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主义意识在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体现

2017-03-07 16:46:55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主义

黄 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苏非主义意识在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体现

黄 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莱辛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自我呈现、女性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文艺思想的自我整合,体现了苏非主义意识的多元化色彩。莱辛作品形成苏非主义意识的根源来自于她凄凉苦楚的生活经历、战乱频繁的创作语境以及自我奋斗的人生追求。

多丽丝·莱辛;苏非主义意识;现代启示

多丽丝·莱辛是以文学创作为基础的世界知名女性主义小说家,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 1962)以及《简·萨默斯的日记》(The Diaries of Jane Somers, 1984)等。在如今世界领先的女性作家中,多丽丝·莱辛的文学作品能够称得上是世界备受女性喜爱的作品之一。[1]苏非主义和文学艺术有着很深的关联性,本文将莱辛作品放入苏非主义的理论阐述中,通过整理莱辛作品如何体现苏非主义的意识,从而探索这其中的深层含义,最终揭示莱辛作品中苏非主义意识体现的重要启示。

一、苏非主义的内涵

在苏非主义的含义当中,“苏非”这个词语出自于阿拉伯语,苏非主义的来历总共包含两种概念。其一,可以将苏非作为最初时期穆斯林禁欲苦行者身上所穿着的一种羊毛服饰,这种服饰主要彰显的是他们对世俗的淡然。其二,苏非出处在“纯洁”这词当中,指的是穆斯林信仰的中心理念。苏非主义原本是由穆斯林进行领悟的一种特殊主导思想,认为人是能够经过自身的奋斗而实现理想的,从而进入“真实的人”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这两种境界。与佛教教徒、犹太教徒以及基督教徒不相同的是,穆斯林教徒主要是通过“出神”和“狂喜”与上帝进行沟通。苏非主义的表现形式比较具有多元化色彩,同时还富含深刻的启发。从此苏非主义也就成为支撑禁欲主义者的生活理念,每个人都可以从中领悟到上帝对他们的指示,还可以按照自身的体会从中寻找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安宁、自己和世界之间均衡的方式。[2]

多丽丝·莱辛一直都表现出自己对于苏非主义的喜爱。从1960年开始,在她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这种神秘主义的向往,这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最初,莱辛作为左派激进分子,对当时的政治局面有着信徒般的迷恋,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早期政治形势的变化,她从当初的狂热状态中产生了反感的情绪,恰好在此时,她了解到了苏非主义,因此逐渐转向了对苏非主义的研究。

二、苏非主义意识在莱辛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一)人物形象的自我呈现

苏非主义作用下人们生活的三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回忆”“想象”以及“梦”。人们可以从迷乱的自我生活中实施强烈的抗争,完全是因为苏非主义中非理性的积极态度产生了帮助作用。在莱辛作品当中苏非主义意识运用最频繁的要数“回忆”。作品中运用“回忆”技巧来进行文体描述的包含了两种方式,其一,主要讲述的是莱辛在非洲生活的点滴,比如在1964年莱辛发布的《非洲的故事》(African Stories)与《野草在唱歌》这两部作品当中,就蕴含着作者对于自己在非洲经历的回忆。其二,在单部作品中,故事主人公运用回忆曾经生活的方式来展现她对于人生的思考,比如《幸存者的回忆录》(Memoirs of a Survivor,1974)这部作品就是属于这种情况。苏非主义意识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回忆与想象来诠释人物的内心,莱辛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将故事中的人物完美结合,还成功地将苏非主义意识运用到她的作品创作当中,使得作品更加具有丰富性。

(二)女性意识的自我救赎

莱辛作品的创作时期一般分为50年代、60年代以及70年代这三个不同阶段。她在每个阶段的作品中都充分地展现女性主权意识这个鲜明的思想,不难发现英国作家莱辛创作笔下的女性主权意识是经历了通过自身浅意识的带领进入到深层领悟的阶段。在莱辛创作笔下的女性主权意识走过了起初的萌生、经历中的强化以及思绪的升华这三个阶段,最终使得女性在社会发展的分裂状态中努力地进行自我救赎。[3]《野草在唱歌》这部作品作为莱辛对于女权意识救赎的处女作,主要是通过黑人与白人在不同种族制度之下的悲剧命运进行引入。小说描绘了一个在殖民主义压迫下,人格出现扭曲的白人女性——玛丽·特纳。她对自由是充满向往的,所以非常抵触早婚,因为结婚在殖民地的社会中也就代表着要完全放弃自己手中的工作,是完全没有自由和丧失人生意义的体现,她非常讨厌自己今后的生活只能寄托到家庭与孩子身上。然而由于社会的压力,她还是选择与乡村男人结婚,事实证明婚后生活跟她预想的一样非常压抑,因此她决定重新回到县城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这些心理描写非常明显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社会压迫给人们身心带来极其严重的重创。作品将玛丽心中的分裂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再透过这种分裂的方式表明玛丽在与男仆相恋失败之后,她运用消极的方式让自己进行完全解脱,正是这种抗争的激烈程度开始慢慢体现了玛丽女性主义精神的初步觉醒,所以说女主人公玛丽表达了莱辛创作笔下女性主权意识的自我救赎。

