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巢螟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7-03-07 16:24龙永彬赵丹阳秦长生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幼虫

龙永彬赵丹阳秦长生

(1.广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广东 广州510173;2. 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樟巢螟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

龙永彬1赵丹阳2秦长生2

(1.广东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广东 广州510173;2. 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是为害樟科植物和壳斗科部分植物的主要食叶害虫,对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文章阐述了樟巢螟的发生规律、分布与为害情况,对成灾原因进行了分析,从预测预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樟巢螟; 发生规律; 成灾原因; 防治对策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生长速度快、枝叶茂密、树姿雄伟,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防沙固土和美化环境,且叶色能随不同生长季节而呈现不同颜色,近年来,已成为造林绿化和园林景观布置中的一个主要树种,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其病虫害的危害也日趋加重,尤其是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樟树的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效果。樟巢螟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瘤丛螟属(Orthaga)昆虫[1],别名樟丛螟、樟叶瘤丛螟、栗叶瘤丛螟,是樟科植物和壳斗科栗属植物主要的食叶害虫。低龄幼虫于寄主植物嫩叶表面上取食,3龄以上幼虫吐丝缀合小枝和叶片结巢在内食害叶片与嫩稍,虫口密度高时整树挂满虫巢,不见绿叶,受害寄主植物枝叶由于失去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整株枯死。近年来,樟巢螟在樟树栽培区普遍发生,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逐渐加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1 分布与危害

20世纪70年代就有樟巢螟为害樟树的报道[2],但当时未定学名,后柴希民等[3]将学名定为Orthaga achatina Bulter。截止目前,该虫在上海市[4-5]、江苏省[6-10]、湖北省[11]、湖南省[12]、福建省[13]、浙江省[14]、江西省[15-16]、广东省[17]、广西自治区[18]等地均有为害的报道。该虫寄主植物包括香樟、天竺桂(C. japonicum)、肉桂(C. cassia)、山苍子(Litsea cubeba)、栗(Castanea mollissima)、山胡椒(Lindera glauca)、乌药(L. aggregate),其中以香樟受害最重。发生严重地区,香樟受害株率达97%,严重受害株的嫩叶几乎全被食光,树冠上布满干枯或新鲜的虫苞,枝条枯死,严重影响生长和观赏效果[12]。

樟巢螟幼虫只取食叶片,而不钻蛀树干,1~2龄幼虫在叶片表面上只取食叶肉,被害叶片呈“窗纱状”;3 龄以上幼虫蚕食叶片,3龄幼虫食害后残留下的大、小叶脉呈 “树枝状”,4~5 龄幼虫食害后仅留大叶脉呈“三叉状”。1~2 龄幼虫期危害极轻, 3~5 龄期幼虫食叶量占终生总量的92.9%。初孵幼虫常吐丝粘合2片叶(一正一反)群集取食,一般30~50头,甚至90头1代初孵虫群集;3龄以上幼虫缀相邻枝条数十叶片形成虫巢群集危害;若虫巢周围叶片多,则继续缀叶成大巢群集取食;若虫巢周围叶片少,幼虫则弃旧巢转移缀叶成新巢,新巢幼虫多为4~5龄[19]。

2 形态特征

樟巢螟属完全变态昆虫,成虫体长12~15 mm,体灰褐色,前翅深棕色,后翅灰褐色,前翅前缘中有1个淡黄色斑,内、外横线为深褐色波状纹,镶灰黄边,内横线的内、外两侧各有1丛上白下黑竖起的毛丛,外缘毛褐色,基部有1排黑点。雄蛾触角间有1束锤状毛束向后伸展,前翅前缘中部亚前缘脉上有1个淡黄色、三角形的“翅痣”,雌蛾无。卵褐色略带黄色,扁平圆形,卵粒在树枝和叶片上呈不规则线性排列堆叠成卵块。初孵幼虫灰白色,2 龄后渐变成棕灰色;老熟幼虫棕褐色,中胸至腹末背面有一灰黄色宽带,气门上线灰黄色;5 龄期巢内有长条状茧袋,每袋1 条幼虫,昼躲夜出,行动敏捷。蛹红褐色或深棕色,茧丝质椭圆形,土黄色[9,18]。

