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山
画家有一个6岁的孙女。6岁的孙女叫婷婷。婷婷也喜爱画画。
婷婷画了一棵树。
他说:“婷婷,你画的树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不对。”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对呢?”
他说:“树枝怎么能比树干还粗呢?”
婷婷说:“树枝怎么不能比树干粗呢?”
一、思想内容上
《画家和他的孙女》一文中,婷婷画了树枝比树干粗的树,画了红色的小兔子,画了长翅膀的马,但婷婷的画家爷爷认为婷婷画得不对,画得不像,于是两人一来一往,有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对话与争论。婷婷爷爷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婷婷的儿童画,他永远不可能理解婷婷的心灵世界。
《客厅里的爆炸》一文,父亲带着女儿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热情地为客人沏好茶,再进里屋寻找待客的物品时,客厅里的暖水瓶自动爆炸了。父亲主动承认是他将暖水瓶碰炸,并致歉意;主人毫不见怪,宾主关系甚洽。乍一看去,这事未免平淡,但细加推敲,却使人感慨良深。倘若当时父亲实话实说,说明暖水瓶并非他所碰,主人多半不会相信,并对此心存芥蒂,说不定还会闹个不欢而散。这与客人以假作真,主动承担责任所产生的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对于这一层意思,一个天真的女孩又怎能体会得到呢?
二、艺术手法上
《画家和他的孙女》在写作技巧上值得我们学习。全文除了婷婷作画的对象分别是树、兔、马以外,其余对话内容、对话方式、人物的神态大致相同。这叫“艺术重复”技巧,一个艺术情节重复三次,等于强调了作者想突出的写作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作品的最后一段,作者用了很简洁的语言,客观地叙述婷婷的画虽然不被爷爷赏识,却得到国际儿童画展的大奖。在重复了三次后出现意外的突转,有力地启发我们思索这个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客厅里的爆炸》以聚焦式的镜头,揭示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某一断层,及其在新老两代人身上的不同反映,它暗喻国人已习惯生活在虚伪和病态之中。由一个细节,瞬间上升放大到人性被扭曲的高度,引发人们心灵的地震,引爆人们精神世界的原子弹。它的震撼力、杀伤力不在一个点上,而在广阔的覆盖面上。
他说:“那就不是树了。”
婷婷说:“不是树你怎么说是树呢?”
他无话可说了。
婷婷画了一只小兔子。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小兔子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兔子有红色的吗?”
婷婷说:“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
他说:“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
婷婷说:“没见过的就没有吗?”
他说:“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说:“不是兔子你怎么说是兔子呢?”
他没话说了。
婷婷画了一匹马。
他说:“婷婷,你画的那马不对。”
婷婷说:“怎么不对呢?”
他说:“马有翅膀吗?”
婷婷說:“马没有翅膀。”
他说:“那你为什么给马画了翅膀呢?”
婷婷说:“我想让马长出翅膀来。”
他说:“那就不是马了。”
婷婷说:“不是马你怎么说是马呢?”
他又没话说了。
婷婷还画了一只老母鸡。老母鸡下了一个蛋。那蛋比老母鸡还大。
婷婷就拿那画去参加西班牙的一个国际儿童画展。结果,婷婷得了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