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江苏省丹阳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丹阳 212300)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探讨
陈斌(江苏省丹阳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丹阳 212300)
采样作为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其细节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保证监测结果科学正确的一大前提。本文从环境监测采样的影响成因入手,具体讨论了各个采样过程中细节的存在具体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方式。
环境监测;影响成因;具体细节;优化方式
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天气预报中对于PM2.5的评估,十字路口对于噪音的监控,都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环境情况的注意力在不断提升。因而,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也在日益提升。精确、科学的监测数据可以为环境保护的工作指明方向,也大大提升了环境工作的效率。而采样作为环境监测的第一步,采样细节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是保证测量结果科学正确的一大前提。
1.1 采样频率和采样点位
采样的目的是反映监测现场的正常水准,因而对于采样的频率和点位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采样的时间必须均匀的分配到各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段内,并反复测量,降低异常项对于采样结果的影响。同时,不同的采样目标,又对点位的选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监测水质的块状污染区时,需要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定点设立监测井;而在监测条状或带状的污染区时,则适宜使用网格布点的方法设置监测井,并根据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测样深度。
1.2 人员、器材与运输条件的影响
采样对于具体的操作过程有着极高的要求。采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水准。在采集时,应尽量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同一种容器,避免不同的容器对于采样结果的影响,。并对于采集样本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防止因容器的错误选择,导致样品与容器之间发生反应,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运输作为具体分析前的最后一环,更需要提高效率,根据采集样本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方式。比如若需运送的是易挥发的物体,则应该重视运输过程中的封闭性。
1.3 自然条件因素
在各种采样,自然条件因素是不确定因素最多、最难以把控的一项。诸如在水质采样的过程中,河江海的地理位置分布,会对于水体的蒸发量等特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采样地点离这些水流过近,那么必然会导致结果的不精确。因而在测量前,要求采样的人员与单位,必须事先从地形样貌、地区特点、水流分布、大气环境等多角度地进行调研与准备,避免采集不具有参考价值的样品。
2.1 大气
在大气采样过程中,需要尽量扩大测量范围,在以一种布点法为主的前提下,兼用其他多种方法。因为空气污染物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极大,分布范围也较难掌控,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粗糙测量后再进一步细分情况。此外,空气污染物的分布及浓度与周围的地貌环境、气象情况等自然条件息息相关。采集时一般针对需要采样的地区特点选取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并在不同海拔处布置点源,扩大数据的采集范围。
2.2 水质
不同于大气监测中覆盖面广的测量方法,水质由于种类划分较细、测量方面更加多样等原因,要求的是灵活的采集方法。需要采集人员根据采集对象和测量方面的不同,针对不同的地区、海拔、天气等自然环境采取多样化的采集方法。如在油类采样的过程中,如果采样对象是水中乳化或溶解的油的含量,应注意避开水面上的富有,对于水面下5-10cm的水样进行采集;而如果采样对象是水体油类的水样,则应从水面至水表面下30cm处采集柱状的水样,且必须单独采样,所的样本全部用于测定,不允许转移或分取。
2.3 颗粒物
颗粒物作为现代环境监测的一个重点,采集和测量的方法已经较为详细和完备。其中具体注意的,就是不同气候对于测量环境和测量仪器的影响。如在较为寒冷的天气,应注意采集器内蒸馏水的结冰情况,适当加入甲醇或乙醇降低溶液的凝固点,或直接代替水作为溶液使用,及时检查容器是否出现冻裂的情况。由于测量时的要求,集尘缸放置在距离地面5-12m处,且溶液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故天气对于溶液影响也应该纳入考虑的范围。如在干旱时,应该及时补充蒸馏水;而在多雨时节,则要注意对于多余水分的处理。
(1)采样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提出多种备用方案,保证采样频率和采样点位的代表性。采样目标种类和测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测量人员在在采集过程中必须灵活面对各种情况,积极寻找最优化的方案。在问题出现时,应选取多名人员进行探讨后,综合各方意见,再作出决策,最大程度地规避采集不具有参考价值的采样结果的风险。
(2)在保证采样工具符合采样要求的技术指标和采样人员的专业水准的前提下,提高样品存储和运输的质量,避免人工误差的出现。对采样人员必须进行集中的技能培训和技术提升。对于采样的容器在平时和采样过程中都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管理,使用完毕后应及时保养。对此,可以专门建立一个档案进行记录。杜绝因器材损坏和人员操作不当而出现的误差。
[1]徐琼.关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若干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5):96+99.
[2]杨宇声,陈汝海.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16,(04):239+242.
[3]吴冰.对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1):157.
[4]康玉山.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探讨[J].硅谷,
2014,(07):103+112.
[5]程云,张蕊.关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细节问题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2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