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彬,赵季红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
黄芪建中汤配合针灸治疗胃溃疡1 例
韩宏彬1,赵季红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62)
患者,女,36 岁,河北深州市人,农民。主因“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半年余”于2015年12月18日就诊。患者自诉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周期性发作上腹部疼痛,多为隐痛,伴胃烧灼感,多于餐后出现,1~2 h后可逐渐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内镜检查示:胃溃疡活动期;X线钡餐检查示:胃底部可见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胃内滞留液,诊断为胃溃疡。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此后上述不适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间断发作。现求中医整体治疗,前来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纳少,寐差,小便可,大便溏薄,体重减轻。患者既往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出生于原籍,否认疫水接触史,否认疫区居住史,否认外地长期居住史,否认吸烟史、饮酒史。否认化学性、放射物及毒物接触史。适龄结婚,育1子1女,子女及配偶康健,否认家族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中医望诊:患者神清尚可,活动自如,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唇色淡白,舌淡苔白。闻诊:语言连贯,喘促短气,语声低微。问诊:平素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容易汗出,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口吐清水,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不温。有操劳过度史,寐差,梦少。小便调,大便溏薄。切诊:肤温正常,脉细弦。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症)。西医诊断:胃溃疡。
西药抑酸护胃、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黄芪建中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治疗配方:黄芪30 g、白芍18 g、桂枝、生姜各9 g、炙甘草6 g、大枣6 枚(擘)、胶饴(饴糖)30 g、干姜15 g、陈皮9 g、茯苓18 g、乌贼骨9 g、肉桂18 g。共7 剂,水煎饭后温服。并给予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合谷、梁门。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取3寸不锈钢毫针斜刺,注意谨防刺伤内脏,快速进针,腹部穴位进针2寸余,下肢穴位进针1.5寸。行中强度平补平泻手法,每穴各1 min余。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服药配合针刺治疗7 d后,其胃部疼痛等不适症状较前缓解,患者较为满意,但食后仍有疼痛发作,程度较前减轻。如上法服用中药及针刺治疗15 d后,胃部不适明显减轻,食欲大增。治疗30 d后患者自诉胃部不适症状已消失,纳可,神疲乏力、手足不温等症状明显改善。于当地医院复行内镜检查示:胃内无明显异常。患者心情愉悦,身体轻松,继续服汤药及针灸治疗10 d,以巩固疗效,并嘱其控制饮食,注意休息,按时服药,病变随诊。
患者中年女性,平素形体消瘦,从事农业工作,每日操劳过度,饮食不规律,周期性发作上腹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多于餐后出现,平素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容易汗出,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面色无华,唇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胃痛,脾胃虚寒症之表现。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是治疗中焦虚寒之虚劳里急证之主方[1]。著有《温热论》的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证:久病消瘦;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脉虚无力;有操劳过度史;阴虚内热者忌用。证见腹中时时拘急疼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劳则愈甚,面色无华;或伴神疲乏力,肢体酸软,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加用干姜、肉桂等温阳补虚,陈皮、茯苓健脾利湿,乌贼骨制酸和胃[2]。配合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上、下巨虚,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亦为胃之墓穴,是治疗六腑病的要穴,故刺之可通腑。深刺该穴既能通降胃气,升清降浊,又能健中补虚。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即所谓“合治内腑”。
气海,关元三穴滋补元气。穴位配合,发挥和胃缓急,温中补虚之功用[3]。因此,针药配合直对病证,患者半年余之病痛可一月而解。
[1]黄世珍,熊玉仙.运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3):338-339.
[2]刘根昌.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寒性胃痛三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439.
[3]李敬华,于彤,于琦,等.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胃痛经验[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9):90-92.
(本文编辑:张荣梅)
作者简介:韩宏彬(1989— ),男,河北省深州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
李小玉(1981— ),女,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士学位,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免疫和微生物检验工作。
2016-10-08
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