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陈科龙 图|游 宇
城市上空的记忆
The City’s Memories in the Air
◇ 文|本刊记者 陈科龙 图|游 宇
远游的归人,或走过小什字,或途经南滨路,都会不自觉地抬头仰望,说是看看家乡的天,看看家乡的云,其实是看看家乡的那条过江索道,是否依旧高高低低地往返于大江两岸,是否依旧从容不迫,安详温暖。
游历的行人,大多只在电影里见过从彼岸的楼宇直冲到对岸的过江索道。对于众多游客来说,亲身体验一把过江索道,无疑是解读“3D重庆”大山大水的最佳平台。
清晨7点,紧邻长江索道的东水门大桥上已有不少穿梭的汽车,轨道交通6号线也沿着东水门大桥急速穿行。龙门路旁,索道小楼的灯光渐次亮起,准备迎接第一批过江乘客。小楼对面的小面摊热气腾腾,为肃杀的冬晨带来了些许暖意,两三个等待过江的市民就着小面侃侃而谈。
半小时后,第一班索道即将出发。在索道安全员栓好车门后,操控室内的工作人员按下启动键,索道轿厢缓缓向站外移动。当索道轿厢滑离站台后,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对岸移动。零星的几名乘客,或坐在轿厢内低头凝视手机,或倚靠在车窗旁向外张望。
索道行进到中途,一艘货轮卯足马力从索道下的江面上向长江下游驶去,南滨路和长滨路的车流量也逐渐增多。从索道车窗向外望去,迷雾逐渐消散,重庆正在醒来。约4分钟后,索道走完了全长1166米的路程,抵达位于新华路的站台。这一程,持交通卡的市民只花费了1块8毛钱。
长江索道于1987年10月24日正式运营,它以快捷的过江时间,一跃成为重庆市民首选的过江交通工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晨曦微露,山城还未被旭日点亮,过江索道日复一日的“摆渡”,让小小轿厢载满了无数人的梦想。
对于家住龙门浩、在解放碑上班的何苗来说,长江索道是她每天往返的“通勤车”。没建索道之前,她去渝中区要么坐公交车,要么坐轮渡。坐公交车必须到南坪中转,一趟需要一个半小时;坐轮渡,若江边起雾,渡船便会停运,须得等大雾散去才能过江。如今,何苗每天开车上班,她也很少坐索道,但1166米长的长江索道是她心头最难舍的回忆。
上午10点,新华路旁的长江索道售票窗口,来自济南的张庆向售票员咨询索道票价。售票员告诉他,观光票单程为20元,往返则需30元。张庆买上往返票后便朝索道入口急匆匆地走去。在电影《疯狂的石头》里第一次见识长江索道后,张庆一心想到重庆亲身体验江面上的凌空飞渡。如今,他的念想就在眼前。
索道成名后,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将它推到历史舞台。2002年,电影《周渔的火车》中,面朝对岸逐渐远去的索道,站在观景台的巩俐怅然若失。2006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重庆崽儿“谢小盟”在索道轿厢里的殷勤与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在2007年上映的电影《门》中,面朝滚滚东去的大江,站在索道轿厢内的陈坤满脸迷茫。《日照重庆》《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更是让长江索道声名鹊起。目前,到重庆过江索道取景的剧组已有20余家。
与此同时,我们恍然发现,原来我们离电影如此之近,近到电影就在我们的身边,电影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游客乘坐索道,也正是为了能让自己走进电影画面里,真真切切地感受重庆大山大水山的魅力。昔日,与我们生活形影不离的长江索道,正逐渐成为众多影视剧组拍摄的小基地,而长江索道也将以光影的形式永恒留存。
2002年,电影《周渔的火车》中,
面朝对岸逐渐远去的索道,
站在观景台的巩俐怅然若失。
2006年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
重庆崽儿“谢小盟”在索道轿厢里的殷勤与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长江索道,经历了近30年的风雨,但它并非30年如一日的辉煌。随着重庆主城跨江大桥的日益增多以及市民私家车的日渐普及,加上轨道交通的出现,在2000年前后,长江索道客流量一度下滑。在客流量急速下滑的日子里,穿梭在繁华都市中的过江索道稍显苍白,也相对憔悴。
谋变求生,长江索道在向观光业的自我改变中涅槃重生。2013年11月5日,长江索道正式通过景区评定小组验收,成为国家3A级景区。长江索道的观光票价也从每人0.8元,逐步上调至2元、2.5元、5元、20元……
这些年,长江索道成为重庆的必游景点。而在索道站台,还陈列有索道导向轮、滚子链、电机、操纵台等,游客观光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索道的历史渊源。
2015年,长江索道载客量达到292万人次,其中,游客量达到214万人次。而仅2016年上半年,乘坐长江索道的游客量达到了138万人次。
如今,每到节假日或周末,长江索道的售票窗口都会排起长队,每一趟轿厢都载得满满当当。2016年7月25日,为方便游客在夜晚欣赏重庆夜景,长江索道将每天的运行时间延迟到了晚上十点半。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滔滔嘉陵,泱泱长江。汇于重庆的两江,在巴山渝水间蜿蜒出一个古篆“巴”字,与两岸灯火齐相辉映,渗透出一个“字水霄灯”的美丽故事。而欣赏这美景的最佳“观景台”,即是两江索道。
重庆的过江索道并非只有长江索道。在长江索道建成的5年前,即1982年1月1日,重庆第一条过江索道——嘉陵江索道就已建成通车。
在嘉陵江索道通车的那年,从元旦到春节,市民争先恐后体验全长740米的嘉陵江索道。那段时间,排起长龙的市民得等好几个小时,才能挤上索道。
由于上班族依赖索道,观光客钟情索道,嘉陵江索道获得了巨大成功。在那段市民以乘坐索道为时尚的年月,两江索道是连接主城几个区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被人们称作“空中客车”。
2010年,一方面由于嘉陵江索道客流量日益减少,另一方面要为规划中的千厮门大桥让道,因此拆除嘉陵江索道被提上日程。2011年2月28日晚7时45分,为市民服役了29年的嘉陵江索道在送走最后一批乘客后,静静地返回了江北城站台。至此,嘉陵江索道正式停运。“你拆,或者不拆,索道都在那里,在重庆人的心里”,这是一位乘客写下的对重庆嘉陵江索道的怀念。
近30年来,嘉陵江索道作为渡江的重要交通工具,承载了很多重庆人上班、上学、进城的集体记忆。而嘉陵江索道的停运与拆除,引发了重庆市民的集体怀旧。
2016年12月8日,重庆市索道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中国城市交通的第一条客运索道——嘉陵江索道即将重生。”被拆除的嘉陵江索道,将于2017年正式开工复建,预计在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这一消息,在朋友圈炸开了锅,因为承载着市民集体记忆的索道即将归来。
行走在大江之上的索道,一年365天从不停歇。他们不但守候着重庆的一方天空,更守护着脚下这片山水和依附于此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