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及其发展的思考

2017-03-06 21:26王俊鹏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众民族传统

王俊鹏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及其发展的思考

王俊鹏

(中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武汉 430074)

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传承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政策与广大民众的疏离,传播的局限性和封闭性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意识淡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重铸民众的主体认同意识,探索多元化的宣传传播途径,旨在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环境;价值观念;传播;文化自觉意识

1 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民族复兴要求大力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首先需要广大民众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在一定的民族与区域中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精神架构[1],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一方面,伴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发展浪潮,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来自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另一方面,我国民众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正在逐渐淡化。

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曾撰文指出:“清末民初到‘五四’、再到后来,骂自己的文化、骂自己的国家、轻贱自己的民族,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2]现实生活中,重阳登高处、春节舞龙狮逐渐被西方的节日和活动所代替;中国武术的现代化改良,并没有使其真正走向世界,且在国内的传承还面临跆拳道等外来武技的强力竞争;代表中国人对抗技艺智慧的中国式摔跤,已经在华夏大地上近乎消失;龙舟竞渡也只能在民间组织的节庆文化活动中存活下来;回族的重刀武术、朝鲜族的跳板、蒙古族的博克、达斡尔族的传统曲棍球竞技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濒临灭绝,后继无人,只能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进行抢救性保护。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危机,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危机[3]。对此,亟需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意识,使众多的带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活动传承和发展下去,实现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淡化的原因

2.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环境发生了变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场所和资源所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需求[4]。各个民族凭借其特有的自然地貌和地域特征,创造出了众多带有本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分支体系和组成部分,通过带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使当地民众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意识。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力量的开发、渗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场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民众既无法感知其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也就无从认知最自然、纯正、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认同便无从谈起。

其次,人文环境的改变也是民众认同意识淡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纷纷涌入城市打工,其脱离了传统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和宗族文化氛围,逐渐习惯和接受了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慢慢被城市同化,既无热情、也无条件再展示、传播本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了。而一些留守老人,虽然自身继承了传统体育文化,但迫于照顾留守儿童和务农的双重生活压力,以及参与人群的严重缺失,也已无法组织、指导和传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致使其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2.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人们会通过带有民族体育特色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田间地头自创的体育娱乐游戏等来获取心理上的暗示和寻求身心上的放松,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强化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意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价值判断标准的“无根化”、物欲追求的“无度化”日益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藐视和不屑一顾[5]。受商业社会浮夸风气的熏陶和西方外来文化的感染,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愚昧的、落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被视为无文化内涵、无趣的游戏,丧失了对传统文化最起码的敬意,反而对西方的价值观和活动内容趋之如鹜。如时下一些年轻人热衷于万圣节、情人节、圣诞节,却对本国的端午赛龙舟、清明节踏青等传统节庆活动毫无兴趣,这反映了当下民众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的缺失,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危机。

2.3相关法律政策与广大民众的疏离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上缺少全面发展的经验和大干快上的错误思想指挥,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脱节以及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割裂。随着社会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党和国家开始意识到仅靠经济发展、制度效仿不能实现中国强大,文化的复兴和强大才是决定中国未来的根本所在[6]。为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政府部门陆续颁布了各项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如《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也呼之欲出,还在2005年加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些法律法规的保护范围覆盖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但并没有落实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呈现者——民众的身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依靠广大民众继承和传播,政策法规却只关注和保护某个体育项目本身的表现形式、历史文化内涵和极少数的传承人等,没有做到发动群众、提高认识、共同参与、自发传承。民众没有“享受”到政策、法规带给他们“文化福利”,自然无法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2.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局限性和封闭性

从古至今,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就有特定的地域或人群局限性,很多民族文化只在本族群内或某一特定环境下传播。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这种封闭保守的传播模式无疑是不合时宜的。它固守于本地区、本族群的传承,而缺乏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互通滋养;另一方面,它限制了域外民众的接触与认知,不利于自身的对外扩张和获得认同,其结果只能是日渐萎缩衰退。纵观世界上的流行文化,无一不是在积极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普遍认同的,今天的西方体育文化,如NBA、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奥运会、世界杯等,也是凭借全球化、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与文化占领,特别是对于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发挥着巨大影响,甚至成为一些民众心目中的主流体育文化[7]。反观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代代以接受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中,逐渐使当代社会的主流人群对自己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形式、内容及文化内涵产生了隔阂。”[8]可见,传播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认同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3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对策

