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策略
——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

2017-03-07 15:08向晋文
关键词:舆论民众主体

向晋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及其引导策略
——基于比较视角的分析

向晋文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具有低门槛、平民化、交互强、自主性特点的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模式,使得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对象更具指向性、传播内容更富个性化、传播议题更具衍生性、传播效果更具裂变式,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议程设置的主体权威明显消解、舆情发展的网络索引功能强化、议题内容的利益关联程度增强、选择决策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剧等新特点,加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应从加强网络社会规范管理、提高民众网络媒介素养、科学回应主体诉求、强化传播过程干预、促进“两场”良性互动等方面着手。

自媒体;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丹·吉尔默在揭示“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演化路径时提出。随后,在2003年美国学者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发表“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给“We Media”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人们常说的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脑、电视、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极强的新型媒介[1],是继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相对传统媒体而言,自媒体在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上发展了深刻的变化;相对新媒体而言,自媒体继承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同样以互联网为传播技术和手段,但自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特别强调用户在信息方面的主动创造性,在信息生产与传播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权。当前自媒体最典型的形态是微博、微信和软件客户端等。

正是因为自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具有低门槛、平民化、交互强、自主性的特点,使得自媒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民众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使用自媒体的人数迅猛增长。截止2016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即时通信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78.7%,微博作为基于社交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用户规模为2.42亿,使用率为34%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

网络舆论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网络空间中形成并传播的对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看法或言论。它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舆论以互联网为媒介在空间上向网络的延伸和扩展。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打破了以往社会舆论传播的格局,促使多元化舆论格局的形成,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带来网络舆论传播的新变化,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自媒体时代的新特点。

一、自媒体时代传播的新变化

相比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而言,自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方面呈现出自身显著区别于二者的鲜明特点。

(一)自媒体突破传统大众传播的时空限制,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传播过程不再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络,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实现“一点介入,全球分享”。只要有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人们通过微博、微信和软件客户端等自媒体,无论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事件都可能产生或成为自媒体的信息源,网络舆论传播主体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机构或者掌控新闻机构的个人,而可以是网络上任何一个独立的主体或个人;同时特别要指出的是,相对新媒体传播而言,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不仅可以是接入互联网络的任何主体或个人,而且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身份可以进行瞬间自由的切换,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二)自媒体以个人社交网络为基础和纽带,传播对象更具指向性

自媒体是以人际传播为基本关系的社交网络,它以朋友圈、粉丝为主要传播对象,以现实的人际关系为纽带,具有非常明显的“圈子化”特征。具体来讲,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是向特定的受众——粉丝、朋友圈点对点或点对面发送。信息的成功发送和接收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信息的接收者已经关注信息的推送者,或者已经互加为好友建立了朋友圈。正是基于这种由好友或好友的好友建立起来的熟人或半熟人关系的圈子,增强了个体对个体、个体对集体所传播信息的信任度,同时也建立起个体与好友的好友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微博、微信的@功能,在向粉丝、朋友圈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了信息的点对点定向传播与发送,非常便捷的实现了“隔空喊话”,相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没有固定的传播受众而言,其信息的接收者更加明确和清晰,传播对象更具指向性。

(三)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筛选与碎片化特征,传播内容更富个性化

一个自由的社会会赋予人们力量去过滤他们不想要的信息[2]。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在信息推送之前信息传播者已经对信息进行了取舍、加工和修饰,信息接收者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了信息传播者过滤和筛选后的信息,因此这些所传播的信息被赋予了传播者的个性特征。同时,自媒体传播的信息一般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实或者是传播主体当下真实的思想和想法,这些信息传播的内容往往不是对一个事实的完整表达或一个事件的完整的描述,而是以片断式、碎片化的形式进行的信息表达和传播。而且在整个自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随时会有不同的人加入到传播主体的队伍中来,并以同样片断式、碎片化的方式,采用视频、图片、语音、文字等形式,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兴趣爱好等,对信息进行补充、加工、注释或评论,从而使得传播的内容更加富有传播者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四)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与开放,传播议题更具衍生性

网络舆论通常是围绕某个议题展开,在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多元与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意通过发帖、跟贴、转载、分享、评论、点赞而成为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随着舆论传播过程中各种不同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教育背景、利益诉求的群体或个人不断介入,成为新的传播主体并将信息进行筛选后,或者附加上自己的评价和观点后,进行再次传播,加剧了网络传播的“蝴蝶效应”,从而导致舆论可能朝着多个不同的方向演化,最终会在原有议题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众多的子议题、次子议题,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衍生性相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明显增强。

