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
“十三五”时期,是贵州工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的“窗口期”,也是工业转型升级上台阶的“接力期”。
作为贵州省“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近期出炉,《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贵州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布局重点和措施保障。
规划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操作性,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规划》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贵州工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的“窗口期”,也是工业转型升级上台阶的“接力期”。
贵州工业经济站在新起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贵州工业经济在规模实力、结构层次、质量效益上跃上新台阶,主要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布局日趋完善,企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为“十三五”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4206.3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003.87亿元,规模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12.7:38.5:48.8调整为2015年的15.6:39.5:44.9,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111个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发展要素相对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集约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7%,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5年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全国排名比2010年提升9位,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十二五”持续快速发展,贵州交通瓶颈已经打破,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改革红利正在叠加释放,贵州工业提速转型发展站在新的起点。
打造贵州工业经济“升级版”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将围绕“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工业强省主战略和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大平台、打造大产业、培育大企业和实施大项目,将贵州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基地、国家级军民融合基地和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到202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90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实现全省总量平稳较快增长。
到2020年,轻、重工业占比从2015年的39:61调整到45:55,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从2015年的54%下降到45%;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0%;新增电子信息、医药、特色食品、冶金、有色等5个千亿级产业,让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
“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让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到2020年,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100个以上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与此同时,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在全国排位上升5位左右,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等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2%以上,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在安全监管方面,将严格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重点行业监管和隐患治理。加大对重点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促进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产业布局突出“优”“特”
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
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贵州工业依托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装备制造、白酒、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医药、特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抓好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提升一批产业园区,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打造工业新增长极。
在大数据产业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智能化,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试点,推进工业智能制造。升级“贵州工业云”,建立中小企业云服务中心,打造“创客中国”服务平台,全面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鼓励国有大企业通过壮大主业、优化重组、资源整合、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方式,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全面实施“双培育”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在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端产品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产品等方面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贵州制造”产品。并改造提升傳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加快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进工业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大力推进产业创新。
全省将完善工业节能监管体系,深入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加强污染防治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工业绿色发展。
此外,探索工业扶贫新模式,加快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享工业发展成果。(制图/林杨莉 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