3 发生规律

樟巢螟在大部分地区1 a发生2代,华东和南昌地区少数存在3代现象[5,20],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第二代起有少数世代重叠。9月中旬起到11月中旬,老熟幼虫相继钻入树冠下土表层或松土约1~3 cm的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下旬始见成虫。第1代幼虫为害期为5—7 月,第2代幼虫为害期为7 月下旬—10月上旬,部分地区延续至11月上旬。幼虫为害有2个高峰期, 6月上旬至7月上中旬为1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盛期。

樟巢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产于叶脉或粘合的两片叶片间。初孵幼虫数十头群集于二叶虫苞内取食叶肉,仅剩表皮;随着虫龄增长,幼虫不断吐丝缀连周围的新枝和叶片,形成“鸟巢状”虫巢。同一虫巢内的幼虫个体发育出现差异,导致其出现几种不同虫龄的幼虫。幼虫在虫巢内将枝叶残留物、虫粪用棕红色丝结成虫道,栖息其中,昼伏夜食,阴天时白天也可见取食。随着虫龄增长,虫巢内叶片被吃光,幼虫开始转移分巢,每巢通常有幼虫2~8条,最多有20多条;幼虫近老熟时,在虫巢内各做一条黄色丝质通道,在通道内能快速进退,受惊后会吐丝离巢,卷曲跳跃。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到地面入土2~4 cm深处结茧化蛹,少数亦可在巢中作圆形丝织蛹室,在其中化蛹。

4 成灾原因分析

4.1 内在因子

樟巢螟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夏越冬,杂草丛生、枯枝落叶厚、土质疏松的环境便于老熟幼虫找到合适的庇护场所,有利于种群繁衍;此外,樟巢螟种群数量增长迅速,28 ℃时单雌产卵量可达526粒,平均产卵量为232.05粒[21],孵化后幼虫结苞在虫巢内生活,存活率高,如果环境适宜,2~3 a后种群数量就可急剧增长。樟巢螟幼虫孵化不久即吐丝缀叶,裸露时间短,结巢后隐蔽性强,药剂不易接触虫体,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也是樟巢螟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4.2 适生环境

生态林和绿化带的建设与发展为樟巢螟的成灾制造了有利的环境。樟树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林相单一的环境为樟巢螟幼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场地和丰富的食料,有利于该虫虫源基数的累积。据报道,无其他植被及在香樟林纯自然状态下,有虫株率为80%~100%;香樟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夹竹桃(Nerium indicum)、黄杨(Buxus sinica)等乔灌木混栽,樟巢螟的发生明显减轻,有虫株率在40%~50%,可见植被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了林间生态系的自我调控功能[22]。

香樟树龄也是影响樟巢螟发生的重要因素[22],树龄和该虫发生危害程度呈负相关,树龄越大,发生危害越轻;胸径小于20 cm、树龄小于10 a的幼树发生危害最重,有虫株率达80%~100%;胸径大于25 cm、树龄10 a以上大树,危害明显降低,有虫株率约为20%~40%。近年来,香樟在城市绿化和道路绿化中逐步推广,已成为绿化的主要树种,但多数树龄小于10 a,为樟巢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4.3 条件气候适宜

樟巢螟卵的死亡率在16 ℃时最高,其次是19 和34 ℃,25~31℃之间死亡率差异不大;1~2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4龄幼虫死亡率最低,5龄幼虫死亡率加大;蛹的死亡率在25和28 ℃时最低;成虫寿命在28 ℃时最长,产卵量也最高[21]。因此,28 ℃是樟巢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最佳适宜温度。2014年广东省平均气温22.1 ℃,冬天为暖冬天气,10月全省平均气温24.8 ℃,2015年广东省平均气温为22.6 ℃,9月广东省平均气温27.2 ℃,10月全省平均气温24.2 ℃。10月份为樟巢螟越冬代幼虫在广东省的发育高峰期,2014年和2015年10月平均气温均高于24.0 ℃,为樟巢螟幼虫的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气候也使香樟树生长茂盛,这些都构成了有利于该虫生长发育的条件,为其暴发为害提供了大量的虫源基数。但2016年1月下旬广东省经历了强寒潮天气,粤北大部地区出现雨雪冰冻现象,不利于樟巢螟幼虫越冬,因此,2015年樟巢螟在粤北地区的发生情况比2016年严重。

