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素霞,班秀萍,张 扬,王 晶
(1.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2.中国电信集团 张家口分公司,河北 张家口 075000;3.中国石油 张家口销售公司,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新模式探讨
闫素霞1,班秀萍1,张 扬2,王 晶3
(1.河北北方学院 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2.中国电信集团 张家口分公司,河北 张家口 075000;3.中国石油 张家口销售公司,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本着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中国130多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但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对接的过程中,却发现所培养的学生存在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及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在高校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可采取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高校培养模式
网络出版时间:2017-05-23 16:56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为主的新兴业态,有时也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产业或内容产业等[1]。文化产业属于智慧型产业,以个人创意为发展基石。因此,其核心要素是人才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质量。能否建立一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因素,关系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深入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课题组对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对现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深入思考,以期强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并以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认识、开发和经营文化资源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山东大学等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至今[2],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摸索前进,目前已基本摒弃了原来的学院式的理论教学方式,形成了以“工作室制”“项目引导式”和“协议式”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3]。
(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匹配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人才培养应该适应社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大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利用工作室中已有资源,灵活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文化产业领域的运行机制,真切感受专业实践的工作氛围。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使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从根本上杜绝了先理论后实践模式下学生走马灯式的实习状态。同时,大大缩小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方便学生更快更好进入就业领域。
(二)“项目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引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主张以参与项目的方式进行模拟教学和教学实践,要求学生参与从项目申请到实施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并将文化产业的行业规范及普遍价值标准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传道者,而是项目负责人;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项目组成员;考核方式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主的闭卷形式的考核改为以行业标准评定为主的考核,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以及实际运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范。项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由于提前熟悉行业规范,他们的创意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合作能力更强,提高了竞争力。
(三)“协议式”人才培养模式
“协议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校能清醒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前提下,为给学生寻找实习基地或实践平台,方便学生尽早熟悉工作流程及了解产业动向,学校与合作单位、企业或行业协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方案和调配师资等,以最广泛的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合作企业或单位也参与实践教学,安排有经验技术,并有一定理论修养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学校、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接触的模式,使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均得到了提高。
上述3种培养模式将学校资源、行业资源和企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努力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变化,是中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目前采用的主导培养模式。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将要从事的工作和社会及产业发展需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他们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开展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课题组经过对用人单位调研,发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市场评价总体较好。但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客观状况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科建设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的目录中,都没有“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划分为管理类学科。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导致文化产业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受到影响,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思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等方面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高校培养目标不能紧贴国家政策的调整,不能紧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步伐,对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不充分,因此不能及时建立与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脱节。
(二)缺乏文化产业相关课程的体系化
文化产业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为了能培养出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适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力求囊括所有相关的学科领域,包括文化基础、政策法规、管理学、专业外语、信息技术处理和艺术学等。由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之间的比例未系统化,导致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混乱。传统型学科和基础性学科比重过大,培养的学生有文化却缺乏专业技术基础,如多媒体应用和电子产品制作等。或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多媒体应用、市场营销和电子产品制作等外在技术的培训,而忽视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学生虽能满足市场的专业技术需求,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另外,根据现有教师的专业情况而随意设置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效果的好坏来改变教学计划。
(三)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文化产业专业和其它新兴专业一样具有自带的劣势,即没有相应的师资储备,也没有高学历的人才培养过程。教师队伍主要由来自于实践一线和由其他传统专业转入的教师共同组成,而且转入教师占多数,实践一线的教师只占少数。尽管教师转入时也充分考虑了其学科背景应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契合的因素,但仍不能避免学科转向的问题,比如缺乏文化产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难以准确把握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和运作实践等。有些教学单位所选用的教材是由传统专业平移而来,不但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单一,而且受传统专业观念制约,理论陈旧,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师虽有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经验,理论基础也显不足,甚至存在教育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既有专业文化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少。
(四)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
中国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较晚,到目前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只能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没有适合自己的系统的理论支持,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对市场资源与商机的敏锐性。所以,亟需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理论进行深入探索。
针对目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有利于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有利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有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合格人才,是互利互赢的举措,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河北北方学院演艺学院属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案例。
河北北方学院演艺学院是学校与河北演艺集团为了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区域文化演艺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文化演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等文件的精神,结合自身实际,经充分论证和协商,以校企合作模式创办。本着学院与企业融合、专业与产业接轨的原则,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模式,即与产业对接专业,与企业对接育人,与岗位对接课程,与演艺大师、管理专家对接师资,与用人单位对接评估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引入国内和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实现产业与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创互动,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3者共赢发展的办学目标,采用“3+1”的教学模式(3年在校,1年进入实践教学),培养出了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性、复合型、国际化”演艺人才,推动了河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校校合作”模式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师资力量储备不足,急需“双师型”和“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但是,现有教师向这两方面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无疑将减缓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培养现有教师向“双师型”和“复合型”发展的同时,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优势完成对应的教学内容,这种“强强联手”的形式充分整合了现有资源,形成一种专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状态,不但解决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也会使学生人文底蕴基础更加扎实,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另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可以考虑发挥网络的优势,在校校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远程教育。目前,具有远程教育资格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没有文化产业管理,如果在远程教育中增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可以使已经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得到理论知识指导,解决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再加上理论知识的提高,这将增加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即使是没有文化产业背景但选择了远程教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员,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知识,具备全面认识文化产业的能力。这不但扩大了大学的文化辐射功能,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全民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水平,将促使中国文化产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专业+”的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人才的典型特点是复合型,而单一的专业很难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为此,提出“专业+”的新培养模式,即要求每名同学入学后均须参加“主干专业+拓展专业”学习,主干专业为其高考录取专业,拓展专业为其入学后自主选择的专业,完成上述学习后,方可颁发毕业证书。为了充分说明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还可颁发《拓展专业证书》。具体实施模式分为两种:一是院内拓展,在二级学院不同专业之间拓展组合,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的关联度比较高;二是校内拓展,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任意选择拓展专业,主干专业与拓展专业之间跨度较大。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整体性的制度设计,确立了服务新常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主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突破既有的专业壁垒和学科专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和资源共享;突破既有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建立开放和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突破一考定终身的“计划型”弊端,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中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正在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为了尽快发掘适合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培养模式,需要从学术和教学两方面作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尽早发现一种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1] 旋天颖,王玉晶,杨程.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09(2):40.
[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94.
[3] 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
(责任编辑 梁秀娟)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Talent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New Mode
YAN Su-xia1,BAN Xiu-ping1,ZHANG Yang2,WANG Jing3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Center,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2.China Telecom Group Zhangjiakou Branch,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3.China Petro Zhangjiakou Sales Compan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In recent years,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China.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a that talent training should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more than 130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set up the major of 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ocking with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the students are found to be lacking 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o be out of line with market demand.The paper aim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of talent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 explore a possible new mode,hoping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and high qualities.
culture industry;talent training;cultivation mode in universities
2017-01-08
河北北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
闫素霞(1978-),女,河北康保人,河北北方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G 124
A
2095-462X(2017)03-0103-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523.1656.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