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7-03-04 21:32吴艳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新课改院校

吴艳华

摘要:本文概述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制约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瓶颈,指出目前地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和地方发展需求,探索培养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策略,以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课改;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37-02

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后备力量。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摇篮,地方高师院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乎到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更关系到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了从课程目标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改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传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还要具备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其他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见,教师的能力结构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二、制约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

当前制约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既有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各种外因。

(一)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以陕西地区为例,由于高师院校的生源以西北地区为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东部沿海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听说、阅读、写作及翻译等方面,其中听、说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有些学生很难克服方言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发音不规范既妨碍了学生听力的提高,也严重挫伤了学生们进行口头交流的兴趣和信心。

2.跨文化意识薄弱。为了获得各类英语证书,学生们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忽略了文化因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严重脱离文化语境。忽视目的语文化,将母语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的语言上去,这使得英语教学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功能成了空谈。

3.科研能力欠缺。由于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略了直接经验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故学生们习惯了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没有质疑能力和探究精神,不愿意主动去探寻和创新。这使得学生们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强,不重视对信息的检索和搜集,对科研活动没有兴趣。

4.教育实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是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意识形成、角色转换和职业定位的重要过程。但现实情况是:学生的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7学期,时长为2—3个月,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有些学生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招聘会,没有把心思放在教学实习上;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只布置实习任务,很少抽空对实习生进行指导。这使得教育实习指导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地方高师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运行的地方高师院校培养模式一成不变,教育观念比较滞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既阻碍了地方高师院校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新课改的推行。

2.教学方法死板。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并未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许多教师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接受各种培训,还要完成科研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的教育思想,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课程设置落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都是按照《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高级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教育类课程设置仍以“老三门”为主,没有结合新课改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进行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会造成学生视野短浅,知识面狭窄,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相脱节。

4.复合型教师缺乏。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但并非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英语教学法,对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和各个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不十分清楚,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基础教育情况不了解,不接地气。因而,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单纯按照个人的经历和习惯组织课堂教学,没有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5.师范生技能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即只要学生修够学分,经过了毕业见习和实习,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体检合格,就能获得教师资格证。这根本不能对培养效果做出科学有效地评估和反馈。

三、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要打破地方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瓶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育觀念。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作为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打破过去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避免封闭式办学。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了解地方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师范院校和地方基础教育三方合作、共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有效机制。

2.改革教学方法。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模拟课堂、案例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可以邀请当地中小学的英语教研组组长或者优秀教师走进大学,介绍成功的教学经验,辅导学生讲课。还可以安排学生观摩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点评,反思自身教学,丰富学习经验。

3.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要打破封闭的课程结构,把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专业基础课,还应在原有“老三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教师教育课程(新课程标准与英语教材分析、英语教学技能、课堂教学技术、英语测试与评价、现代教育基础、英语微格教学等),加强潜性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践环节。地方高师院校要改革教育实习制度,把短期集中教学实习改为长期连续教学实习,拓展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把教学见习和实习贯穿到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具体来说,在大一时可以安排少量的教育见习,大二时以模拟课堂为主,大三以教育实习为主,时间可以定为4个月,大四时以实习总结和反思为主,辅以少量教育实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实习对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作用。

5.改革考评体系。评价体系应当多元化,不仅要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制定科学、具体的量化考核细则,除了对书写、歌唱、备课、课堂组织、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课外活动组织等传统技能的考核,还应结合新课改的需求,增加对教学设计与创新、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教学评价能力的考评。

为了培養出满足新课改和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英语师资,促进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行,地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教育实践,构建科学的英语专业师范生技能评价体系,以提升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廖立红.反思式教师培养模式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杨俊.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50-153.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新课改院校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