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双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孔子学院武术“体验课堂”的创建原则与实践操作
陈 双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在体验教学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的背景下,就目前孔子学院武术课教学问题提出了“体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指出武术“体验课堂”应以传播文化为重点,提高武术文化的体验性,并提出了情绪性原则引领入门、认知性原则掌握武艺、文化性原则彰显武德的创建原则,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指出,新授课以引起兴趣的过程参与体验为主、家庭作业以主动解决疑惑的知识探索体验为主、复习课以建立和巩固知识体系的审美体验为主、教学评价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成就体验为主、教学过程以师生互动的感情交流体验为主的操作依据。为孔子学院武术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孔子学院;武术;体验课堂;教学模式;新授课;家庭作业;复习课;教学评价
自2009年武术纳入孔子学院文化项目以来,教学偏向技能传授未凸显武术文化这一问题就受到学者关注。如学者虞定海就将武术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归结于孔子学院过于重视武术教学的体育属性,忽视了武术教学的文化属性[1]。近年来,也多有国内学者提出孔子学院应更多地朝传播中国文化方向发展。 目前,关于孔子学院武术课的研究较少,国内学者重宏观层面的策略探讨,国外志愿者(多为大学生及在校研究生)重视微观层面的实践剖析。在内容上多是关于师资、教材、教纲缺乏及教师素质等问题,或是武技、武德及文化平衡性问题;在方法上多为论述及问卷调查;在主体上关注的多是教师及教学硬件、软件,涉及学生的是了解武术途径、学习动机、学习所遇困难等问题的简单统计描述。总之,孔子学院武术课研究存在宏观理念和微观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建立文化传播与武术传播的结合点,重点在“实际课堂”。有学者强调要注重“课堂生活的质量”[2]。 孔子学院武术课研究应超越“预设层面”,过渡到实际“操作层面”,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程具体行进状态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在这些活的情境中得以发挥[3]。
通过梳理近年国内外教学案例和理论,发现传统教学重成绩、重结果的“一言堂”“满堂灌”局面已受到普遍质疑,上个世纪中期以来,教育界主要从哲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对教学观念进行了改革,其关注点在于:①注重课堂情感体验:唤醒学生情感意识,形成“群体动力”,注重学生与教师情感互动,形成双向期待。②注重课堂过程体验:教师引领和把控,结合学生经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共创课程。③注重课堂生活体验:创建教学与生活的情境关联,通过学生“亲历”,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体验教学的兴起使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注重学生的感受,引导其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体验教学是让学生体验实际课堂、领略文化内涵和提升生命领悟的有效方式,能有效地将宏观抽象的文化融入实际具体的课堂,结合笔者在捷克孔子学院的观察和切身体会,深感解决实际课堂文化性淡化问题迫在眉睫。据此,本文提出构建孔子学院武术课“体验课堂”的教学模式。
“体验”一词不仅在教育界耳熟能详,在全球孔子学院武术教学实践、活动及经验总结中也曾被多次提及。周玉芳在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太极活动中,邀请学生、教师、社区居民来认识孔子学院,体验各种课程,给中小学生上武术文化体验课,并在给大学生上过三次武术文化体验课后,校方邀请其开设了一门太极拳学分课[4]。在韩国,泰成中高等学校孔子课堂开展了中国武术体验活动,此举让学生觉得中国及中国武术更加亲切,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更感兴趣[5]。在美国,南卡州大学孔子学院的国际节活动分为文化展示和文化体验两个部分,吸引了众多美国人尤其是小朋友前来体验,起到了文化展示和交流的作用[6]。在挪威,武术教学会定期播放一些有关武术和中国文化的电影,让学生慢慢接触中国文化,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武术的兴趣[7]。在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的中小学武术课目标是使当地中小学生初步了解武术的概念和体验武术简单动作的技击美,对武术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本校的业余训练和在俱乐部进行系统学习[8]。泰国的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及其他孔子学院也举办过许多文化体验活动[9]。 日、韩、德等国家在其文化对外推广传播过程中体验活动做得较好。跆拳道、柔道统一的服饰、规则和固定道馆打造了武技教学浓厚的文化氛围[10];歌德学院则积极寻找与当地文化的交叉点,与当地合作伙伴开展互动交流,这种互相体验的推广模式和策略实现了共赢[11]。
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如果仅停留于中国武术技艺、文化的介绍,虽然能提高外国人的学习兴趣,但过于肤浅和局限[12],远没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即武术文化的系统推广[13]。因此,有必要在已有的表层体验基础上,深入构建武术“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中国武术的诸多优势,适应各国不同需要,增强中国文化的体验性。
“体验课堂”以体验为特色,指教师根据自身文化经验创造文化氛围,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文化,从自我兴趣和内心需求上引发其付诸行动探索该文化,最终感受、喜爱和接纳该文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其特点是学生主动体验和师生双向体验。其宗旨是让学生有一种惟有在中国武术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让学生喜欢上武术,实现武术由表层符号教学走向深度文化教学[14]。根据教育学相关理论,特提出如下构建原则。
3.1 情绪性原则引领入门:初始的模糊体验让学生感受武术快乐
于初学者而言,如果一门新课给他的初始模糊体验是缺少快乐的,则特别影响接下来课程的顺利开展[15],因此“感官”上的体验需重点关注[16],要精心设计和创设情境,让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产生求知的冲动和欲望[17]。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开放地接纳学生的不同体验[18]。建立理解和相互信赖的课堂氛围,采取易于学生接受、照顾个体差异的方式[19]。用真诚和热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创设“心理安全”的氛围[20],并“对每个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21]。最后,应充分利用师生间的非正式互动,为学生的情感培养、行为塑造提供宝贵的时机和空间[22]。
3.2 认知性原则掌握武艺:中层的具体体验使学生感知武术魅力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语言差异以及技术悬殊,武术课堂极易形成“满堂灌”现象,把知识总库中的“库存知识”位移到学生脑海里,把武术当成“展品”展现在学生面前[14]。体验课堂应在教给学生武术概念、体系的基础上,更多地教给学生武术的起源、内涵与实际运用,这需要重视和利用学生的主体性经验[23]。建构主义者认为,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多是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24]。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空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转换知识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应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25]”,善于运用教学“活资源”(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及课堂生成的资源)[26],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知识与直接体验结合起来[27]。
3.3 文化性原则彰显武德:高层的升华体验让学生感悟勇武人生