4.4 人为传播

樟巢螟以幼虫在寄主植物根部土壤中结茧越冬,成虫自身传播能力不强,然而,樟巢螟幼虫可在苗木运输中随苗木根部土壤扩散到新的栽培区。因此,人为传播是造成远距离扩散的主要因素。

4.5 防治措施单一

樟巢螟迅速发展、蔓延和为害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长期、单一的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长期使用化学药剂使樟巢螟幼虫产生抗药性。此外,化学药剂还能杀死樟巢螟幼虫天敌,如姬蜂、茧蜂和寄生蝇等有益昆虫,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对樟巢螟的自然控制作用。

5 防治对策

5.1 农林业防治

由于樟巢螟幼虫转移为害能力较差,可在营造林时采用混交林方式。在9月份以前的幼虫期,人工摘除虫巢,或用高枝剪、长柄有齿梳具等工具清除虫“巢”,集中烧毁,也可结合冬耕除虫,以春节前翻土为宜。

5.2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开展樟巢螟的测报工作。根据历年的发生数据,结合有效积温法预测樟巢螟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5月中下旬利用成虫趋光性特性进行灯光诱集,预测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发生数量;初孵幼虫期,观察枝梢、叶片被害情况以及虫态历期,进而预测其防治适期,一般在二叶虫苞期即害虫1~2龄期为最佳防治时期。

1代防治指标:树龄3 a以内,平均单株卵块或第2、3叶虫苞0.5个;树龄3 a以上,平均单株卵块或第2、3叶虫苞1.0个。2代防治指标:树龄3 a以内,平均单株卵块或第2、3叶虫苞1.0个;树龄3 a以上,平均单株卵块或第2、3叶虫苞1.5个[23]。

5.3 灯光诱杀

樟巢螟成虫具一定趋光性,可在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

5.4 生物防治

樟巢螟幼虫3龄期(6月中旬或9月中旬),喷施BT制剂800~1 000倍液,防治效果达90%以上。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Ma1291-2 对樟巢螟幼虫也有较强的致病力,以浓度(1.0 ±0.5) × 108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接菌11 d 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和僵虫率分别为(99.8±2.6)%和(86.9 ±1.3)%,LT50为6.29 d[24]。

蜘蛛、猎蝽、步甲等捕食天敌对樟巢螟初孵幼虫有很好的捕杀作用,下树结茧的老熟幼虫,也易受树冠下蟾蜍、青蛙等两栖类及家禽等天敌的捕杀。此外,樟巢螟幼虫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黄色白茧蜂(Phanerotoma flava),寄生率约18.5%;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寄生率约9.6%,另外一种姬蜂(学名待定),寄生率3‰[13]。

5.5 化学防治

在树体高大、缺水的地方,采用树干用药防治樟巢螟效果较好,在树干离地面80~100 cm 处先用尖头打孔锤45°角斜向打孔至韧皮部,洞的直径不宜超过0.8 cm,以多打几个小洞为宜,这样对树体影响小,且药液分布均匀。然后用注射器针筒抽取三唑膦、杀螟松原液或1:1 水溶液,对树干小孔注射,通过药物的传输内吸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11,26]。

樟巢螟幼虫3~4龄期,喷施3%高渗苯氧威EC 2 000倍液、1.1%百部·楝·烟和0.5% 绿宇500倍液对樟巢螟防效良好, 0.1% 苦参碱的虫量减退率为75.7%。微生物农药灭蛾灵500倍液对樟巢螟也有较好防效,虫量减退率为88.5%;灭幼脉III号和阿维菌素的复配剂灭幼脉III号B型表现良好,其保持了灭幼脲残效长、耐雨水冲刷的特点,又发挥了阿维菌素渗透性强、药效迅速的优点。此外,0.3%印楝素EC 800倍液、50%杀虫安WP 800倍液、55%快绿扬EC 1 500倍液、40%毒丝本EC 1 000倍液对樟巢螟幼虫的防效优异,药后5 d 调查,防效均达100%[20]。

6 讨论

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其中任何因子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对于有害生物防治要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在营林措施管理上需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尽量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保护自然天敌,提高自然因素的控制能力,保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控制樟巢螟的危害,同样需结合寄主植物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包括营林措施、预测预报、选育抗虫品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将其危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内,使寄主植物健康生长。

[1] 王平远.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一册 鳞翅目 螟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2] 福建林学院莘口教学林场.若干珍贵用材树种的栽培管理[J].福建林业科技,1978(1):1-20.