(三)文艺思想的自我整合

莱辛受到苏非主义的启发,试图深入挖掘每部作品中主人翁的思想。苏非主义对莱辛的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内我们能够看到苏非主义在文艺思想上的体现。对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是苏非主义作用于莱辛文艺思想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浮世畸零人》(Ben, in the World,2008)当中,故事讲述了未成年的本没有选择地必须走出家门去接受社会中的磨练,但是由于本的相貌丑陋而且智商太低,常常被骗。本先后经历了好心老妇人的收留;遇到妓女丽以及所带来的痛苦回忆;之后被骗去贩卖毒品;得到解救后遇到一位导演为他拍部电影的同时却被美国的科学家强制性地带回美国关起来进行研究。后来通过导演亚力等人的竭力营救,本最终被救了出来,本以为能够逃脱命运的束缚,却不料在一次逃生中坠崖身亡。这是莱辛创作笔下对社会边缘人物一生命运进行较为完整性探究的一部力作,成功地塑造了在社会阶级压迫下以本为代表的此类人物的典型形象。

三、多丽丝·莱辛作品中形成苏非主义意识的根源

(一)凄凉苦楚的生活经历

莱辛自幼在非洲地区度过了凄凉苦楚的童年时代,成年之后又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一生都处于凄苦的煎熬当中,作品多次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这一切皆是莱辛人生当中痛苦的根源。面对种种困境,莱辛需要苏非主义来消除心中的枷锁,这便是苏非主义意识在莱辛的创作中出现的重要原因。纵观莱辛创作的所有小说,不难发现:每个时期的作品几乎都是她本身生活的一种映射,因此,莱辛在非洲成长生活的经历便成了一个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需要的主要资料以及灵感来源。十四岁的莱辛难以忍受母亲严苛的要求断然选择辍学。16岁之后,莱辛从事过很多的职业,例如家庭保姆、资料速记员、媒体记者、企业秘书等等。速记员的经历使她掌握了速记的技巧,任职罗得西亚政府秘书的经验,为她今后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技巧基础,渐渐使她走上了作家之路。莱辛通过自学与自我塑造的方式,不断地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成为英国的知名作家。

(二)战乱频繁的创作语境

自古以来,任何国家都经历过战争时代。战争给全世界人类带来的伤害都是毁灭性的,作为那个战争时代的知识女性,莱辛看到,苏非主义积极的一面恰恰符合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饱受战争困扰的人们非常需要有一种精神工具来将自身的伤痛进行麻痹,找到突破自身困境的精神方法,这对正处于创作源泉滋滋涌现的莱辛来讲,苏非主义出现在她的创作当中也实属应运而生。莱辛的整个人生都被战争的阴影所包围,在莱辛生活当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对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极度恐惧。这全部都让莱辛承受了极大的生活痛苦,同时也成为了莱辛进行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之一。

(三)自我奋斗的人生追求

莱辛小说作品的主题风格多种多样,尤其是对女性与人道主义抱有极其关怀的态度,莱辛在创作的过程中希望能够极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以及精神压力,努力缓解生活当中的矛盾,有着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小说创作追求。[4]苏非主义的理想追求正是莱辛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需要拥有的思路,这也成为了莱辛小说作品中逐渐形成苏非主义文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因。莱辛觉得苏非主义一直在启示人们,唯有在自己尝试拼尽全力进行奋斗的时候,才可以克服千难万险。莱辛坚信苏非主义是引领社会精神风貌的一种非常积极的言论,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自我身上的不良心理的产生,最终使人类与社会双方都能够和谐发展。莱辛创作笔下的女性人物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格特征,比如有心理扭曲的、有外形美丽的,有岁数过大的、有青春年少的以及有贫穷和富有的。她所认为女性完整的人生不仅仅是女性实现自我追求的人生,而应是一个完好的人生,两性关系平衡,形成一种彼此之间亲密美好的状态,这才是人们所应该追求的完美的人生。

四、苏非主义意识对莱辛作品研究的现代启示

分裂是苏非主义当中十分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莱辛的很多作品中都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来描述人物性格的扭曲与内心分裂的特征。[5]在莱辛的小说《野草在唱歌》当中,女主人公玛丽极具分裂的内心世界,小说中不同情感表达的分裂,存在不平等关系的分裂,敌对与欲望的分裂等等有关人格分裂的阐述,最终使玛丽走向了被摩西所杀害的凄惨结局。在《简·萨默斯的日记》当中,针对主人公简已经基本分裂的人格,需要通过一条明确的道路才可以让她从分裂的状态中走出,这条道路就是通过自我感觉意识进行破除,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简克服和消灭人格分裂或者是阻止它的出现,最终可以向着光明的理想道路前进。苏非主义意识在莱辛小说作品中完全显现出:苏非主义意识能带领人们走出困境,能够帮助现代的人们进行压力的释放,平抚内心的浮躁。

[1]安蔷.颠覆与重塑——黑色圣母像的解构主义解读[J].芒种,2015(10):20.

[2]李琛.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9.

[3]王爱琴.边缘人的人性扭曲与人道觉醒——论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人性的禁锢与解禁[J].当代文坛,2014(5):26.

[4]姜红.中国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4(3):29.

[5]车效梅,李晶.多维视野下的西方“边缘性”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2014(1):35.

责任编辑:王习贤

I5

A

1009-3605(2017)04-0110-03

2017-04-10

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资助课题“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项目编号:14C0194)。

黄欢,女,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多丽丝莱辛主义
高贵的“伪证”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高贵的“伪证”
德前总理要求前妻放弃使用他的姓氏
环球时报(2019-05-20)2019-05-20 06:15:52
近光灯主义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32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