(五)自媒体传播的交互快捷和社交性,传播效果更具裂变式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身份转换变得非常的便捷和自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时代严格意义上的记者与读者、作者与读者、主持人与听众、主持人与观众、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当信息的接收者对接收到的信息表现出兴趣或青睐时,仅仅只需要通过点击一次“分享”按键,信息的接收者便自然的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另外,信息传播以现实的社交关系为基础,是具有“圈子化”特征的传播。一个信息传播者影响一个或多个朋友圈,其朋友圈中的成员又影响各自的一个或多个朋友圈。正是这种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身份切换的便捷性,以及一个信息传播者的一条信息的接收者都是一个朋友圈的事实,使得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裂变式的特点。

正是自媒体时代传播带来的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对象更具指向性、传播内容更富个性化、传播议题更具衍生性和传播效果更具裂变式等新变化,使得其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的新特点

(一)“两场”并存场域里议程设置的主体权威明显消解

“舆论场”是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3]。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4]。主流媒体舆论场即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党报、国家电视台和通讯社等;民间舆论场主要通过公众的口口相传,特别是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自媒体。在主流媒体舆论场,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方面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的主体权威也体现得十分明显,同时还扮演着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对传播的信息和舆论进行着严格的监管和引导。然而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传播的媒介形式、增强了互动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话语模式已经受到网络空间迅速崛起的草根话语权的强烈冲击,主流媒体舆论场中惯用的信息审查发布模式已经在民间舆论场中被彻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人人手握麦克风”,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讲述见闻、发表评论、表达观点而成为传播主体。这种话语模式的转换和管理模式的变迁,导致传统媒体时代“一言堂”“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是民间舆论场中网络议程设置能力的彰显,也是对主流媒体舆论场中议程设置主体权威的一种消解。

(二)高度整合系统中舆情发展的网络索引功能强化

“索引性”所表达的意涵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日常行动或者语言与交往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存在某种不言自明的关联性。如果割裂这些共享的背景知识,那么就会陷入信息空乏的交往困境[5]。它揭示了人们在认识周围世界时,一方面受制于一个具有共享性的索引系统,同时更需要利用和借助索引系统——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对事件的看法并不基于客观真实性,而在于人们记忆中已经存在的“库存知识”与某种外部事物的关联性、在于认识主体背景知识或者解释图式的一致性[6]。“索引性”概念解释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什么会对某些特定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很好的解释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为什么最终能够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舆论危机或更加严重的社会危机。在传统媒体时代,不仅传播主体相对明确,而且传播内容经过审查,舆情基本上都处于主流媒体舆论场之中,民间舆论场的声音和影响都非常小,舆情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舆情发展的模式,非主流媒体和普通民众的意见表达开始影响到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进程,民间舆论场对舆情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让人人都是传播主体成为可能,人们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而且可以“一键知天下”。在此情形下,当人们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会出于不同的诉求和基于不同的“库存知识”与外部世界的某种事物发生关联性,将当前正在关注的焦点关联到其他事物或转移到其他的焦点,社会的普遍焦虑、公众以往的记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惯用理解方式在网络舆论的作用下,被高度整合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从而导致舆情向其他方面发展或转向,体现出网络舆论的衍生性和延展性,网络索引功能得到强化。

(三)草根自由表达时议题内容的利益关联程度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因受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的影响,普通民众完全自由的表达受到一定的限制,特别是传播的内容受干扰性比较强,因为“把关人”的存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采集、编辑、发布等每一个环节,传播者都起着把关的作用,其结果是传播议题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不足。新媒体同样受传播主体相对固定、传播过程交互性不强的影响,传播议题体现出明显的预设性。而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在传播信息之前可以“无证上岗”,不需要通过传统意义上的认证就可以发布信息,并且在发布的信息内容方面也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严谨的审查环节。草根民众可以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在自媒体这样一个草根民众能张扬个性、自由表达的宽松场所,议题的内容完全由民众自己来决定,民众可以通过自媒体表达各种诉求、发泄对社会的情绪、参加各类政治活动,这些议题的选择和内容的筛选,不是出于对个人利益、共同利益的诉求,就是出于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关切,议题内容表现出鲜明的信息传播主体“利益相关性”。

