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形式各样的国际学校和国际班迅速发展。李英认为,国际学校走强需具备四个重要标准:一是对生源要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是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三是要有显著的教育特色;四是教职员工要有涵养。
【关键词】国际学校 动因分析
一、国际与社会环境的促进
国际学校要存在与发展,必须基于本国文化与多元文化及传统并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的大环境。政府有力的法律保障与财政支持,社会的支持,以及与其它类型学校的竞争是国际学校发展的外部条件。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表现为众多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包括宗教性教育需要,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和专业教育需要,这种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反过来成为国际学校教育存在的坚实社会基础。不少国家都在摸索社会改革,其中俄罗斯和中国都走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市场经济的动作机制强调经济支行中“看不见的手”所起到的自发作用,决定了教育制度结构和教育动作方式的不同。市场经济社会可以为国际学校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是因为国际学校拥有相对更广泛的自主权力,能运用产业化的经营理念来强化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世界上很多问题不再是某单个国家自身的问题,而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体系与教学经验逐步影响到其它国家,尤其是经济正在蓬勃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不论是对于作为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危机的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于急迫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中国家,优质国际教育的传播都有其发展的必要性。前者可以通过项目引进与开发,不僅可以利用国外的人力物力资源赚取教育资本,还可以通过相关人员(包括教育家、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在国家之间的往来提高其在本国的消费,增加收入,促进其经济发展。后者可以通过对比国外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实用的教学手段,更高效地改革自身教育存在的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观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社会化的途径,意义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维持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教育的文化性质和政治意义决定了教育应是一项国家事业,是一项公共性的支出和福利性的消费。从迪尔凯姆到帕森斯都认为社会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它的功能是“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就是将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准则内化于社会成员,从而服务于社会系统及其内部的稳定与均衡。然而这种只认为教育有利于社会系统及其内部的稳定与均衡。然而这种思想过于理想化,后来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也引起人们的反思,新马克思主义论证到公立教育扩张并未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反而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是一种“社会再生产”,使学校教育的正向功能受到质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力资本常说的诞生给传统的教育观以颠覆性的冲击,经证实:教育对经济扶她额直接和间接的贡献;教育可以通过谁知水平和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提高个人生产率;教育是决定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不仅是一项对社会有意义的投资,也是对个人的各种收入有回报的投资。从而把教育的功用由社会推至个人。
另外,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崇尚市场理念,试图利用市场法则来提高教育的功效。市场是最有活力的社会力量,市场所带来的生存竞争能给学校造成生存上的巨大压力,而迫使学校进步。当教育引进市场机制后,学校就面对着来自内外的各种压力、推力、引力,受到这些力量合力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全面而持续不断的,学校不得不始终以最佳的教育形式和最大的教育功效为目标。
教育功用和功效的凸显表明了世界教育制度变革重心所在,同时教育指向对象的转换也改变了教育和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转变最终导致了教育政策的改变,同时也冲击了教育消费者的观念,个人和家庭成为教育发展决策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的需求越来越被重视。目前,人们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国际学校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
三、教育选择自由与教育公平思想的刺激
在国家没有介入教育时,教育是一种个人选择,是否接受教育或接受哪种层次的教育取决于个人意愿和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当国家立法赋予了教育强制性后,教育不仅是个人的权利,还是义务,因此公民缴纳的税收中教育的份额不断提高。然而这些教育所得的税款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教育机会平等及至教育公平是否真正实现都有待商榷。虽然从教育立法的角度,国家对个人的教育选择没有限定,但纳税体制却规定纳税人只能在其附近接受全部或者部分免费的公立教育,而对于高薪阶层群体而言,他们有能力以支付双份甚至更高的的学费为代价去选择公有制的学校,享受主动选择的自由,而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只能有限地选择和被动地接受。公共教育资源虽然是充分了,但优质资源还是相对稀缺的。这种分析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相对充足,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公立教育资源本身就是稀缺性资源,其结果是公立教育就是所谓的优质教育,国际学校是为了弥补公共资源不足而存在的。为了扩大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很多国家采用了“教育券”制度改革。在这种制度下,陪他的公立学校教育与私立学校教育之间的选择是自由了,国际学校也能从中受益。
对于一个分层化的社会而言,只有传统的学校难以反映各阶层的教育价值追求,不公平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种标准化带来所谓的“符号暴力”。对于富裕家庭来说,他们可以通过迁移居住地、退离传统学校等方式进行择校,而那些分派在城市地区受教育的低收入家庭则无法自由选择学校,只有承受这种不公平。从前者的角度出发,国际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的方式。
四、教育需求与市场需要的供给不平衡
从消费角度来说,家庭在国际学校与非国际学校之间进行选择,体现了对国际学校的需求。选择国际学校接受教育是因为其可以带来与非国际学校不同的价值与服务。而国际学校所提供的正是迎合学生与家长在现行社会中的需求,并反映其对国际大环境的认识。以弘立学院为例,其提供了香港与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一)平衡中西方文化
香港1997年回归以来,实行一国两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香港受英国殖民时的影响颇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转变成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状态。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是可以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的,弘立书院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对祖国文化的尊重及对市场的合理把握。由于与中国大陆日益频繁的经济往来,对中文及传统文化的需求不断深化,而香港家长也有意识地期望从文化上与大陆人民接轨,使得弘立学院的办学理念能符合人类重要的价值体现。
弘立书院放眼未来,有极为坚定的教育宗旨,扎根于传统中华文化价值观。它以世界为课堂,使学习不再受缚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采纳国际文凭中学项目及大学预科项目课程为基石,再配合本校推出的「书院项目」经典文学及科学课程,经严谨设计的学术课程,丰富了不可或缺的体验学习机会,塑造每一位具备国际视野的学习者。我们承诺与每一个家庭肩并肩,协助每一个孩子发展他们的潜能,在学习的旅途上支持他们做各种尝试及面对各种困难。
(二)接受重要的人类价值观
如前所述,弘立的学生学习、接纳和体现人类重要的价值观,这也正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八德一智”,即:忠,孝,仁,爱,礼,义,和,平,智。师生每天都在实践这些价值观:塑造学校的文化,与他人的互动,分享决定和想法。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喜欢刨根问底,而学校为他们设计的课程正是鼓励他们因此而探索、分析和思考。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不僅增长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三)获得优质教育
在弘立学院,学生能获得的教育不仅促进智力的发展,还陶冶情操,既充满挑战,又启发灵感,使学生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同时得到真实世界丰富的经验。优质教育可以把远大的抱负转化为成就,逐渐培育出学生的价值观与美德,启发他们的勇气和责任,从经验中撷取智慧。弘立的教育理念,重视、培育和赞美人类经验中蕴含的智慧、情感和精神。
做为明日世界的建筑师及设计师,弘立的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全球互动的社群做出他们的贡献。学生们精通中、英双语,掌握科学技术,可以轻松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他们善于社交和沟通,能以观察者,贡献者和领导者的身份在弘立书院和社群中表达他们的见解。他们也是很有耐心、善良及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