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2017-03-06 21:04蒿峰
齐鲁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仪仗新石器王权

蒿峰

玉兵

上古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面我们讲了祭祀所用的“六瑞”,这一节就要讲有关军事征伐的玉兵了。玉兵,指的是玉制兵器,从各文化期考古发掘看,主要有斧、钺、戚、刀、戈这些类型。玉制的兵器源于石制的工具,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浜、崧泽、大汶口、凌家滩时期,石制工具中分化出了玉制工具,到良渚、龙山时期,玉制的兵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进入一个繁荣期,其功能也逐渐固化为神权、王权、军权的象征。到了夏代玉兵器是王权、军权的维护者,是彰显君权神授、王室威严的仪仗器。商代青铜与玉石并用。玉兵器主要用于华美的仪仗,用于命将出征的典礼,用于君王与将军的指挥权授受,用于战前的誓师,得胜后的庆功。因此,商代是玉兵器使用的顶峰。到了西周,玉兵器依然用于上述场合,但其地位逐渐被日新月异发展的青铜兵器和礼器所取代。春秋战国之世,玉兵器往小巧、精美的观赏之器发展。斧钺的器形和名字传了下来,依然是王权,和军事指挥权的象征。不管它们用什么材料所制,它们永远承载着玉石时代的功能与文化符号。

石器时代,功能最强、使用最普遍、出现最早的工具便是石斧。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一般尺寸较小,双面开刃,形状为长方形或梯形,比较厚重,没有钻孔。使用时,古人握在手中用于砍砸或切割。玉斧出现后,早期没有钻孔,后期斧形逐渐变大,开始穿孔,可捆绑在手柄上,使用更方便。但是我们充分注意到,在各个文化期发掘的玉斧上,很少或绝无使用的痕迹。不仅是玉斧,即使稍后出现的玉钺、玉戈、玉刀上亦没有使用的痕迹。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这些玉兵器不是实用器,而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礼器、仪仗器。那么什么情况下,先民们用磨制精美、温润亮泽的玉器作为礼器和仪仗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当社会出现贫富分化,部族首领不仅掌握财富而且掌握宗教祭祀权、战争指挥权、社会管理权时,他们便需要利用某种高贵的东西来象征和显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并借此来维持社会的等级秩序。应该说,这些玉兵器当时起到的就是这种作用。玉兵器作为仪仗礼器,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阶级分化产生了,军权、王权、神权的一体化得到巩固,国家的雏形已经出现。

斧是军事指挥权和王权的象征。《礼仪·觐礼》中说:“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负斧依。”就是说,举行重大仪式时,宫殿门口要有斧作仪仗,天子盛装要立尊位于画有大斧的背景之前,以彰显天子的威严。

钺,“大斧也”。实则是斧的大型化。鉞的形状比斧更大、更宽、更薄,最重要的是刃的弧度加大,并两端上翘,呈“风”字形。钺与斧一样是军权与王权的象征,“秉钺,示当断制天下也。”钺在良渚和大汶口文化时期便出现了。以良渚文化为例,反山、瑶山的发掘证明,部落贵族的大墓中都有钺的出现,摆放在死者的左手边。反山最大的十二号墓中出土了由玉钺和玉瑁、玉墩和镶嵌玉粒的柄组成的权杖。充分说明当时国家权力金字塔已经形成,王与贵族将领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夏代及以后,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史记》上记载,商汤伐夏,“汤自把钺”。武王讨纣“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以黄钺斩纣头。”武王即天子位“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些记载说明,钺的象征性地位极为重要。它表示“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透露出贵族持钺有等级之分,不同大小的钺代表了不同的权力。3000年来,这一制度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商代在使用玉钺的同时,大量使用青铜钺。湖北盘龙城、山东苏埠屯、河南妇好墓中我们都发现有铸有狰狞兽面纹的大型青铜钺。春秋战国之时,拜将出征,君主要授将军以斧钺。《淮南子·兵略》载其礼:君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以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以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等于赐了尚方宝剑,后世命将出征,皆“假黄钺”,也就是授之以钺,表示军事指挥权的授予。历朝历代卤簿之上有斧钺,皇帝衮服上有斧钺,皆用其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力。

新石器时代后期到商,还有一种斧形的兵器,称为戚。戚形状像钺,与钺的区别是两侧有扉牙,多少不等;穿孔更大,常占到表面的一半。较之钺,戚给人的感受是更狰狞、更威严、更夸张。在夏商时代,戚是仪仗兵器,同时也是“武舞”的重要道具。当年禹三败三苗而苗不服,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干即盾。说的是大禹一手持红色的盾牌,一手执戚,威武的舞蹈降服了叛乱的苗蛮。《礼记·明堂位》记载:季夏六月祀周公,要表演彰显武力的舞蹈。勇士们“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西周以后玉戚使用渐渐少了起来,春秋时已不再见。

玉刀,出现较早,新石器晚期同样作为仪仗用品。形制有两种,一种为长方形薄片。下边磨制出刃,上边平直,钻有多少不等的孔,以固定于柄上。有的装饰有阴线弦纹,这种类型一般形体较大,长者达40余厘米。一种长形孤刃,有把。这种类型出现较晚,形体小于第一种,商代玉刀多用此制,雕有云纹菱纹等装饰。

玉戈,是由石镰和石镞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在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多了起来,到夏代二里头文化进入大量使用期。玉戈早期直援、直内、尖峰双刃,中间无脊。到夏代,体量不断加大,夏商时玉戈有长至95厘米者,30-40厘米为常见。夏代后的玉戈中间起脊,到商有双刃三脊者。在三星堆文化中,可见到大量此类玉戈。春秋战国,玉戈形体逐渐变小,变为玩赏陈列之器。其形制上亦仿青铜戈,出现了胡与栏。有的遍身雕满纹饰,极为精美。

猜你喜欢
仪仗新石器王权
Dynamic development model for long gap discharge streamer-leader system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浅析赫梯国王维护王权统治的监管措施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朝鲜时代卤簿制度与仪仗军服饰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