.旅游扶贫模式和扶贫效应研究——基于海南省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6(11):124-128.
[19]蒋莉,黄静波.罗霄山区旅游扶贫效应的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以湖南汝城国家森林公园九龙江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4):99-104.
[20]郭舒.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J].旅游学刊,2015,30(11):31-39.
[21]孙玉望.整合旅游资源打造魅力方山—方山县旅游业发展探索[J].山区经济,2013(6):18-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373174)
王庆生(1963-),男,河南偃师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张行发(1990-),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李新锁、李文华、蒋国平、马丽丽等老师参与调研和讨论,特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