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研究

2017-03-07 12:56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弘扬价值观

姜 虹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理论园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研究

姜 虹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可以将抽象概念转变为生动内容,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理解和认同,最终内化于群众之心、外化于群众之行。但大众化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需要形成系统部署、加强工作创新、努力全面覆盖、充分发动群众、夯实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普及;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任务。要完成这一战略任务,首要环节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大众化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宣传普及教育方法、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将严肃理论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将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生动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理解和认同,最终内化于群众之心、外化于群众之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是理论归宿的必然要求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她最终目的和归宿都是要回到群众中去,回到实践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的是要通往群众、指导实践的。因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归宿的必然要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毛泽东也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进理论欲推动历史发展,必须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即理论需要掌握群众。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也即是理论大众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它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便会释放出巨大能量,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惟有越来越广泛的群众越来越深刻地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和内涵,才可能筑牢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基石。因此,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的强大推力,就必须在理论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坚持走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的道路。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

育的大众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飞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浓缩与集中表达。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它为我们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未来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3]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理论。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回归实践,不与实践发生任何关系,再科学的理论最终也只会沦为书斋理论罢了,对社会发展不会起任何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讲:“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4]理论能否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结果的好坏,无疑取决于群众能否掌握理论以及掌握理论程度如何。因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教育,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一)大众化是在价值取向上的原则性规定,即它是面向人民大众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既是强调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强调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工作。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和变革着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并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宣传普及教育要紧密联系群众,密切依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走群众路线。

(二)大众化作为理论通往群众、理论回归实践的桥梁,在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要坚持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

所谓通俗化,就是理论的宣传和阐释要通俗易懂,既要接地气,又要接人气。理论应该是越阐释越清晰,越阐释越易懂。我们在宣传普及教育的过程中,要贴近群众,尽可能用群众的语言、民间的话语来宣传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生动化,就是宣传普及教育形式要生动活泼,避免生硬无味地灌输和说教。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所谓生活化,就是理论宣传普及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对高谈阔论,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努力寓宣传教育于生活之中,注重整体环境和良好氛围的熏陶,注重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争取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系统性工作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人们越来越深入认识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性和正确性。然而,某些人却走向了“唯GDP论英雄”的极端。虽然此前中央已经多次纠正这种“唯GDP论英雄”的做法,但是“唯GDP论”在某些人思想中仍是根深蒂固。而且,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如同城市里的排水工程,都属于“里子”性质的基础性工程,做不好可能一时出不了什么问题,做好了一时也显不出什么成绩。所以,某些人可能会在功利性“政绩观”的影响下,对这项工作不能足够重视。他们往往借口经济建设工作繁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简单应付,仅仅发发文件、贴贴标语、喊喊口号,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和实际行动。

许多地方虽然也注意到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入,往往口号喊得响,落实不到位;工作很卖力,效果不明显。据观察了解,目前各地政府中较多地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缺乏通盘考虑和全局部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与其他工作脱钩严重,没能形成紧密结合的局面;二是没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地长期性战略任务来对待,只是作为临时性政治任务;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主要停留在简单灌输说教层面上,缺少社会互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大众化尚无体系化的认识和工作思路。这些问题都将无助于地方政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做出系统性的部署,最终也无法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难以形成持久感染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面临的另一个困境就是,后劲不足,宣传工作难以形成持久感染力,效果不明显。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不能“久久为功”,细水不能长流。来时一阵风,去后无影踪。当中央全面强调和部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时,各地方积极响应,主动作为,人们热烈欢迎,满心欢喜。可是,当中央及上级领导部门不再集中强调这一工作时,一些地方就会出现工作松懈的情况,群众也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失去新鲜感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样的效果肯定是不尽如人意的,更不要说什么“持久感染力”了。

其二,方法创新不够,清汤寡水难入人心。一些地方的工作方法往往简单粗暴,要么是在各种场合进行填鸭式理论宣教,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和口吻训导群众,宣传的内容大而空,脱离群众生活实际,让群众觉得与自己没关系;要么是在城区大街小巷进行地毯式轰炸——到处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口号,群众最希望看到的实际行动却很难看到。另外,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但是如何创新、如何联系群众和实际等依然是我们工作的短板。

其三,未能处理好差异性,大水漫灌效果差。大水漫灌对于初始阶段的理论宣传和普及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这之后的工作就应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165。“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差异性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这样的道理,我们谁都明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受众群体在理解能力、思想层次、价值取向、心理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做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某些地域性的差异,没能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宣传教育工作千篇一律,地域特色不明显,拳头产品不突出。

(三)群众广泛参与度不强

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各项工作所必须坚持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也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任何脱离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会生动,更不会奏效。现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自然也是主张走群众路线,部分群众也是积极参与到其中,但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出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热烈场景,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还不高。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互动性不强。某些时候或者某些地方,我们的宣传普及教育仿佛是在自说自话,群众成了单纯的受众,在全社会层面上群众的积极性尚未调动起来。党和政府推一下,群众就动一下;党和政府组织一下,群众就参与一下。

其二,群众自主自发相互教育和影响的局面还是比较少。各个体主动承担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的担当和觉悟还不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可能还处于观望和犹豫之中。对于社会上某些负面的东西不敢发声,不敢说“不”,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只会抱怨,不愿或不敢挺身而出。像北京“朝阳大妈”那种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仍属于罕见。

其三,有些群众持有局外人的心态,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仿佛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其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某些群众,尤其是一些从不关心时事且不在学的年轻人,甚至压根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物。