[3] 柴希民,吴正东,李天生.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蝽类[J].浙江林业科技,1982(1):11-15.

[4] 张耀章.樟丛螟的观察与防治[J].植物保护,1988,14(2):20-21.

[5] 樊敏,徐薇玉,管丽琴,等.樟巢螟、樟叶蜂发生危害和防治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51-54.

[6] 蔡良华,杨永康,江华.海门市樟巢螟爆发原因及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0):24.

[7] 杨代凤,张青,沈国清,等.樟巢螟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5(4):59-60.

[8] 徐红梅,蒋维华,穆兰芳,等.吴江市樟巢螟局部大爆发成因及防控意见[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31;155.

[9] 李月娣.樟巢螟在泰州的为害及其防治[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1):13-16.

[10] 周君,穆兰芳,方利民,等.樟巢螟发生及综合防治[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8):1257-1258.

[11] 徐东生.樟巢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J].湖北植保,2001(5):19-21.

[12] 王穿才,蒋德强.樟巢螟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J].植物保护,2008,34(6):112-115.

[13] 杨祖敏.栗叶瘤丛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9,19(3):238-241.

[14] 魏书军,许发良,滑福林,等.香樟害虫——橄绿瘤丛螟的生物学特性[J].昆虫知识,2008,45(4):562-565.

[15] 姜景峰.樟丛螟初步观察[J].江西林业科技,1985(4):23-26.

[16] 姜景峰.樟丛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0,27(1):28-29.

[17] 赵丹阳,秦长生,廖仿炎,等.广东省樟树有害生物调查及主要种类危害特点[J]. 中国森林病虫, 2016, 35(6): 21-26.

[18] 李云腾,黎健春.樟巢螟对阴香的为害及其防治[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1-2.

[19] 杨晓娟.樟巢螟幼虫的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06,33(5)42-43;47.

[20] 温小玲,吴希从.华东地区樟巢螟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09-9310.

[21] 李凌.樟巢螟生态学特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2] 张念环,钱彪,蒲振祥,等.苏南地区樟巢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Z]//江苏省昆虫学会.2006年江苏省病虫防治绿皮书.[出版单位不详],2006.

[23] 刘于成,沈利明,朱福官,等.樟巢螟的发生预测与防治对策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6):25-26.

[24] 童应华,李万里,马淑娟.金龟子绿僵菌及其粗毒素对樟巢螟幼虫的致病性[J].昆虫学报,2014,57(4):418-427. [25] 蔡建武,陈荣发.打孔注射药剂防治香樟樟巢螟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3,30(3):36-37.

Occurrence Status and Control of Orthaga achatina

LONG Yongbin1ZHAO Danyang2QIN Changsheng2
(1.Guangdong Provincial Forest Management St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173, China; 2.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ilvicultur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Orthaga achatina seriously damaged leaves of Lauraceae and parts of Fagaceae plants, so the occurrence regularity, dispersal and damage of the pest as well as the disaster cause wa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O. achatina.

Orthaga achatina; occurrence regularity; disaster cause;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S763.42

A

2096-2053(2017)01-0107-04

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樟树等乡土阔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2013KJCX015-4, 2015KJCX044)。

龙永彬(1976—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理工作,E-mail: 895391045@qq.com。

赵丹阳(197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E-mail:85040875@qq.com。

猜你喜欢
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草地贪夜蛾幼虫自残捕食量分析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白蜡外齿茎蜂幼虫龄数和龄期测定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飞舞吧,凤蝶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文昌鱼幼虫变态的内分泌调节研究进展
江苏睢宁地区桑园美国白蛾幼虫发生规律调查
白带锯蛱蝶幼虫和蛹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