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具有社会文化性[28],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在进入课堂时,他们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信念带入课堂,形成一种“文化适应”[29]。武术课应尊重这些已有文化,并赋予生活以勇武的意义。刚开始学生是武术的“外围参与者”[30],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强化了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境的相互作用[30],使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发生于真实的背景中,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武术于生活的运用,而且加速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30]。武德和武技是武术内容主要的两方面,武术课的真正目的应是教会大家一种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念。马林诺夫斯基说过,使用工具以及工具的环境会模塑下一代,这对我们的启示是,武术教学要立志于教学生怎么运用,以一种什么样的理念运用,待其成为一种习惯,便会产生世代的影响。最后,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符号表征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使知识教育走向深刻[14]。武术课应该让学生看到习武是为了止武,要让武德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使其“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以永远地融合在生命之中”[31]。
4.1 新授课以引起兴趣的过程参与体验为主
初次接触一门陌生课程,决定学生是否继续选择这门课程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体验到这门课程与众不同的乐趣。据此,新授课要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自己的看法,而非过度干涉学生、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如介绍武术种类时,可先让学生听音乐,猜想这种武术的风格和演练形式,然后让学生看视频,让心中想象与实际情形作对比,更容易让其印象深刻。再如介绍武术服饰时,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地方,比如“鞋子、衣服的哪个设计吸引了自己,为什么?”然后由教师讲解其文化内涵,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又增强了文化内容的体验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过于“强势”,容易使学生丧失“自我教育”能力[32]。因此,以问题而非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可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另由于参与交流的方式因无明确的正误判别可以中和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其享受其中,达到更佳的效果。
4.2 家庭作业以主动解决疑惑的知识探索体验为主
讲解要“适可而止”,即有趣的讲述不要一说到底。教师叙述事实,而要让学生去分析和概括[33]。课后教师以家庭作业的形式拓展实际课堂,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思考和总结,学会自我探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34],甚至还能促进其与朋友、家人的交流,形成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笔者第一节课留的作业是让学生查资料了解何为中国武术,结果第二节课有的学生画了一幅武术图、有的总结了武术体系、有的查到了武术的起源等等,有效避免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导致的学生似懂非懂,武术情绪随武术课停止而中断,以及无法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武术的尴尬状态,也利于武术的二次传播。
4.3 复习课以建立和巩固知识体系的审美体验为主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家庭作业而形成了对武术的独特见解,加之教师课堂上的引导、归纳、总结、点评,学生心中已有一块武术的小天地。但是,有的学生的动作能体现武术的技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细节也能做到位;而有的学生练的就不像武术,只能从大体上模仿一下;有的学生根本认识不到武术到底哪里好,尽管也很努力的学练了,但并没有获得身心上的愉悦,那么下学期的体育课,他们就可能选择其他体育项目[35]。因此,在复习课时要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武术之美培养审美能力,帮助其构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比如可以利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带到室外,在大自然的环境下,伴着高山流水的音乐,穿着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师生一起演练太极拳动作,可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促使学生自己发现不足,加以改进;或巩固学习成果,加以提高。
4.4 教学评价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成就体验为主
教学评价应设置中期评价和期末评价,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产生成就感。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创造性和审美旨趣、个性多样、真实可感的活生生的不同个体,以往教学评价采取的分数制不能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丰富性与独特性。基于此,教学评价应具有灵活性,以展示学生所学成果为主。如期末考试采取武术比赛形式,除了武术抱拳礼外,对武术演练动作、演练人数、演练队形等都无需硬性规定,可让学生在既定的规则中发挥无限的创造性,也可让学生在自行分组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赛场上”过一把“比赛瘾”。
4.5 教学过程以师生互动的感情交流体验为主
情感式教学可用于学生对武术精神的认知、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于教师而言,应通过情感交流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将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对武术的喜爱上。比如,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启发学生时,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身份认同,减少双方的情感隔阂与对抗,学生的心理接受度大为提高。接受度高则会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意识,以及责任感、成就感和进取心,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甚至快乐学习[36]。另外,教师多学习和合理运用当地的民间教学资源,了解当地课堂教学习惯,学习当地教师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也是增加亲和力的有效方式。
孔子学院承载着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的使命,但文化的交融与接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强调文化重要性的同时,需将其真正的文化因子合理高效地融入孔子学院的课堂教学,遵循“面向学生、积极稳妥、质量为本”的原则,在“强”的基础上再追求“大”[37]。目前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水平蒸蒸日上,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在学者们倡导武术文化重要性、讨论武术传播形式,孔子学院一线教师和志愿者探索武术课教学内容和手段的背景下,注重质量和长期发展、注重文化与实际课堂结合的“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肢体和心理体验中国武术文化,不仅有利于其学习、理解与接受,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对于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国门、真正实现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1] 虞定海,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2-85.
