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民宿里的世外桃源梦想,与年轻人的喜爱自由、热衷创造相遇,便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人生,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他们的生活可进可退,自由腾挪
钱穆先生在《湖上闲思录》中提及:“世界真如一口网,横一条,竖一条,东牵西拉,把你緊紧捆扎在里面。你若住在繁华都市,……不由得你心里不紧张。人生因此愈感得外面压迫,没有回旋余地。……否则或暂时抽身到山水胜地或乡村静僻处,休假一两日,你那时的心境,真将如倦鸟归林,一切放下,一切松开。你将说这才是我真的人生呀!”
一如钱穆先生所言,民宿实现了这样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或许就是当下人内心深处追寻的一种归隐梦。
年轻人追寻的一种生活方式
民宿,作为世界上具有百年以上发展历程的业态,近些年才逐渐进入了中国的视野。民宿一词最早来自于英国。公元1960年代初期,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出现民宿。当时的民宿数量并不多,是采用BB(BedandBreakfast)的经营方式,它的性质是属于家庭式的招待,这便是英国最早的民宿原型。
民宿广泛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台湾旅游景区的住宿设施不足,当地居民便自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游客使用;90年代,台湾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冲击下以及休闲观念的流行,由农民提供给游客吃住游玩的新消费品“民宿”开始流行起来;日本民宿的发展,则是由租借民居歇脚或暂住而发展兴起的行业。
国内民宿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人们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家乐、农庄、旅游景区提供的服务,转而将目光投向精致高品位的民宿休闲旅游,因此各地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民宿,无论其存在于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无论是什么风格,它的本质都从来没有改变过。房东主人的分享,有缘人的入住,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游客将对乡村、对自然的情怀寄托于此。风轻闻鸟鸣,雨住听虫吟,独处的时光,可以思考,也可以遗忘。清风拂过,默闻书香,执一杯香茗,释空心间。
也正因为民宿特有的文化与田园气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他们愿意将事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在经营一份事业时,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
许多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朝九晚五的职场生活。在都市生活的重压下,他们期待逃离,哪怕是暂时的。而最彻底的逃离,无非就是成为一名当地人——所以,在民宿聚集地,比如大理,比如莫干山,随处可见辞职了的程序员或者设计师变身成为民宿主人。他们偏爱“生活在别处”,他们正把经营民宿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民宿也正逐渐成为年轻人逃离都市生活的载体,也成为年轻人实现“美丽人生”情怀的慰藉。在田野、深山、密林、海边遗存而复活的传统建筑里,他们可以呼吸自然、吐纳文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与其他住宿形式相比,民宿不仅仅是生意,更是在经营一种慢悠悠的生活状态……”爱旅游的背包客感受过各种住宿形式和民宿后,很容易便会有这样的结论。
是的,经营一种生活方式,正是民宿之所以吸引无数年轻人告别当下生活,投身经营民宿的理由。
——为了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梦,“80后”黄满芳和丈夫商量,双双辞掉了在宁波的工作,卖掉了房子。2013年,在洞下沙滩开了第一家民宿紫螺湾;2014年,开了第二家石屋风情体验馆;2015年,开了第三家缘舍;2016年,缘舍要新建一个餐厅,屋前的一片花花草草也被女主人精心打理着,在汹涌的浪涛声中静谧而茁壮地生长……
把原本破破烂烂的一切亲手打理得美好、有序,黄满芳说,经营民宿就是在享受这样一个过程。“不求马上挣到多少钱,我的民宿更看重口碑。我可是要在这里住一辈子的。”
