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应城市农业局经作站 王祥发
花菇,因顶面有花纹而得名,是菌中之星。它以味香质纯、冰肌玉洁而名振菇坛,以外形美观、松脆可口而被奉为席上佳珍,又因朵大、菇厚、含水量低、保存期长而享誉海内外。据《本草纲目》载“花菇性平、味甘,补脾胃,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化痰理气,益味助食,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备受市场欢迎,因此也吸引不少创业者投身其中。应城市天鹅镇代庙村的成功人士代红斌,就瞄准了花菇市场的需求,抓住契机返乡创业。
18岁,当花季雨季的青少年,在校园尽情放纵青春的时候,代红斌已经步入社会开始讨生活。生于农村,深知农人的艰辛,混迹于社会,深谙社会的生存法则。在代红斌年近五旬之时,他选择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怀揣不忘初心的梦想,回乡创业。
2017年代红斌带着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踏上了回乡创业的征程。“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真的富”,代红斌说:“背井离乡在医药行业打拼20多年,赚到了钱,学到了经验,积累了人脉,是时候归乡,反哺故土了。”
回乡流转土地投身农业并非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市场行情的洞悉,对多年搭建的人脉渠道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慎重选择。花菇是现代食用菌新秀,是香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自然条件,人为改变香菇的正常生长发育,使菌盖形成褐白相间的花纹而形成。花菇在生产过程中不需使用农药、化肥,生产环境不受任何污染,可达到有机食品标准。此外花菇具有食用和药用双重价值,迎合了市场对绿色、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代红斌表示:“花菇大量引进后,年产量可达15万kg,产值200多万元,既可改变应城市蔬菜种植结构,又可为村民们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不求品种万千,只求专注一方”,代红斌深知盲目进行资本扩张的风险,在投资创业之初,就将“专注+极致”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既然选择了花菇作为打入市场的利器,就以100%的精力投入其中。5月成立公司,6月成立合作社,日夜赶工整地、建大棚、搭架子,完成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障产品如期上市,代红斌以8元/袋的价格引进了半成品花菇5万袋,并从安徽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代红斌作为半路出家的农业新人,既要四处考察学习种植技术,又要了解基地管理、市场行情等,自打回乡创业就没得一日空闲。
代红斌表示:“温度、湿度、通风情况是花菇生长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选址、大棚的选材及搭建,棚内面积的规划等方面,我们都是经过精心地规划和测算,以保证花菇正常生产”。3层膜覆盖的大棚,竹架上排列整齐的花菇棒子,长势良好的花菇,背后却是代红斌与烈日抗争,与黄土为伴的辛勤付出。
从思想酝酿到公司成立,再到产品问世,仅用6个月。如今46个大棚的花菇已经可以采摘上市,穿梭在菇棚忙碌采菇的身影,分拣车间里手脚娴熟的工人们,已经分拣好正待装车的花菇,昭示着代红斌的创业尝试已初见成效。
“这几天天气冷热适中,花菇棒子表现良好,日出菇可达1 500 kg”,代红斌介绍“花菇采收后进行分类,菌盖直径3.5 cm,扁平,大卷边,呈菊花形或网状开裂,面色茶褐,底色淡黄,柄长不超过伞径2/3,且向一侧弯倒为1级花菇,一般销往武汉中百超市,价格在16元/kg左右,其余的2级花菇则主要销往武汉白沙洲大市场、武汉九州通医药集团,3级花菇则主要销往应城周边城市,初上市就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为应对市场风险,在鲜销的基础上,还进行脱水烘干等初加工,上市时间可持续至次年3月左右。
花菇作为应城市的特色食用菌产业,不仅市场口碑良好,经济效益明显,社会效益也非常好。刚刚成立半年,就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户,入股进行花菇生产,吸纳当地精准扶贫困难户10多户,帮扶留守妇女老人年创收近1万元,同时也弥补了应城市特色蔬菜种植的空白,因此吸引了政府的关注并获得了相应的扶持。
一期工程初见成效,二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预计流转土地30亩,搭建大棚 50个,并配备冷库、检测室、冷链配送等配套设施。2018年预计培育花菇25万袋,产量可达37.5万kg,通过公司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进行生产,调整当地蔬菜种植结构,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产地和市场的无缝对接。
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农企,路远道艰,而作为领航人的代红斌更是任重道远。如何扩大规模,如何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打造品牌,如何带领乡亲父老脱贫致富……这些都是代红斌奋力奔跑,努力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