3.1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

“环境的改变与消失往往意味着文化形态的改变与消失,与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不同,环境所承载的文化特性是不可逆的,一旦消失则意味着一种生存方式及其所承载文化传统的消失,其生活空间与文化认同和传承不可分割。”[9]通过建立健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域环境的保护力度,完善准入审批制度,提高开发准入门槛,加大违规开发成本,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创造和提供原始、本色的环境。加强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文化保护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基地、民族文化主题公园等。设立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基金,为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人资助制度,给予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一定的资助和补贴。此外,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拉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使相当一部分青壮年能够在当地就业和发展,解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主体不足的问题。

3.2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

“一个理性、自觉的民族都是高度重视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6]“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树立和增强文化自觉是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化个性、文化利益,促进民族文化“走出去”和增强民众认同意识的重要途径,应把唤醒民众自觉继承、发展和弘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放在首位,并作为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任务长期持续开展。可以利用各种可行的方式,对民众进行引导和启发,唤醒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厚重内涵。这项工作要落实到广大民众身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民众自己来认知自己的文化,认同、肯定自己的文化,最终使民众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稳固而理性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形成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动力来源。

3.3重铸民众的主体认同意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文化,标志着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11]。现实生活中,国学的复兴、书法的推崇、戏曲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不再只是口号,纷纷上升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层面[5]。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这就需要在制度层面加强创新、大胆尝试。政府可以针对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对其适用民众加以准确分析定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普查,制订相应的保护制度、设计合理的传承途径,出台有力的保障措施,如根据区域差异,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战略,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就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支持民间力量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机构,鼓励民众自发组织民俗文化传承队伍等。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真正惠及体育文化的呈现者——广大民众,通过适度的、人性化的制度约束和引导,让民众深切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实用价值,最终实现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满自信、主动传承、自觉创新的发展目标。

3.4探索多元化的宣传传播途径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和大力彰显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精神,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等实证研究手段,整理记录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如体育器械、项目表现形式、发源地、传承人等,挖掘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娱乐价值、健身价值、爱国价值等,使民众在观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陶冶心灵,丰富精神,提升素养。利用好国家及省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有利平台,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项目;以及利用岁时节令的集市、庙会和游园等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高度重视媒体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文化适应的角度出发,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对广大民众共识的体育文化内容进行宣传推介,如策划和开发相关的电影、电视节目、书刊、影像资料、体育赛事,请明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代言等,展示其特色文化价值,增强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从而产生认同意识[12]。总之,搭建多方面、多手段、多层次的立体传播系统,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曝光率,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和彼此认同[13]。

[1] 卢伟芬,邢志杰.文化认同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J].体育与科学,2012,33(3):71-74.

[2]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3] 郑先常.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构建——以“流动的现代性”为视角[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3):93-96.

[4] 陈永辉.“美丽中国”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文明与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9):41-45.

[5] 卢高峰,王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问题 机遇 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2-57.

[6] 郭建宁.中国文化强国战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 马锦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输出的瓶颈及破解[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2):78-81.

[8]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9] 车玉玲.空间变迁的文化表达与生存焦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48-52.

[10]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N].人民日报,2011-10-19(002).

[11] 钟青.文化复兴成为国家战略[N].中国青年报,2017-02-10(04).

[12] 白永正.文化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走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7(4):34-38.

[13] 田祖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116-119.

OntheCulturalIdentityofEthnicTraditionalSportsandItsDevelopment

WANG Ju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430074, China)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ntity of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anges in inheritance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values, the alienation between relevant laws and policies and the public, the limitation and closure of communication are the reasons for the weakn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sports.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ethnic areas, to awaken the people’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o recapture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subject, to explore a multiplied propaganda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iming at raising people’s awaren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sports culture and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ulture.

ethnic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identity; environment; values; communication; cultural consciousness

2017-05-08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4BTY087);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课题(YCSW15108)

王俊鹏(1980-),男,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体育。

G80-054

:A

:1008-3596(2017)05-0082-04

猜你喜欢
民众民族传统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我们的民族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