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彬+毛小黑
“分布式打击”背景与内涵
“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是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在“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针对水面部队作战运用而作出的重要调整和部署。美国海军,认为随着远程精确打击和侦察监视能力的显著提升,为应对和抵消潜在敌人“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水面部队必须一方面积极发展在防区外打击目标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分布式配置来提高舰艇的战场生存能力。美国海军最早提出“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是在2014年。当年,为论证濒海战斗舰后续方案,美国海军开展了一系列兵棋推演,其间,使用了一艘加装反舰导弹的濒海战斗舰,极大地影响了红蓝双方的作战行动。最终,美国海军得出结论:水面上的每一艘军舰都应给敌方带来威胁。至此,“分布式打击”概念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美国海军对“分布式打击”概念的普遍理解是:给所有水面舰船,包括两栖攻击船甚至是勤务船,加装远程攻击武器以扩展火力范围。
到2016年7月,“分布式打击”概念的内容逐渐丰富,加入了如下内容:保持水面部队保护航母战斗群和其他海军重要目标的能力;增加作战舰艇在防区外实施目标打击的能力;增强电子战优势,以欺骗和干扰对手;增强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提高行动组的战场感知;将水面舰艇分布式配置,提高己方战场生存能力,等等。
自海战出现以来,受限于海空平台的感知、信息传输能力以及武器的射程、打击精度等因素,世界各国海上作战长期奉行兵力集中原则。航母打击群是兵力集中的代表,其作战构想可称为“集中式杀伤”。
“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是美军着眼未来强对抗环境而提出的新型作战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将昂贵的大型装备的功能分解到大量小型平台上, 将海上反舰、防空导弹分散到更多的水面舰艇上,通过自主、协同等技术达到相同或更高的作战能力,其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强、对抗性强等优势。按照美国海军的说法,“分布式打击”要求“漂浮者,均战斗”,即“使更多的水面舰船,具备更强的中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并让它们以分散部署的形式、更为独立地作战,以增强敌方的应对难度,并提高己方的战场生存性”。此外,还可拓展到执行联合反潜、联合搜救等任务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打击”非常适合岛屿作战。面对周边海域分布式水面舰艇实施的协同打击,即使岛屿拥有一定的陆基空中力量,也很难判断来袭方向,组织防御的难度大大增加。严格意义上讲,“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体现了从“兵力集中实现火力集中”向“兵力分散实现火力集中”的转变,旨在将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编队打击能力最大化。
检验验证情况
到目前为止,美海军“分布式打击”作戰构想还只是一个战术层次上的作战构想,现处于方案论证阶段,仍在不断探索完善。2015年6月,美军成立“分布式打击”工作小组,该小组当年便召开4次研讨会,参与方扩大至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该小组重点研究了“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将如何改变未来作战模式,以及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同月,美国海军还成立水面与水雷战发展中心,专门针对“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培训战术指挥官。2015年7月9日,美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汤姆·罗登中将在出席活动中表示,“分布式打击”是海军水面部队保持海上优势的工具之一,美海军正尝试通过一系列兵棋推演来更好地理解这一作战构想。美军海军成立了由作战人员和分析人员组成的“分布式打击特遣部队”,与海军战争学院合作,分别于2015年3、7、10月份组织了兵棋推演,对“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进行了检验。
2016年1月,美国智库国际海上安全中心发表了题为《“分布式打击”及未来战争作战构想》的文章,分析了“分布式打击”的作战特点、平台、能力,以及战略价值,对比了“分布式打击”与“反介入/区域拒止”的各自优势,认为“分布式打击”能在预算削减和新兴威胁下,为实现美国有关政治和军事目标提供多种手段。2016年2月,美国防部长卡特正式确认海军正在改进雷声公司的”标准”-6导弹,使其具备打击200海里外水面目标的能力。
2016年2月,美军一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发射了原来用于防空的”标准”-6导弹,击中了一艘退役护卫舰。此次试验是美国海军“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的首次测试。
受到预算紧缩的影响,美国海军目前不倾向于开发新装备,而是通过软硬件升级不断改进已有装备和平台,通过已有装备的不同用法实现不同的作战目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分布式打击”已进入概念验证阶段,目标是2030年全面实现新的反舰、防空火力配系,以及更加灵活的水面编队样式。
特点与优势
