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英
开展人文教育,首先要注重对教材中人文知识的挖掘与传输,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是让他们获得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因此,语文要注意通过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向真、向善、向美,让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为气质、修养,最终具备人文素养,成为合格人才。
现阶段,人文教育属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彰显语文学科的特有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讲,立足、关注、尊重以及赞扬人的重要价值是人文教育最基础,也是最永恒的主题。
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处在青春期末期了,往往在生理上已经接近成人,然而心理上却没有完全成熟。该时期的学生在自我意识上相对较强,但是其自制能力却仍然相对较弱。因此,经常做出一些比较逆反的事情。基于此,教师对高中时期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让其认识到尊重、谦让以及关爱的重要性,就非常关键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培养,始终承担着重要使命。
当然,除了在课本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去处理教材,我们还要善于在平时多留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生的周记、随笔是语文教师了解学生、打开学生心扉的一扇窗,可以结合学生记录下来的学校班级生活、青春期的朦胧情感、喜欢的音乐、感兴趣的影视动漫等等,让他们讨论、评判、体验、内化。通过这些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一、教育学生做到向“真”
“真”属于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真”的指导下,要求人们要做到真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人必须要真诚,不可以做欺人之事;第二,做事必须认真、仔细,并从态度上表达真诚的一面。从本质上讲,人文素质就是对人的充分反思,要求达到关怀人生的目标,积极弘扬道德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大力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以及道德风尚。
其实,在高中语文相关文章中存在着大量赞美真诚的故事,这能够使学生在实际阅读、学习以及理解过程中去认真感悟,然后逐渐被引导着向真以及求真。例如海子诗歌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就以真诚的态度与情感对大自然进行了歌颂,并在对大自然歌颂的过程中,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学生进行阅读时,就可以被这种情感与真诚精神所感染。
二、教育学生做到向“善”
善者,能感人,能聚人,之所以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名句,其目的就是在于引导学生向善求善,培养学生的博大胸怀,当别人无意间有所冒犯,不必与之斤斤计较,而要以博大的胸怀纳之容之,要与人友善。在交往过程中,以和善示人,不要动不动冲犯别人,与人形成相互对立的关系。
此外,向善还必须要使学生有一颗怜悯之心。积极引导学生对弱者同情,并对受难之人怀有悲悯。
三、教育学生做到向“美”
其一,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具体来说:①教材要对大自然有一个科学的审美观。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文章是涉及自然美的,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字可以引领整个景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对景色的描述,可以体现出大自然的辽阔,进而引领学生在真实感受到自然美后,真正体会文中所表达出的意境美。②教材要对社会有一个准确的审美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在自然审美前提下,充分把握社会生活生产中所蕴含的美。
其二,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美。①创造语言层面的美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论在怎样的场合中,在语言运用方面都要做到优雅,具有美感。②创造行为层面的美。语文教师应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去帮助人,遵守公德,避免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
其三,在语文教材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行为美。例如,在对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需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小说当中人物的美丑,然后让其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与延伸。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激烈讨论,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环节中,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学习的最直接体现,是学生与作者思维灵活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平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借助阅读教学形式在感受、领悟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文学理解力,同时也升华了学生品格,陶冶了学生情操。总而言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精神上充分发展的有理想有信念的人。”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期间,借助先进设施设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大量采集,从人文层面提升学生的品味,尤其要重视审美引导,坚持人的和谐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逐渐发展成有个性、有灵性的人。
(作者单位:贵州省石阡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