——白天还忙着接待杭州上海的客人,晚上三个人就拉着各自朋友在民宿办起了聚会。莫干山镇庙前村有一家特别的民宿叫“西田山雨”,它的主人是三个“80后”小伙。老板“阿扁”名叫丁海涛,今年30岁,老家在雷甸,毕业后在杭州一家设计公司做过平面设计。另外两个合伙人“阿太”丁海文、“阿汤”汤威亮都是他的高中同学。“我们可能是玩心最重的民宿老板了,开业几个月,我们在店里玩得比客人还欢乐。”阿扁把民宿比作三个人的“秘密基地”。
三个“掌柜”玩得开心,民宿的口碑也出乎意料的好。他们从不担心客源,客人中,只有一成客人是网上预订,其他九成客人全部通过口口相传而来。在大厅里玩足球机、在原木楼梯排排坐、一起骑车逛逛山里的村子,这些都是丁海涛三人儿时最喜欢的事情,民宿建造时这些元素都融入了其中。“这家民宿就是我们最想要的山中据点,希望‘西田山雨能成为更多同龄朋友在山里的据点。”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寻。在每一个民宿后面,都似乎隐藏着一段丰富的人生。而每一个美丽民宿的诞生,都蕴含着主人的追寻和梦想。
瞧,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人
燕子的吾爱堂禅意
吴锡燕,人们口中的老板娘燕子,一个美丽的重庆女孩,在第二次来丽江旅游时,被纳西族古老的民居和淳朴的村民感染了,内心涌动起做民宿的热望,于是,当机立断,在丽江的束河古镇租房,开工,装修——当地也有很多人租了地方后拆除以前的古旧民居,完全按照现代的方式去重新建造,燕子在看了老房子后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本民居的模样。
“古镇,古镇,淳朴的老房子是古镇的灵魂。我们客栈的正房那栋楼,听说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大家都在拆旧建新,力求高大上的时候,束河将来还能叫“古镇”吗?”她在微信上这样写,“这次修建客栈,很多人在关心:老房子呢?放心吧!众亲,前院老房子全部保留,这可是我们不能丢失的民族智慧和历史。为了保住老房子,必须感谢两个人,我们开明的房东村长张哥,心胸宽广的施工方杨总,感谢他们的理解支持!特别是为了保住进门的那栋老房子,车子和机械进不去,施工只能人工。我们的施工方杨总,有时忍不住发个牢骚,然后哈哈大笑,真是大气度大格局的人啊!谁说当地人不好沟通?理解是相互的。”
装修持续了一年多,燕子凡事亲历亲为,而且,没有请设计师,一切都是自己设计。她为此专门聘请古民居修缮队,不会用电脑画图,就用铅笔画,“改,改,改,不断改方案......决定不改变老房子的层高,最大限度的保留老房子的美,老有老的味,矮有矮的巧......”她说,“自己当设计师,当监工,当搬运工,利用午休时间再去采购,很累,但值得,一切都是按照自己设想的在进行。”
她的装修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不是因为太疲倦,怎么会迟钝到关后盖箱把自己的手指压扁?想起每次装修都会全身心投入,设计,采购,全程监控装修过程,都是一个人,一共装修七套房子和卖场,吾爱堂是第八次,每次都倾尽全力,劳心劳力,每次都要苍老好几岁。这次更是不同以前,不能以个人爱好去思考,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敢马虎......”
她从不吝于任何细节,比如她自嘲,“傻人常常干傻事。老栎木洗手台,一个几百斤,至少五六个大汉才能搬动。为了收集原材料,来来回回,奔波至少一千多公里。没有真材实料,如何做出好货?”
也有感慨,“有时残缺是美,有时完整才是美。无拼接,超大玻璃,将窗外风景完美呈现。只要你愿意,就没有做不到的事。超大超重超厚钢化玻璃,从昆明订制,安全登陆。”
一年多的装修,耗资数百万,有人问她什么时候能收回成本,她没想过,她只是想做最有性价比又最美好的空间。房间布置得禅意十足,还没装修好,就有人进来表示想入住,稍稍放下了忐忑的心。
开业几个月好评如潮,她内心充满喜悦,有两位客人,原本只想在丽江周转一天的,到了吾爱堂不愿意走了,流连了八天,与她相处如家人,这是缘分。
房间里处处都体现着民宿的匠心和精致。青瓷的茶具,搭配普洱和金边玫瑰;所有门窗没有一个五金件,全部运用古人的建筑智慧;床头有加湿器,被窝已暖好,连挂浴巾的毛巾架都加着热,很贴心很温暖,被老妈照顾到的体贴和温情。
房间的名字也诗意十足:——虚竹,因房前屋后虚竹掩映而名。私密独立前花园和侧花园,竹林掩映,花团锦簇。门前石缸,小鱼浅浅。——至善,至善至美之意。任窗外四季更迭,且听风声,且煮茶香……与小松鼠,只是一窗的距离。与冬日暖阳,却是一整天的约定。——至真,至真至美而名。三面无敌窗景,听风揽绿,一整天拥有阳光。——若水,取上善若水之意……
在入住的客人眼中,“燕子很勤劳。一天到晚都忙里忙外。包括整个民宿大堂和十五个房间的花艺布置和修整。她喜欢开车去山上砍松枝和野果回来,搭上鲜花,装裱她各处收罗来的土土的、笨笨的或大或小的土罐,貌似不搭的松针和鲜花,却在土罐的包容下,和谐得一塌糊涂。有人夸她,她又说,我没什么的,也没学过什么中式欧式的花艺,我只是傻傻地用心去修剪。希望客人看了能喜欢,大家开心就好。”
有时客人和她一起去上山摘花感受古镇生活。与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一起偶遇快乐偶遇美好,或许就是燕子做民宿的最美的生活吧。
刘胡玲的小舍
“小舍”,坐于扬州百年古道“皮市街”之央,门口麻石青砖为径、路旁翠树霭灯作伴。她的主人是“90后”刘胡玲。曾经的老师,2014年,转身一变成为现在的小舍主人。