灵活编组,动态调整 从本质上看,分布式打击是一个为在战场寻找战机而对舰队进行动态编组的过程。在作战中,各作战单元和功能单元根据战场态势图,动态感知上级意图,共同认知战场态势,互作判断,根据作战规则,基于战场需求自动进行作战编组,无需外部干预。由于分布式打击指挥关系的生成是自动的,其变化是根据战场情况和作战需求自动调整的,因而,它不同于以往以指令为纽带构建的作战部队。
密切配合,协调严密 在分布式打击中,各作战单元具有很强的默契性和适应性,不需要磨合,指挥关系顺畅,与传统指令性质形成的部队在功能上并无二致。分布式打击力与传统作战的一个根本区别是指令“有似无”。这是因为,在某一作战编组形成的初始阶段,各作战单元对自己所担负任务、作战要求等十分清楚,在作战中,主导单元所发出的指令主要起“确认”或“更新”作用,不是“命令”作用。不同作战单元间由于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因而其协同计划决策主要是通过协作形成,而不是由上级下发。
全维分布,优势互补 为把握战机,分布式打击以战场网络为依托,突破地域限制,快速构建跨地区、跨空域的动态全维作战部队。参与分布式打击的作战单元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作战单元,既可以来自空中,又可以来自海上,还可以来自水下,在地理上呈现明显的全维分布式特点。在分布式打击力中,各个作战单元均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分布式打击力贡献优势资源或核心战斗力,共同构成利用战机所需的资源或战斗力,形成优势资源的统一体,产生强大的战斗力优势。在“分布式打击”的作战想定中,航母及其舰载机将以生存性更高的形式发挥巨大作用。例如,为广域分布式部署的水面舰船提供制空与制海权、完成快速反潜任务和通信中继等任务。
行动自主,无形约束 在分布式打击中,各作战单元具有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能够根据自己的决定、运用自己的知识与其他单元进行交互,在做出判断后自主行事,其具有高度自全性,不需要像传统作战指挥一样,要向上级请示汇报,并得到上级的指示后才敢行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分布式打击可随心所欲地行动,它也有着较强的约束性,即自主行动不能脱离战场情况、作战规则、对上级意图的理解以及多方的共同感知。如果某单元不接受此约束,只能单打独斗,不能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丧失主动权,致作战失利、环境的复杂性要求美军部队提高其在沿海和其他复杂地形中分散和非线性的作战能力。分布式打击力满足了机动战的高作战速度和其固有流动性的需求。
存在问题
虽然首次测试看起来很顺利,但“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要从试验场走向真正的战场,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克服:
指挥控制问题 分布式打击的舰队配置对编队的指挥控制能力要求更高,在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存在通信被阻断的风险。与防空反导相比,在战场复杂电磁环境条件下,分布在广阔海域的水面舰艇部队有效执行对海、对陆目标打击任务的难度更大,对美海军网络化指挥、控制、通信和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将不同舰船组合起来,并以不同的方式部署,就必须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指挥与控制体系。与此同时,还要研究解决如何形成和维持广大海域分布式舰船的信息闭环,如何保证对大量中远程目标进行“分布式打击”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评估性和及时性,如何针对不同的自适应作战模块组合采取适当的指定控制模式以支持各种分布式作战力量等问题。
舰船数量问题 目前,美海军装备了140艘水面战舰,其中,88艘大型水面战舰,52艘小型水面战舰。这些战舰已拥有某些防御和指挥控制能力,可以实现自我防御,并协调进攻行动。然而,部分小型水面战舰因构造问题,部分大型水面战舰因防空作战设计问题,缺乏攻击的能力。尽管众多原先不担负中远程打击任务的小吨位作战舰船、辅助舰船或两栖舰船都能够通过快速加改装实现“分布式打击”能力,但美国海军的主要意图依然是保障尽可能多的主战水面舰船(装备有宙斯盾系统)和濒海战斗舰具备“分布式打击”能力。战时,如何保证可有效迫使对手ISR(英文Intelligence、Surveillance和Reconnaissance的缩写,即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饱和化”的分布式打击舰船数量,将是美国海军面临的棘手难题。
舰载武器问题 目前,美国海军仍然缺乏足够远距反舰武器来组建基于“分布式打击力”的水面舰队。美国海军可能会在未来收购挪威康斯堡的“海军打击导弹”系统,但美国海军仍没有确定对新武器系统的采购。不过,要在当前美国国防预算“紧缩”的大环境下得到国会拨款并不容易。因此,在2016年1月首次“分布式打击”实兵演练中,美国海军特地选择“标准”-6导弹演示其完成远程反舰作战任务的可行性。开局看起来很顺利,但美国海军的“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要从试验场走向真正的战场,还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自身防御问题 在实际作战运用中,“分布式打击”概念还存在诸多弊端:其一,过分强调水面部队自身的作战使用,而没有考虑与航空、潜艇等其他力量的联合运用;其二,舰艇远程反舰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对其防空能力的折中来实现的,这势必削弱其抗击饱和攻击的能力;其三,分布式配置虽然减小了舰艇被批量发现的概率,但也意味着一旦有单艘舰艇被发现,就会成为对方集中火力的靶子,与此同时,其他舰艇也会被对手“顺藤摸瓜”发现,這样将会给对方创造形成局部优势的机会。
未来发展思路