(四)社会信仰基础不牢固

《人民论坛》曾于2009年末开展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公众所认为的未来10年中国可能面临的10个最为严峻的问题,结果“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诚信危机、道德失范”“主流价值观边缘化”等问题赫然在列。[5]这足以说明,我们在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前所未有,而且在社会精神生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领域更尤为如此。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分散化,主流价值观正面临失位、失语、失效的挑战,社会上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这些都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失去牢固的基础。

首先,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横行,严重挤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空间。一些明星成了人们追捧和崇拜的对象,但是有着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劳动模范、英雄们却鲜有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三俗”文化的盛行,不仅影响着受众身心健康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信仰等也造成恶劣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各类大众传媒或多或少都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社会道德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在那些笑贫不笑娼、金钱和权利至上、无所畏惧的人眼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成了可笑和虚伪的东西,真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反而成为某些人嘲笑的对象。在社会道德领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比皆是。

第三,党内存在的某些脱离群众的现象和消极腐败的问题,使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一定的观望态度。

总之,这些问题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信仰基础还不牢固,还需要不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和巩固宣传普及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说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消除“大众化”困境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形成系统部署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性的艰巨工程,需要全局通盘考虑,形成系统部署。而要真正做好这种系统性的部署,需要全社会在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认识基础上,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处理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和根本,统摄全局。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3]164“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3]1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 “五位一体”总布局,并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之中。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视为文化上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部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要主动负起此种责任,而且还要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统筹而系统地融入进其单位、组织、部门方方面面工作中去。惟有如此,对于“大众化”才可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处理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在这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上更应该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起来,并在全社会全方位形成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与融合局面。尤其是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统领作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建设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紧密结合的好,“大众化”的目标才可能实现的快一些。

第三,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一定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地长期性战略任务来对待,绝不能只看作是临时性政治任务。所以,我们的工作一定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系统性的长远规划和工作部署,要努力培养专门的工作队伍,要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在“大众化”上多谋些思路、多下些功夫。立足当前,就是要立足眼前的各种实际,明确工作的重点和思路,明确各主体责任,努力找准问题的突破口。

(二)加强工作创新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最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其宣传普及教育的通俗化、生动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久而普遍的感染力,促进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则需要加强我们工作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包括方法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创新、素材创新等。无论是哪方面的创新,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纳入我们考虑的范围。

第一,创新需要持续。“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3]17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也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我们久久为功,细水长流。在宣传普及教育阶段,为了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兴趣,我们的工作需要创新。如果我们因为一次创新而产生某种工作模式,且这种工作模式一直延续下去并再次落入俗套的话,我们的工作将会再次陷入被动。人们也会因为失去兴趣和新鲜感,对所接受的内容持排斥态度。所以,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需要不断持续。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坚持久久为功,坚持不断创新。

第二,创新需要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工作的创新,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也不是搞抽象艺术,而是要利于“大众化”,落地生根。习近平讲:“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他。”[3]165这事实上也就要求我们的工作要联系群众和实际,从满足群众需求中寻找创新之点,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寻求创新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形成持久的感染力,必须在惠民利民为民上作创新的文章。

第三,创新需要有针对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中既需要有一般性的“大水漫灌”,也需要研究特殊差异性,进行“精准滴浇”。中国社会有着复杂的情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阶段的情况各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做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创新的针对性,实际上也就是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有针对性的创新工作,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持久的感染力。

(三) 充分发动群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充分发动群众。

首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它需要的是全民参与。引导人民群众充分地参与进来,注重环境和氛围的熏陶,注重实践的养成,其教育的效果会更加有效。人民群众蕴含着伟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应该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将群众奉为活动主体。坚持走群众路线,就是我们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要紧密地联系群众的实际和生活,通过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来促进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其次,要增强互动性。我们的工作要避免陷入自说自话、让群众成为单纯受众的尴尬境地,努力创设各类平台引导群众参与,打造各种渠道鼓励群众出声,完善各种制度保障和激励群众自主自觉担起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故事可讲,每一个人都愿意而且能够讲好这些中国故事。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追求互动性的最理想的状态。为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宣传人们身边各类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树立群众性的榜样,让每一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榜样,使人民群众能够在此过程中看得见人,看得见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越来越趋于生活化和生动化。

第三,要健全群众动员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广泛动员群众。如何有效地动员群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疑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四)夯实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教育的大众化需要夯实社会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本身就包含着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价值要求,而社会道德又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构成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道德基础,亟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对人的熏陶作用。习近平讲:“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164离开中华优秀文化来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无稽之谈,缺乏文化自信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无果之行。因此,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任务是要建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164。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道德基础,亟需向庸俗、低俗、媚俗等文化开战,净化核心价值观成长的空间。对于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应该坚持“引导”与“封堵”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引导”就是将这些文化导向健康高尚的方向上去,将人们的评价导向正确的价值评价轨道上来。“封堵”就是干涉和遏制其发展和影响,通过“渠道封堵”打击其传播的路径,通过“舆论封堵”削弱其不利的影响,通过“法治封堵”追究其恶劣后果。国家需要考虑建立和完善“惩恶扬善”的机制,需要探讨正义行为的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助人为乐的激励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培育正义道德的社会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拥有更加有利的生长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的成果也才会不断得到巩固。

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道德基础,亟需广大的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先遣队。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都会对人们的情感和行动产生影响。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越来越多的党员走在普通群众的最前方,发挥其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5]未来10年10大挑战[J].人民论坛,2009(24).转引自陈新汉,邱仁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关于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边缘化危机”的思考[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1:58-59.

责任编辑:郭清梅

2016—09—15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601740)

姜虹,女,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G41

A

1009-6981(2017)01-0051-06

猜你喜欢
大众化弘扬价值观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