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川,杨鹤,刘瀛,汪成成,姜韬
(1.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沈阳110122;2.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
辽西北地区造林现状及对策
杨青川1,杨鹤2,刘瀛1,汪成成2,姜韬1
(1.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沈阳110122;2.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32)
该文概述了辽西北地区自然概况,指出辽西北地区造林存在着土地沙化、困难立地多、造林难度大、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科技含量低、新技术和新方法匮乏、纯林病害严重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丰富造林树种及栽植模式、提高造林苗木质量和造林技术、增加造林投入等建议,为辽西北地区造林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理论参考。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对策与建议
辽西北地区属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东经119°16′~123°54′、北纬40°58′~42°59′,纵贯辽宁省西北边境,与吉林、内蒙古和河北接壤,行政区划上包括沈阳西北部的新民市、法库县、彰武县、康平县、昌图县,锦州的黑山县,阜新全市,朝阳的北票市、朝阳市、建平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凌源市,总面积4.85万km2[1]。
辽西北地区自东南向西北由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过渡,主要气候特点是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积温较高、降水量较少。辽西北是辽宁省重点旱区,年平均气温7.2~8.3℃,≥10℃年有效积温3 321~3 532℃,无霜期144~200 d,年日照时数2 850~2 960 h,年平均降水量450 mm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素有“十年九旱”之称[2-3]。该地区土壤类型以淋溶褐土和棕壤土为主,垂直分布规律明显,褐土多分布在海拔280~650 m的土层,土层厚度在100~150 cm,pH值7.0~8.0,混有砾石;棕壤土主要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的土层,土层较浅薄,pH值5.3~6.9[4]。
2.1 土地沙化,困难立地多
辽西北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是辽宁省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显示,辽西北地区可绿化用地面积46.42万hm2,其中困难立地面积23.8万hm2,包括17.9万hm2石质山、4.6万hm2沙化地、7 800 hm2盐碱地、4 600 hm2矿山废弃地和600 hm2矸石山地[5-6]。困难立地面积占可绿化用地的51%,给造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2 造林难度大,成活率和保存率低
辽西北地区造林成活率低,尤其是困难立地造林成效更低,即使是成活,长势也不好。由于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导致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低。造林成活率最高为70%,最低为40%,平均为58.7%。造林保存率最高为50%,最低为10%,平均37.8%[6]。
2.3 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
辽西北困难立地造林地多为高山、远山、荒山、矸石山和荒沙荒滩等,给造林增加了难度,当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使造林成本不断增加。目前辽西北地区常规立地造林平均成本为8 750元·hm-2,困难立地为16 500元·hm-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很难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加之各级政府仅对新造林投资,缺少营林投资,重造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抚育不及时,管护不到位,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指导服务跟不上等造成苗木生长缓慢,严重影响造林质量。尤其是经济林经营水平低,林副产品产量低、质量差、价格低廉,致使农民参与林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
2.4 科技含量低,新技术和新方法匮乏
现有的困难立地造林技术较少,很多地区困难立地造林仍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植被重建、恢复和保护综合技术没有完全突破。部分造林项目事先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没有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使用较少,盲目引进外来树种,缺少优良、抗逆性壮苗,容器苗、优质经济林苗等短缺。整地不科学,不注重节水保墒,破坏了原生植被。造林方法单一,一些先进实用的困难立地造林技术如节水配套技术等没有及时推广应用,缺乏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
2.5 纯林病害严重
辽西北地区造林树种单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目前已经成型的生态林多是以油松林为主体,山杏林、沙棘林与多树种混交的模式。再加上人为破坏,森林病虫害发生频繁。近年来,油松大面积纯林的松毛虫虫害发生严重,影响了油松林的正常生长。而作为辽西北低山丘陵区特有的沙棘林,在遭受沙棘木蠢蛾的危害后,沙棘林死亡面积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林分的水土保持等作用。
3.1 丰富造林树种及栽植模式
利用辽西北地区的乡土树种来丰富造林树种,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规划,分类造林;与经济林树种相结合丰富造林树种,比如大枣、杏、核桃、山楂、李子、沙棘、海棠、梨等,与常用造林树种油松、火炬树、侧柏、紫穗槐、暴马丁香、卫矛、花曲柳等合理配置。在栽植模式上可采用针阔混交、针针混交、阔阔混交等混交模式,营造混交林的方法可采用带状、块状、行间、株间等混交模式,将现有的纯林打造成混交林,既丰富了林型又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同时还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2 提高造林技术
针对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现状,主要是提高抗旱保水方面的造林技术,可以通过适当深栽、施用抗旱保水剂、秸秆覆盖、生草覆盖、穴贮肥水等来提高造林成活率,化学处理可采用生根粉对苗木根系进行处理,还可采用集水、截干、调整造林季节、容器苗、靠壁栽植等造林措施[7]。近几年许多学者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比如地膜覆盖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减少了“白色垃圾”的产生,丛状栽植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株行距栽植的限制,客土袋抗旱保水技术解决了高山、远山、石质山等的浇水和客土难的问题,“撒播糜子种子”开创了固沙新法,引入了控水袋保水、废旧矿泉水瓶蓄水的造林新技术,这些技术为提高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造林工人需经过造林技术培训,及时更新操作技术和方法,全方位提高造林质量。
3.3 提高造林苗木质量
造林苗木的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效果,对于苗木的选择坚持良种壮苗的原则,同时还应结合造林地现状做到适地适树[8-9]。对于需要运输的苗木,应该提前做好包装准备,以防伤到根系,假植时间不宜过长。
3.4 增加造林投入,调动社会力量造林
辽西北地区困难立地多,常规的造林投入标准不能满足其需要,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坚持市场化原则,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资金,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合作社、联产承包、大户承包、公司投资和股份制造林等多渠道、多元化造林模式[10],制定和实施强农惠农政策,将辽西北困难立地平均造林投入提高到16 500元·hm-2以上,才能达到质量标准,并把增加的补助直接补偿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为推动辽西北地区造林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杨秀春,朱晓华,徐斌,等.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及其进展[J].灾害学,2008,23(2):117-121.
[2]张艺萌,张雪松,郭婷婷,等.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5,36(2):203-211.
[3]张继权,严登华,王春乙,等.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区划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2,32(3):300-305.
[4]龙忠伟.提高辽西北山地植苗造林成活率技术[J].防护林科技,2011,(2):111-112.
[5]林文和,曾祥久.辽西北困难立地造林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2,(2):81.
[6]何武江,李宁,胡丹.辽西北困难立地造林绿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3,(1):51-53.
[7]秦辉,王伟,赵瑞华.辽西北地区经济林旱作栽培关键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06,(1):48-51.
[8]鹿天阁.辽西北干旱地区抗旱保水造林关键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11,(4):61-62.
[9]白海,高英旭,王猛.辽西北废弃矿区矸石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3,(10):49-52.
[10]王璐璐,崔云,徐猛.林改后岫岩造林模式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204.
(责任编辑:韩素梅)
S728.1
A
1001-1714(2017)03-0067-03
2017-01-19
杨青川(1986-),男,助理工程师,现从事林业调查规划工作。E-mail:yangqingchuan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