牵引导弹技术发展 总的来看,“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已成为指导美军装备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提升装备体系弹性和防护能力的同时,也将增强武器装备的攻击能力。美海军明确指出,近期护卫舰、反舰导弹的思路调整均是为了适应“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护卫舰方面,美海军已发布未来护卫舰超视距反舰导弹信息征集书,并将为现役濒海战斗舰装备“鱼叉”反舰导弹的最新型号。此外,2016年3月,洛马公司发布了未来护卫舰的初步设计方案。根据该方案,护卫舰将装备“宙斯盾”作战系统,可发射超视距反舰导弹和“海拉姆”防空导弹。护卫舰未来将可能联合驱逐舰、巡洋舰,成为水面打击群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行分布式打击任。反舰导弹方面,美海军有多个可选方案。一是反舰型“标准”-6导弹,2016年3月,改进后的“标准”-6成功完成首次反舰测试,并将于2016年秋季部署。反舰型“标准”-6导弹射程超过“鱼叉”导弹,仅进行了软件和制导系统的升级,目前可所有可发射“标准”-6的舰艇均可同时装备其反舰型,是当前反舰导弹的最优选择。二是反舰型“战斧”导弹,虽射程远,超过1000千米,但在拒入/限动环境中的突防能力不足,未来将更可能作为备选或应急反舰方案。三是“远程反舰导弹”导弹,该导弹是目前最先进的超视距反舰导弹,具备自主航迹规划和自主目标识别能力,可填补美海军在反舰导弹射程、突防能力、毁伤威力等方面的不足,应是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反舰导弹的首选方案。四是挪威“海军打击导弹”,虽射程较前两型导弹近,但体积小、重量轻、具备隐身突防能力,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更适合护卫舰等中小水面平台搭载。
积极探索支撑新技术 美国海军指出,要实现向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的转型,需要研发如下几方面支撑系统或技术:拒止环境下的导航能力与系统;低成本中程打击武器系统;持续性、成建制的机载情报监视与侦察能力;新型通信(本地通信、远程通信)与数据中继;指挥控制能力等等。2015年美国海军研究署《海军科技战略》指出将进一步探索支撑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的相关技术。海军陆战队作战实验室《2016年创新计划》明确要求,远征作战科技研发需紧密结合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2015年4月,美海军宣布,将升级两栖舰作战系统,强化其独立作战能力,并明确指出此举是为了适应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目前,美国两栖舰仅具备有限的自防御能力,装备“密集阵”近防系统和少量“拉姆”末端防空导弹。美海军称,未来两栖舰将增加“拉姆”导弹数量,装备改进型“海麻雀”中程防空导弹,并具有超声速目标防御能力。美海军此举表明,未来两栖舰将利用改进型“海麻雀”等中远程导弹防空,依托F-35B等舰载机实施对舰打击,具备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调整水面战术布局 当前,美国海军着力发展的“协同交战能力”和“一体化火控防空”能力逐渐成熟,在防空反导领域已经实现了“使用一个平台的传感器向另一个平台的火力打击武器提供目标指示,最大化发挥分布在广阔海域舰船的整体作战能力,并提高平台战场生存性”的目标。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当前美国海军水面舰船部队在目标指示能力、指挥控制能力、通信协同能力等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步,火力打击装备的通用性、适装性、小型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分布式打击”作战作战构想的技术可行性日益凸显。美海军已有针对性地调整水面战术布局,2016年4月已经部署由三艘驱逐舰(分别为DDG-73、DDG-92、DDG-111)编组的水面打击群,独立于航母执行任务。目前,海军太平洋舰队《水面舰队愿景》已明确将“分布式打击”列为提高战备、力量投送、制空制海能力的重要手段。
构建分布式情报信息网络 为了支撑分布式海上作战构想研究,美国DARPA(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近期开展了“跨域海上监视与目标定位”项目。该项目将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并演示验证“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以“系统集成”方式提升美军在海上的能力优势。该项目设想构建海上分布式体系结构,开发并演示验证一种可广域覆盖、端到端的反舰作战与反潜战杀伤链,这种体系将融入无人和有人系统,确保美军拥有快速的分布式攻击能力。根据DARPA设想,项目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通过建模、仿真、分析来开发体系结构,同时为体系开发试验/演示验证环境,并与跨域试验平台进行集成;第二阶段将对体系结构进行实验室试验,旨在保障新战术研发,并演示验证所选体系结构的作战效能与可靠性。为契合“分布式打击”作战构想,未来美国海军将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包括制导弹药、无人系统等在多个区域内的部署。目前,美国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正在与海军研究署联合开展“战术侦察节点”项目,研制驱逐舰等中小型舰艇搭载的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可高效、持久执行海上广域ISR和打击任务,预计2024年形成作战能力。美国海军称,未来将加快无人机在水面舰艇上的部署,利用低成本、易部署的无人系统构成分布式的信息网络节点,形成本地情报监视侦察网络,支援水面打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