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口腔科,辽宁 沈阳 110003)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多以鳞状细胞癌、腺性上皮癌以及基底细胞癌等为主。白斑、皲裂、慢性溃疡、色素斑等病变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症因[1]。目前临床上在治疗口腔颌面肿瘤时多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而要想确保肿瘤能够得以完全切除,就必须对患者采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治疗。因此,本文就以我院在所收治的23例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鼻唇沟皮瓣手术均取得成功,且未有畸形及复发病例出现,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口腔颌面肿瘤术后缺损患者23例作为研究对象,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52~74岁,平均(62.4±3.5)岁。所有患者均为恶性肿瘤,原发灶:鼻部14例,颊粘膜6例,面中部皮肤3例。
依据患者的肿瘤分期、术后缺损位置及范围大小确定出鼻唇沟皮瓣取材面积及制作方法。于组织缺损部位同一侧位置做与鼻唇沟互相平行纵向切口,依据缺损程度设计出皮瓣与皮下组织蒂,于供瓣区及缺损部位打通隧道,使皮瓣能够得以穿透并实现对缺损部位的完整修复。如果缺损部位处在鼻翼位置,通常会在临近部位进行皮瓣设计,并使之转移对创面展开修复吹。应在皮下脂肪与面肌间隔层进行皮瓣剥离,以避免对面神经与面肌造成严重损伤,并同时对鼻唇沟部位创面采取缝合处理。针对口颊处缺损选择蒂部在下鼻唇沟皮瓣实施修复处理,皮瓣经颊部隧道转至口内修复缺损组织。最小皮瓣1.0 cm×1.4 cm,最大皮瓣3.1 cm×3.9 cm。
统计患者手术成功例数,是否出现有继发性畸形状况,共随访3年。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研究所选取的23例患者手术结果均取得成功,外形满意,张口正常,局部无明显臃肿表现,面神经与腮腺导管也无严重受损。均未出现有继发性畸形情况,随访3年均未出现复发病例。
基于当前整形修复外科与头颈外科的不断发展,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部位的修复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开展临床修复治疗时必须确保所采用的修复方式安全可靠,这对于保障患者的预后质量将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或继发性畸形症状,而且还应尽量减小创伤面积,加快手术进程。临床上在实施口腔颌面修复时需确保肤色接近、皮肤纤薄、光滑、有弹性,因而鼻唇沟皮瓣在缺损面积较小的口腔颌面修复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2]。
鼻唇沟部位血液循环丰富,外部及下端均有面动脉存在;鼻外侧支以及内眦动脉和面横动脉在内部也有上唇动脉分支,上部则存在有眶下动脉分支,因此可供选择的蒂部方位较多。有研究人员利用血管造影结果显示鼻唇沟位置皮下血管网是多支血管所功能产生出的由鼻唇沟部位呈现为轴向分布特征,诸如此类的特征性表现也促使鼻唇沟部位皮瓣具备有良好的血液输运循环,转移方便,用于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效果良好。在具体制作皮瓣蒂部之时,应确保其高度超过缺损部位,在选用材料之时应尽可能留存一定的皮下组织,以便能够在瓣内对皮下血管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对于所应用的蒂在上皮瓣之时,可观察到眦动脉与皮下供血直接产生联系,面动脉末端和眶下动脉也处于鼻唇沟上区并穿入至皮下。此即表明蒂在上皮瓣血运情况良好,在制作鼻唇沟皮瓣之时可准确找出该血管,并可将蒂部解剖的较为细窄,因而,进行鼻尖与鼻翼修复也能够达到较为完美的对称性效果[3]。针对口颊部缺损可有限选用蒂在下鼻唇沟皮瓣通过颊部隧道进入口内实施修复,其宽度应当和皮瓣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所造成的缺损,可采用鼻唇沟皮瓣修复治疗方法,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 朱志高.鼻唇沟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32-133.
[2] 孙明亮,潘 实,董贤平,等.鼻唇沟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美容,2014,21(4):3-4.
[3] 李子木,闫 虹,刘 强,等.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角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4,25(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