[2] 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58-62.
[3]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4] 周玉芳.孔子学院传播武术太极路径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99-202.
[5] 郭玉成,李守培.武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3,20(5):122-126.
[6] 陈为春.美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J].科教文汇旬刊,2015(9):143-144.
[7] 高锋.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6):73-75.
[8] 刘世海,张长念.英国奥斯特大学孔子学院武术项目开展现状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109-112.
[9] 安畅.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基于孔子学院的调查[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22.
[10] 李颖.孔子学院武术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19-122.
[11] 杜巍.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在文化推广方面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28.
[12] 周璐铭.孔子学院十年发展统计、成果分析与战略建议[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1):38-44.
[13] 朴一哲.杜舒书.基于孔子学院模式的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以韩国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125-128.
[14] 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11):17-23.
[15] 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1-11.
[16] 桂海荣,邓文才.体育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5):173-175.
[17] 孙俊三.从经验的积累到生命的体验——论教学过程审美模式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1(2):34-38.
[18] 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3):64-68.
[19]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31-35.
[20] 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
[21] 张亚平,邵伟德,武超,等.福柯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启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28(1):42-44.
[22]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30-34.
[23] 曹石珠.论课堂教学的体验缺失及其矫正[J].教育科学,2004,20(1):17-19.
[24] 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2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16.
[26]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
[27]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5+26.
[28]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1-76.
[29] 金红珍.信息化环境下体育教学有效性及提高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2):43-48.
[30] 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2.
[31]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9.
[32] 刘历红.论师生“角色分化与共享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28-34.
[33] 张晓辉.教学空白艺术[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17.
[34]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5(1):5-9.
[35] 司红玉.健身气功教学与审美教育[D].太原:山西大学,2012:52.
[36] 刘历红.论师生“角色分化与共享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5):28-34.
[37] 虞定海,张茂林.基于孔子学院的武术推广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83-87.
The Cre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Operation of Wushu “Experiencing Classroom”in Confucius Institutes
CHEN Shua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On the background of experiencing teaching becoming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model of “experiencing curriculum” for the teaching issue of Wushu in the current Confucius institutes. It points out that Wushu “experiencing classroom” should focus on spreading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f Wushu cul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emotional principle leading first learners to get started, cognitive principle to master Wushu skills, cultural principle to highlight the Wushu morals. In the detailed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it proposes that the new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mainly be a process-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which can cultivate learners’ interest, that homework should mainly be a knowledge-exploration experience which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olve what puzzles the learners, that revision lessons should mainly be an aesthetic experience which can establish and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system, that the evaluation should be an achievement experience in which learners can display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mainly be an affective exchange experience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Wushu in Confucius institutes.
Confucius institutes; Wushu; experiencing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new teaching contents; homework; revision lessons; teaching evaluation
2016-09-12
陈 双(1991-),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社会。
G807.0
A
1008-3596(2017)02-009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