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通
“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整篇讲话中,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堆砌高深的概念,字里行间都涌溢着清新的朴实之风,屏幕内外仿佛令人吸嗅到浓浓的泥土芬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眼前仿佛看到一名和蔼可亲的村支书站在田坎上跟乡亲拉家常。
“这里我很熟悉,当年下乡就骑自行车来。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2013年,在看望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干部群众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作如此开场白。作为一名担任过4年村支书的总书记,他无疑体验过最接地气的基层生活。站在田坎上,跟老乡们交心摆谈、宣讲政策,无疑是村支书的一项基本功。他在那个最基层的岗位上,带领群众打坝积田、修沼气池……全身心投入,在泥土上砸下的每一滴汗水,留下的每一个脚印,都在以后的岁月里愈加明晰深刻。无论是县、市、省还是在中央的岗位上,他的话语和习惯,无不透着当初在田坎上讲话的那种风范。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做“让乡亲们打心眼里信服”的事,已经深深烙刻在他的精神密码之中。
话风折射政风。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严厉批评过那种“裹脚布式”的啰嗦空洞的话风文风。可是,直到今日,喜欢说长话、讲空话的毛病依然在一些干部身上根深蒂固。中央三令五申,但仍有人喜欢讲一些群众听不懂、不愿听的话。作为沟通交流工具的语言,在虚伪矫饰者那里,反而成了粉饰政绩、自我标榜的腐朽官腔,成了阻碍干群交流的一道障碍,实属不该。
其实,细细想想,讲话“官气重”、写文“酸味浓”,绝不是写作能力问题。浅显的大白话,人人会说,即使是那些染上官腔的干部,在没有成为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时,可能讲起话来也绝不那么拿腔捏调。不排除有“天然”喜欢“官腔”的“异类”,但更多的“官腔”都是后天习得。一些干部在最靠近群众的地方,往往能够跟群众打成一片,可随着职务的提升,宗旨意识却开始慢慢淡化,失去了对“打官腔”等不良习气的基本抵抗力。一旦干部染上“假大空”的官腔习气,除了污染政治风气,降低行政效率,更为腐败滋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树苗想长高,必先扎深根。时时检验自问有没有沾染脱离群众的官腔病、坏习气,应当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日課”。也许,在不经意间,群众就成了一个与我们相距遥远、隔膜甚深的普通名词,“研究一下,等等再说”就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正在办理,下回解决”就成了我们的杀手锏,“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就成了我们的惯用语。那种站在田坎上、与乡亲们平等相视、跟乡亲们用大白话交流的能力就渐渐失去了。
永远站在田坎上,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每一名领导干部都不应当忘记,你曾站在泥泞的田坎上,与乡亲们话家常、讲政策,怀着一颗火热初心,打心眼里想让乡亲们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也永远不要忘记,无论走多么远,无论长多么高,你的根永远都深扎在群众的心坎上,那里是你出发的最初原点,也深藏着你抵达终点的无穷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