(四)网络“围观”情境下选择决策的“群体极化”现象加剧

“群体极化”是詹姆斯·斯托纳发现的在群体决策时的一种现象,即人们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策时所作出的决定更倾向于保守或冒险,表现出向某一个极端发生偏斜。在自媒体时代,与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则所不同的是,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虽然在现实环境中没有置身于人群之中,没有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但在网络环境中他们是在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甚至数万数十万的观众“围观”之下,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感”。同时,相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文字作为主要传播形态而言,通过自媒体以视频、图片等形态传播的信息,在对网民的情绪调动和情感唤醒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信息的发布者有时甚至作为信息接收者的现场代理人,让所有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都有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加之网络环境下质疑权威、反抗主流的亚文化特质,使得情绪化的言论和观点更易于传播,极易出现“集体无意识”状态,言论较现实情境中更加夸张,更追求“眼球效应”,在“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下,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7]。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社会规范管理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互联网上的延展和映射,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保证网络社会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相对于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现有的关于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体系建设显得明显滞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自媒体时代的形势和满足当前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前网络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规范网络行为,加强网络社会规范管理。一方面,规范民众的网络言行,尊重民众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言论自由,在此前提下对民众在网络上的非法违法言行依法依规予以处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舆论传播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保护民众的合法与正当权益,特别是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用法律手段保护个人隐私,维护网络生态环境的健康与稳定。

(二)加强教育培训与管理,提高民众网络媒介素养

媒体素养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理性的回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即是培养人们对媒体信息进行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理性回应能力的教育[8]。自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而言,平等、开放和共享等特点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决定了自媒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传播主体决定性。也就是说,自媒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由传播主体决定,受传播主体的左右和支配。同时自媒体还具有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富筛选性的新变化。也正是如此导致自媒体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不足、完整性不强、娱乐化倾向明显,传播内容缺乏公信力,甚至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存在大量主动策划的虚假内容,以博取观众的眼球,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从而实现其经济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传播主体的个人素养,以及其信息选择能力和内容原创能力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同时,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中的各类信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良莠不齐,民众从网络中便捷获取资讯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民众网络生存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一是要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民众法制思维,教育民众在法律的约束下享有网络的自由,网络自由不等于自由网络,在网络中的言行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二是要帮助民众了解和适应自媒体的性质和特点,在自媒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个性化和传播内容更富筛选性、信息缺少“把关人”的背景下,提高民众在网络环境中的甄别能力,增强独立思考意识,排除或消解网络环境中的不良干扰和负面影响。三是要开展网络理性和网络道德教育,教育民众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理性回应网络舆论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合理宣泄个人的情绪。四是培育民众自律意识,教育民众自觉努力做到慎独,始终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注重引导策略和工作原则,科学回应舆论主体诉求

科学回应舆论主体诉求是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的关键,应实施差异化引导策略、坚持真诚平等沟通原则和遵循舆论引导时间准则。

实施差异化引导策略,突出工作的有效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自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民众自由便捷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归纳起来看,网络舆论所表达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表达利益诉求,在自媒体创造和提供给弱势群体更多话语权的情况下,民众开始表达自己的经济利益诉求和社会保障诉求,以期通过网络舆论来争取和获得更多的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利益保障和满足。二是发泄社会情绪,民众将因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而产生的消极社会情绪,通过自媒体宣泄出来,试图利用网络的放大效应,产生社会影响,从而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三是体现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更加民主平等和匿名隐身的特点,因此民众更加积极的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发表网络事件评论,监督政府权力行使。除了不同的网络舆论所表达的诉求不同以外,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在网络舆论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有的只是一般的转发或评论,有的是当事人,有的则只是围观者等等。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科学分类是科学管理的前提。要针对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不同诉求,不同参与对象扮演的角色特点,对网络舆论进行分类引导,对不同的群体或个人实施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工作策略,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对象采取科学的回应。比如对发泄社会情绪网络舆论的引导,解决此类问题的治本之策是消除或处理好现实的社会矛盾,但是在现实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在引导网络舆论过程中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正面回应,并给出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时间表和计划图。

坚持真诚平等沟通的原则,增强工作的公信力。在网络舆论管理过程中,人们对现实空间中处于强势的管理主体往往有着天然的不信任,同时又对管理主体的公信力有着强烈的期待,所以在网络中取得民众的信任比在现实空间中更难[9]。因此,网络舆论管理主体应本着真诚平等的沟通原则在网络环境中与民众进行对话,通过诚恳的态度、真实的信息、平等的交流,树立管理主体的公信力。特别要防止在舆论管理过程中,因对话态度虚伪、传播信息虚假、对管理对象冷漠等表现,导致管理主体的公信力透支或产生信用危机,最后陷入“塔西佗陷阱”。

遵守舆论引导的时间准则,牢牢掌握主动权。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引导中,时间意味着真实,时间意味着议程。当网络舆论尚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应对和引导的反应时间显得非常重要和关键,一方面它直接关系到民众对网络舆论真实性的认可程度,“对于新闻性的事件来说,时间性即真实性,越是真实的就越是不需要掩饰的时间;换言之,在听话者看来,越是被延迟披露的就越可能是被掩饰的[10]”;另一方面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掌握话语权和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因为第一时间是设置议程的最好的时机,一旦错过后就将意味着议程设置主动权的丧失,接下来将会陷入被动应付、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的困境。因此,在引导网络舆论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性,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保证回应与通报的真实性,牢牢掌握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主导议程设置的主动权。

