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满友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曾长期从事农村党建工作。在多年工作中,我从《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学到了许多东西。可以说,是“党的教育”启迪我、引领我、帮助我,使我从一个懵懵懂懂、不知所措的基层党建工作“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懂政策、知民情、接地气的合格党务工作者。
我和“党的教育”结缘于1996年。那年夏初,原建华乡党委决定派我到当时村“两委”班子矛盾重重、资源分配严重失调、群众上访告状集中的三合屯村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是全县都公认的“老大难”村,我虽忐忑,但在乡党委的信任和期待中,毅然接受了任命。上任伊始,我使出浑身解数想顺利打开工作局面,却收效甚微。
就在这时,乡邮递员送来崭新的一期《党的教育》,其中《党建》栏目关于“加强党员管理”和“发挥监督作用”的两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阅读之后,对我启发很大。我连忙找出往期《党的教育》,發现每期刊物的《基层党建》《党课辅导》《扶贫脱贫》等栏目都围绕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既有政策解读,也有典型介绍。参照刊物上介绍的嘎查村的做法和经验,我对如何解决村里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于是,我从了解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入手,组织党员干部展开讨论,探索建立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重要事项参与监督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两委”班子的关系和谐起来,大家开始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不仅完成了对千亩荒地的公开定价发包,还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使玉米亩产量提高了500多斤。仅用3年时间,三合屯村就由远近闻名的 “老大难”村变成了富裕村。
那以后,《党的教育》成为我身边得力的好帮手。
2007年,我调任大榆树镇任党委书记。作为党政一把手,如何让资源匮乏的小镇转变发展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成为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时,《党的教育》杂志因为刊社合并,更名为《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改版后刊物的服务性和针对性更突出了。受《依托六大优势 夯实富民工程》《基层干部的楷模》《为村民架起致富桥》等文章中好做法的启发,结合大榆树镇的实际,我们很快确立了发展红干椒、黄牛、小尾寒羊、反季绿茄和葡萄等红黄白绿紫五色产业的目标。为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党员带头为种养户协调贷款担保,注册成立了反季绿茄专业合作社,申报了“古榆绿茄”绿色食品标识。5年时间里,我们发展反季绿茄3000多亩,亩效益达到2万多元。
2011年,我调任开鲁县农牧业局任党组书记、局长。虽然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在工作中,“党的教育”于我而言依旧发挥着重要的参谋作用。
有一个时期,如何发挥农牧业人才优势建设好新农村成为我工作中研究的课题,恰好在同一时间段,我读到了党的教育版上刊登的介绍科右中旗畜牧局发挥部门技术人才优势,开展 “奉献基层,服务百姓,关注民生”的民心工程做法的文章《创建群众满意工程》。
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我们局党组集思广益,探索出台了“543”服务机制,由农牧业系统所有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分别包联种养大户、养殖小区、龙头企业、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开展“一站式”办公、“一线式”对接、“一卡式”便民、“一单式”反馈,并采取服务对象现场点评、半年初评和年终总评的监督方式。通过这一服务机制,我们切实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入,也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找准了农牧业系统党员发力的最佳平台。
一路走来,我受益于“党的教育”颇多。做好基层工作,抓好党的建设是保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关键。而在如何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方面,《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确实是个好老师、好帮手。
(作者单位:开鲁县农牧业局)
(责任编辑/吕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