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

2017-03-07 14:52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西北局横山习仲勋

王 凯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

【统战理论与实践】

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

王 凯

(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

习仲勋同志是我党一名优秀的统一战线领导干部,在习仲勋同志一生的统战工作中,特别是他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期间,一方面在军事上通过军事统战完成了横山起义和和平解放榆林的创举,另一方面在土地革命中防左纠偏,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其前期统战思想不断升华、统战经验不断累积的结果,他对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所作的贡献,对我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统战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习仲勋; 统一战线; 群众路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当时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对敌军事统战与对内走群众路线有机结合,丰富了统战工作的内涵,开展了一系列极具成效和影响力的工作,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的功勋。

一、军事统战:从横山起义到榆林解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上升为关乎中国未来命运与前途的主要矛盾。面对国民党步步紧逼,中国共产党根据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意愿,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总策略。确定了既积极争取和平、又准备革命战争的“两手策略”。作为中共“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战略的重要后方,陕甘宁边区此时被国民党包围,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形势非常严峻。习仲勋同志临危受命,调任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他先是策动横山起义,确保了边区安全,然后领导榆林和平解放,创造了解决国民党残余部队独特的榆林方式,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军事统战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

1.横山起义

1945年l0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国军工作部”的指示后,习仲勋立即召开西北局统战干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1946年7月,习仲勋在西北局扩大会议上详细分析了北线策略,确定了开展军事统战的策略。习仲勋认为:一是共产党道路正确、前途光明,国民党虽人多兵强但政治上不占优势;二是横榆地区的国民党军官中大有亲共爱国民主人士,且国共合作时与我方有一定联系基础,必须对这种优势加以利用;三是邓宝珊和胡景铎的部队均不是蒋介石嫡系部队,士气低落,利于策反。军事上,横山榆林这一北线的敌对力量既对我南线发展造成牵制,又恰好是敌人薄弱环节,必须予以化解。

习仲勋将策反目标锁定在国民党榆林驻军的胡景铎和胡希仲叔侄身上,并对其有用和能用条件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胡景铎是陕北保安指挥部副指挥官,是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将军的胞弟。胡希仲任晋陕绥司令部参议,是胡景翼之子。他们受胡景翼爱国主义思想影响较深,具有进步革命思想。习仲勋与其二人不仅是富平老乡,还是立诚中学的同学。大革命时期一起接受过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从小结下深厚友情。习仲勋与胡希仲长期保持统战关系,曾多次派人赴榆林向胡希仲了解驻榆林国民党军上层人士情况,以获取情报。

为争取胡景铎起义,习仲勋专门请师源由关中分区调到绥德地委任统战部副部长。1938年,已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师源与刘茂坤等在富平组建了一支抗日义勇军学兵营,并建有党小组。胡景铎率部抗日路过富平时,通过师源对共产党心生向往并将义勇军编入胡营。师源不但是胡景铎的故交,也是他的红色领路人。1946年,习仲勋指示师源先后两次进入国民党陕北保安团驻地,对胡景铎开展统战工作。胡景铎明确表示,愿意跟共产党走,一切听从习仲勋安排,并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习仲勋从延属分区和绥德分区抽调四十余名政工和军事干部安插到波罗堡、石湾等地的陕北保安团中,秘密进行联络宣传工作,还带去了一些枪支、弹药和经费,以加强起义力量。8月下旬,在毛主席的批准下,习仲勋指派西北局统战部处长范明到横山将亲笔信交给胡景铎,商定了起义具体方案。同时,将联防军六个团的兵力集中部署于北线,将陕甘宁晋绥指挥部进至横山县响水堡以南地区,做好接应准备。

1946年10月12日,胡景铎以指挥部开会为由头,将反动分子全部软禁。13日清晨,北线战役打响,胡景铎率领国民党保安第九团五个大队二千一百余名官兵,分别在波罗堡、石湾、高镇等地起义,将范明率领的解放军部队接应进城,召集全体官兵大会,正式宣布起义。随后,起义部队和解放军联合发动了响水战役,攻克响水堡,消灭了榆林援军两个营,致此,横山起义取得圆满胜利。充分展示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法宝作用。

2.榆林解放

横山起义的胜利对西北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士气产生巨大震动。习仲勋在对敌情势情缜密研究基础上,认为“今天做榆林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的条件都对我们有利”[1]并进一步确定了对驻榆林国民党第22军开展统战工作的方针。

从1946年10月到1948年底,在镇川、响水、高家堡、神木等地的战斗和两次榆林战役中,国民党第22军近五千人被我军歼灭,士气低糜。1948年夏,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率22军第228师移驻包头,协防榆林的宁夏保安第二纵队两个团也被调回宁夏。榆林城内只有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22军军部及下属的第86师共5000余人。