(四)强化传播过程干预,掌握舆论引导话语权和主动权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发展的索引功能更强,传播过程的衍生性和延展性更加明显,这不仅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性证据,同时也为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和传播过程控制提供了行动的路径。

主动科学设置议程,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议程设置是引导民众注意力和舆论方向的重要方式,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将民众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提前预设的方向和特定的事物上,控制和消减网络舆论的索引性和衍生性。在网络舆论萌芽期和生成期,因为自媒体信息传播的自由度和迅捷性,各种信息大量产生,并且处于自由发展和任意传播状态。在这个网络舆论发展的特殊时期,要注意把握好引导的时机和度,主动介入,科学设置议程,树立议程设置的主体权威,发挥好“眼球效应”,调动网民的参与积极性,主动引导舆论向预设的、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有效消解衍生性和消极负面舆论,从而掌握舆情控制和引导的主动权,达到科学干预网络舆论传播过程,有效引导舆论的目的。

培育表达主流价值的网络意见领袖,有效消减“群体极化”现象。“意见领袖”在信息交流和人际传播过程中通过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影响他人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人的行为,对舆论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11]。网络舆论的生成期是意见领袖作用发挥最有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意见领袖的观点对网络舆论和民众的引导性最强。要主动培育表达主流价值的网络意见领袖,有意识地将主流媒体的评论员、政府机关的新闻发言人等培育成为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的意见领袖,增强主流媒体在民间舆论场发言的吸引力和公信力。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将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影响力的网络红人、经济大亨、影视明星、人气草根等网络公众人物纳为团结对象,建立最广泛的“网上统一战线”,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网络舆论平台。“推动舆论裂变的动力往往是意见领袖和事件当事人对事件真相挖掘或者曝光的言论”[12]。要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及时在舆论传播过程中发出声音,有效消减“群体极化”现象,特别注重在网络舆论生成期意见领袖的及时介入,通过意见领袖设置议题,凭借其影响力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五)促进“两场”良性互动,统筹两个舆论场

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是社会舆论的主要传播者和引导者,并且扮演着信息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间舆论场迅速的发展壮大,信息传播的主体多元性、内容碎片化、对象指向性、效果裂变式等鲜明的特征,导致传统主流媒体“把关人”角色弱化,原有议程设置的主体权威开始消解,话语权受到强烈的冲击,舆论引导能力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民间舆论场不断发展壮大,其在鼓励自由表达、消解“沉默的螺旋”、关注民权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其话题设置更加丰富灵活,信息时效性更强。但与主流媒体相比较而言,民间舆论场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可见,两个舆论场在网络舆论传播中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而且两者之间有互动和交集。事实证明,两个舆论场需要有互动和交集,当两个舆论场互动越频繁、重叠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反之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因此,主动扩大两个舆论场的交集,加强两个舆论场的互动,是主流媒体舆论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策略和必要途径。一是通过媒体之间相互设置议题等方式加强融合和互动,形成网上与网下、虚拟空间与现实环境的良性互补。二是传统主流媒体要转换话语体系,使用贴近民众生活、贴近民生实际的鲜活语言,让主流媒体舆论场有温度和充满人文关怀,从而增强民众亲切感和可信度。三是传统主流媒体要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高度关注舆情动向,第一时间对民意做出回应和关切,防止因议程设置能力下降造成的主体缺位或传播失语,把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信息及时传达到民间舆论场中,从而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发挥同频共振的良性效应,营造和谐的舆论生态。

[1]孙景峰,刘佳宝.自媒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新论[J].探索,2014(4):24-29.

[2](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6.

[4]陆文喜,陈琰辉.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引领现代舆论场[EB/ OL].2014-08-12[2016-07-18],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0812/c387572-25451940.html

[5]H.Garfinkel,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M].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7:65.

[6]焦玉良.危机索引与资源约束:网络舆论的功能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6(2):131-136.

[7]韩芳.自媒体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中的运用[J].东岳论丛,2013(7):133-136.

[8]穆建亚.自媒体语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中国出版,2015(4):57-60.

[9]陈春雷.网络舆论危机管理的语用准则[J].学术界,2015 (12):154-162.

[10]胡范铸.实话如何实说:突发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发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84-89.

[11]李朝晖,赵彦莉,李军松.传播学视阈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8):194-197.

[12]邓若伊,郭佳.网络舆论生成期的特征与应对[J].新闻与写作,2015(11):98-100.

责任编辑:王飞霞

G209

A

1004-941(2017)03-0154-06

2017-03-21

向晋文(1977-),男,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舆论民众主体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