小舍是扬州文艺青年的理想聚集空间,很好地体现了扬州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慢生活”的独特气质,也给予所有来客以归家的感觉。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及其掩盖下的冷漠,麻木了豪华酒店殷勤服务背后的呆板,客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青径直达、麻墙护庭,真挚的招呼声、真诚的艺术品。
同时,她协助社区在皮市街商业沿线、社区辖区内开展各类青少年活动和公益活动,2016年申请社会团体“扬州市广陵小舍青年空间”和“扬州广陵花影创意工作室”。致力于为扬州青年提供氛围轻松,内涵丰富的青年交流空间和平台。邀请新锐艺术家,以墙为板、以面为布,大厅及每一间房,都有一个独立的艺术主题,八间房均以扬州八怪的名号命名。配以造型优雅的各类艺术装置,营造人在画中,境随画转的情调空间。
小舍楼下是一间咖啡书吧,可以品咖啡、茗茶、欣赏音乐、阅读、邮寄明信片、绘画等。大厅有电视播放设备,每周二、周四晚7:30是“小舍放映室”时间,每月一主题,为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的好平台。还策划了包括:读书会,分享会,花艺,DIY等特色活动。
另外,刘胡玲还联合了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师生,不定期开展油画、景观等设计展览。她这样介绍着她内心的小舍,“小舍达九方,精有大用。依门而进,可以阅经史、读画作,登古今大师之肩;可以调咖啡、品茗茶,揽午后阳光入怀,是为清雅之艺廊,感思梦想,慰藉心灵。”
而小舍不仅仅满足于在皮市街,刘胡玲又准备将小舍的精神移植到沿湖村民宿群和邵伯镇民宿群,“我要将自己的爱生活的态度传递给客人,营造家的感觉。”她说。
互联网时代下的民宿
充满生活情怀的民宿,让民宿主人和住客都沉浸在梦想的绮丽星空中。但民宿也要面对市场竞争。和互联网深度结缘的民宿,正在面临一场大考验——当文艺、怀旧、乡愁、发呆、情怀等词汇在“互联网+”时代加速泛滥。
作为串起民宿“性格”的线,民宿主人和运营者对精品的追求自然也十分重要,而是否有情调、有个性、想做好、能坚持,也是一家民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黄严就是这樣一位民宿企业的掌舵手。作为一家只有4年历史的公司,黄严所创办的浙江隐居集团以“隐居西湖”开启了西湖周边精品民宿热潮,随后又从杭州走出,在全国8个目的地进行“隐居”试验。“用商业模型实践人文理想,既是自己的初心,也是民宿行业的理想。因此,我们从高端精品度假酒店出发,横向延伸至乡建民宿,推出了‘乡宿系列民宿计划。”
老民居瓦片屋顶、村旁枝杈交流的小溪、徽州民居图腾马头墙和一口仿佛能在夏日吃到冰镇西瓜的古井,构成了乡宿的LOGO。黄严表示:“乡宿希望既能够让住客感受到乡愁人文,复兴传统,也希望能够聚合乡间要素,回到田间地头,创造在地就业。”
也有很多民宿,通过众筹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走入,既筹措了装修民宿的钱,又通过口碑让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
——做过世博会的景观设计,主导过田园东方乡村规划的设计师付丛伟,在网上发起了一个“树蛙部落”民宿的众筹,应者云集,“我们创造树蛙部落是为了颠覆传统民宿的单一形态,将树屋、船屋、帐篷营地等多种形态的民宿产品,放到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都能够达到完美融合的状态。”付丛伟说,“树蛙民宿的理念是一定要采用环保可持续的材料,才符合回归自然的本质。我们希望循着树蛙的自然特性,所到之处,都是生态零污染之地,民宿本身跟环境融为一体,互利共生。”
——“80后”陶真凯,城市规划师,喜院民宿发起人之一,与他的三位理工科好朋友们一道在上海迪士尼旁边打造出一个充满回忆与动感的民宿别墅群。“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在迪士尼乐园旁造一家精致的民宿,为自己儿时的卡通梦想,也为更多像我们一样喜欢卡通、喜欢旅行的大小朋友们提供便利周到的服务。”他们也借助众筹让喜院民宿与更多的人发生联系,“他们可能是入住的旅人,可能是跨界设计师、商业精英、才艺达人、全职妈妈、家庭煮夫、可爱宝宝等等。这里一定不只是一家精品民宿,它是一个大大的奇妙世界,让你能不停地找到怀有一样童话梦的朋友,玩你想玩的,做你想做的,聊你爱聊的,想象下这样的日子。总之,我们在找一群有情、有趣、有品又有回忆的人,一起来组建一个有情、有趣、有品又有回忆的喜院。”
民宿里的世外桃源梦想,与年轻人的喜爱自由、热衷创造相遇,便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人生,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他们的生活可进可退,自由腾挪,那份情怀在民宿的小院里冉冉升腾,向世人昭示着年轻的种种可能。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