习仲勋及时抓住此有利时机,多次派人对22军军长左协中开展统战工作,同时加紧围困榆林城。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特别是傅作义、邓宝珊在北平的起义,对榆林守军产生很大影响。1949年2月,榆林守军一度表示愿意和谈,但由于内部顽固分子的阻扰而未果。4月,南京解放,习仲勋派人持自己的亲笔信到榆林,督促左协中进行谈判,在坚持不懈的攻心战下对方终于同意和谈。同时在军事上调动警备二旅,加强对榆林的围城力量。终于,左协中于5月29日在《榆林谈判协议》上签字。6月1日,榆林守军正式起义,榆林和平解放。创造了解决国民党残余部队独特的榆林方式。

3.横山起义与榆林和平解放的意义

军事上,横山起义以最小的代价解放了无定河以南三十多个城镇、十二万人民、五千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使这一地区国民党丧失了二十多个坚固据点与四十多个连的兵力,有力地保卫并扩大了陕甘宁边区。政治上,横山起义发生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极大提升了我军士气,体现了革命的正义性。习仲勋后来总结道:“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来看,横山起义的规模不算大,但它的意义不可低估。因为这个起义发生在陕甘宁边区的北部战线上,发生在直接包围边区的国民党军队中,发生在敌强我弱,敌攻我守,敌人气焰十分嚣张的时候,发生在一些同志和朋友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感到忧虑的时候……不能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榆林解放是西北战场上用和平方式解决国民党军队的成功范例。一方面瓦解了西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士气,对宁夏、新疆两省,酒泉、武都等地国民党残余选择和平起义道路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我党在决胜阶段以攻心和包围相结合实施军事统战提供了经验,加速了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

二、群众路线:在土地改革中贯彻统一战线

从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到1947“小河会议”精神,中央要求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土改,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迫切要求,以发动广大群众赢得解放战争。1947年10月,中央又发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布“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些政策发生调整,如以“没收地主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的政策代替了过去“征购地主土地”的政策[3]。小河会议后,习仲勋回到西北局主持后方工作。此后,他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西北边区的土改工作中,一方面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另一方面坚持统一战线、实事求是,积极纠正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做法,保护民主爱国人士,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级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纠正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做法

1947年11月1日,西北局召开陕甘宁边区干部会议,即义合会议,提出要彻底完成边区土改、认真进行整党等决议。习仲勋后来对义合会议的反思认为,“会议潜伏着一种左的情绪”[4]。习仲勋通过调研发现,当时土改中出现大量“左”的做法,突出表现在:一是“二次纠斗”泛滥,已经转化为农民的旧地主和富农又被拉出来斗争;二是趁火打劫。一些好吃懒做者打着“走贫雇农路线”肆意剥夺别人的劳动成果;三是做法过激。只要被斗,就不给生活出路;四是统一战线遭受破坏,一些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利益受到损害;五是整党成了吊打干部。不少干部家属、甚至烈士家属都被驱逐出门。在这种情况下,习仲勋同志决定向中央反映客观情况,扭转土改中的左倾错误。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在会议准备阶段,习仲勋参加了土改小组讨论,实事求是地向毛泽东汇报了边区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的意见得到了叶剑英等人的赞同。最终杨家沟会议讨论和通过了毛泽东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纲领。会议对土改确立的方针是“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的半封建的剥削制度”,会议确定了两条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的要求,这是土改的最基本任务;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5]。由于习仲勋的谏言,毛泽东明确提出“纠正左倾的错误倾向”。

杨家沟会议结束后,习仲勋立即赶赴米脂、绥德、子洲等地调研土改开展情况。他要求西北局所有干部在土改中坚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正确分析阶级,正确执行政策。他强调:“对‘左‘的偏向,这次土改如果不纠正,再过半个月就会搞得一塌糊涂。这样‘左’下去,会把自己孤立起来,一定会失败[6]。

1948年初,习仲勋又先后三次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去电,旗帜鲜明地反对土改中的“左倾”错误做法并提出对策建议。毛泽东回复称“我完全同意仲勋同志所提各项意见,望照这些意见密切指导各分区及各县的土改工作,务使边区土改工作循正轨进行,少犯错误”。毛泽东又将习仲勋的电报内容转发全国各解放区,并批示:“华北各老根据地亦应当注意”[7]。

2.保护爱国民主人士

土改中的左倾做法冲击到了边区的一些民主爱国人士。如当时边区参议会副议长安文钦。安老是当地很有威望的开明士绅,其不但主动向政府献出300饷的土地,而且一直支持共产党的政策,是我党统一战线上的合作伙伴。但因左倾错误,他的土地房产被全部没收,一家老小无家可归。1947年12月1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著名党外人士李鼎铭在义合病逝。习仲勋想借此机会纠正土改中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与林伯渠一起向中共中央建议,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李鼎铭的追悼会,特别让安文钦以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身份致悼词。毛泽东当场对习仲勋的建议表示赞成。在习仲勋的建议下,毛泽东亲自发电指示要保护安文钦等爱国民主人士,并通过习仲勋代他向安老先生赔礼道歉。习仲勋又责令绥德县委归还了安文钦被没收的部分财物和房产。安文钦在李鼎铭的悼词中,对党的统战政策表示感激。1948年1月19日,习仲勋向各分区发出通知,指出“在土改过程中,对参加三三制的党外人士,应慎重处理,县以上非党人士的处理,务必由地委提出意见,经西北局批准。县以下小学教师中的非党人士,须经地委批准后,才能处理”[8]。所以在西北局后来的土改运动中,再没发生严重的伤害非党人士的事情。习仲勋的建议和努力体现了党在执行统一战线政策中的一贯性和严肃性。保证了党在各阶层人士中的威望和信誉没有受到影响。

3.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群众路线

习仲勋通过对陕甘宁边区的土改进行实地调研,率先提出应区别对待老区与新区的问题,创造了“三类地区”理论,即日本投降以前解放的老解放区、日本投降以后至全国大反攻时的半老解放区和大反攻以后的新解放区。他认为对三类地区在政策上不能一刀切,对划分群众阶级成分的标准也不能概而化之,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他发现,在陕甘宁老区,中农多而贫雇农少,而且经过第一次土改后,地主、旧富农比新区少得多。左的做法导致打击面扩大,破坏了老区来之不易的良好社会秩序,破坏了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为了坚持群众路线,习仲勋不怕得罪同志,他通过辛店贺家石的例子指出“左的情绪不是群众原来就有的,而是干部带去的”[9]。

三、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统战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习仲勋作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干部,在他一生的统战工作中,解放战争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他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后对陕甘宁边区统一战线的杰出贡献,既是其前期统战思想不断升华和统战经验不断的结果,更对其以后的统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军事统战和群众路线是习仲勋这一时期统战思想非常突出的两个方面。他在军事斗争方面的领导才能和统战艺术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对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坚持走群众路线,迎难而上、注重调研、求真务实。

习仲勋军事统战思想首先蕴含着中国的古典军事哲学思想。他很好地贯彻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无论是横山起义还是和平解放榆林,都贯穿着对敌攻心战、政治战、情报战等战术的综合运用;其次,习仲勋军事统战思想丰富了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早在1932年4月,习仲勋就组织发动了著名的两当兵变,这是我们党在早期革命战争中建立和运用统一战线的重要探索,在党的统一战线史和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横山起义和榆林和平解放标志着习仲勋对其早期军事统战思想的升级,使其军事统战思想更具有大局观和政治观,更注重领导艺术,对军事压制和政治攻心的两手结合更为灵活到位;第三,习仲勋军事统战思想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求真务实精神。横山起义和榆林和平解放都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条件下取得成功,并且对解放战争全局形成影响力辐射,这取决于习仲勋根据扎实的实地调研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敌情的准确掌握;第四,习仲勋军事统战实践是其群众路线思想在军事上的体现。他崇尚和平,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心中,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习仲勋在土地改革中与左倾错误做法做斗争、保护爱国民主人士、维护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其群众路线思维成熟和定型的重要标志。在他担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时就提出“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的工作要求[10]。他坚持统一战线与群众路线的内在一致性,始终把群众问题放在党的头等重要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主政西北并亲自兼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正是本着“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求同存异”的根本原则才使他出色地完成了民族地区的统战工作,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得以稳定,经济得以发展。坚持群众路线也是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能够在广东省和全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保持高昂工作活力并不断创造丰功伟绩的最根本原因。当然,也正是因为他在革命中与脱离群众的左倾主义的斗争使其在文革中遭受冲击,这从另一面反映出他对真理的坚持和对党的事业的负责。他无愧于毛泽东对其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独一无二的评价。

[1]梁月兰,袁武振.习仲勋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对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贡献[J].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1):97.

[2]李凤权.横山起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3.

[3]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33.

[4]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36.

[5]谢觉哉.谢觉哉日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75.

[6]中共中央统战部.习仲勋论统一战线[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

[7]毛主席三赞习仲勋[N].陇南日报,2008-04-15(03).

[8]祝彦.习仲勋与陕甘宁边区土改.中国共产党历史网.http://www.zgdsw.org.cn/n/2013/1023/c369939-23301459-2.html.

[9]习仲勋. 习仲勋文集[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68.

[10]严宏伟.习仲勋与群众路线[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2.

责任编辑:王树臣

2017—03—13

王凯(1981—),男,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统战理论研究。

D613

A

1009-6981(2017)03-0043-05

猜你喜欢
西北局横山习仲勋
情暖横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习仲勋主政西北局民族统战工作述略
纪念西北局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干部保健工作述略
단신
西夏时期横山地区若干问题探讨
元丰五年宋朝进筑横山杂考——兼论《种太尉传》中的一些问题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