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镀金”?那是远古时代的思维了

2017-03-03 19:09米老鼠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2期
关键词:镀金比利时学分

米老鼠

越来越多家长将出国留学当作一帖良药:国内学不好,出国;孩子不独立,出国;孩子成绩好,但挤不上清华北大,出国。但很多从未留学过的家长,实际上并没想过,换个地方上学,是有一系列和成长相关的实际问题的。

去哪儿留学

摊开地图,顿时觉得世界好大,怎么选择留学目的地呢?

以我自己为例,姑父早年去过法国,给小小年纪的表妹和我,带回了埃菲尔铁塔的模型,于是我们对欧洲一直心向往之。

总的来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大学比较多,大学层次也比较多,好学生可以去哈佛、耶鲁,差一点的可以选择排名靠后一点的学校。应该说,去这些国家,保底能有个文凭出来。

在名校和奖学金之间作取舍的时候,还有一个因素要考虑,就是就业机会、校友圈子。而且这些国家的大学,学习成绩和奖学金之间一般会有个很好的交换,成绩好但去了一个相对差一点的学校,往往可以申请到奖学金。

相比以上国家,去欧洲留学要孤注一掷得多,学校层次少,语言关难过。欧洲的国家比较小,每个国家的大学少,大学的层次也少,一旦读不下来,往往没什么退路。

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的大学基本都是小语种授课,尤其是本科课程。优点是学费通常比较低,以比利时为例,公立大学的学费每年只需五十多欧元,私立大学也不过五百多欧元;缺点是通常没有奖学金,语言关非常难过。

语言关到底有多难

同济大学是国内很不错的大学了,能考上同济的学生成绩都是很不错的,同济有些专业是跟德国的大学联合培养的,很多同济的学生去了德国,也还是读不下来。因为语言。

语言绝对是一大挑战。

荷兰通常同时设置英语课程和荷兰语课程,英语课程的学费比较贵。那是不是读英文课程就没有语言关这一说了呢?千万不要天真。

英国的大学教育介于美国和欧洲之间。

我一度以为在英国留学的人,一定比我们轻松很多,毕竟英语从小就学啊。而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的段子在留英的人身上,一模一样地发生。某和某留英,是男女朋友,为了练习英语,下课了用英语对话……

当然这都是发生在留学的前一二年,但不知道多少人闯不过来,多少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即视感。

英国的大学层次没有美国那么多,但是要比一般欧洲国家多,学费高昂,有奖学金。

出国的年龄和孩子的自制力相联

年龄越小,越容易过语言关,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但是自制力越差,留学越容易以失败告终。

首先,大多数家庭并非雙语家庭,孩子也就不会是双语,所以怎么算过语言关,怎么算融入当地生活,每个人的定义也不同。

我的个人建议,没必要为了让孩子的语言更地道而刻意提早出国的年龄,而应该在孩子能很好地自我管理的时候出国。不过这也因人而异,有人初中就可以把自己安排得很好,有人上了大学也还是沉迷游戏。

此外,说两个例子。

有一个比利时朋友,从小生活在意大利,熟练掌握荷兰语、意大利语、英语,但跟他交往中你会发现,每种语言它都有瓶颈之处,都有它深入不了的地方。

有个大学同学是出生在比利时的华裔,语言当然不是问题,谈及她毕业想找什么工作,她说她想汉语好些,找个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她的男朋友还是华裔。某种程度上讲,语言再好也可能始终摆脱不了少数族裔的圈子。

什么人适合留学

自制力强、目标明确、规划能力强的孩子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客观评估孩子的能力,才能保证留学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想当然只会害了孩子。

注意,我没说聪明是必要条件哦!大家的智商都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差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有些小朋友在国内的成绩比较差,家长经常打圆场说自己家孩子只是不喜欢中国的教育方式,所以如何如何,觉得出国留学就包治百病了。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一个同学总结挺到位:在国内能上北清复交的,在这也能毕业;在国内不行,在这依然不行。

我始终觉得L就是家长错误决定的牺牲品。

我跟L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家医院出生,坐同一架飞机到同一所大学学同一个专业。起初我们都背着书包按时去上语言课,不多时日,在枯燥的学业、极度自由的环境下,L就败下阵来,整天躲在遮天蔽日、堆着垃圾的房间里,吃着罐装食物,打游戏,困了就爬到床上睡觉。

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学业毁了,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也可以成长。2009年,L拿到了身份,开始在餐馆打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一个人但凡可以独立,我觉得都可以称为成长,我以为L也就此长大了。但前一段时间,他爸爸发了一个寻子启示,三十几岁的L居然又跟家里玩失联,取消了比利时的身份,也不去餐馆工作了。我们的父母都是奔六十的人了,他爸爸居然上演不远万里寻子的戏码……原来,L从未长大。

为什么留学

很多人期望通过留学学习到新技能,提高自主策划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合作意识。我不否认,留学经历让我在这些方面受益良多,但是得到这些能力,并不一定需要留学、不一定需要国际预科证书课程。

我在多家外企供职过,遇到过很多出色的同事,学习能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都很强,视野开阔、善于合作。S是个外在很欧美化的女生,眼角眉梢自有一段风流态度,钢管舞、拉丁舞跳得极好,热情洋溢,生活方式与老外无异。而这些同事,都是地地道道本土成长起来的。

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觉得这个“方”应该是:孩子要成长为一个精神和身体都足够独立的个体,追求“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过程。

在国外学到了什么

#锲而不舍地争取,有理有据地做事

因为语言比较差,我大一挂科有点多,大二需要重修,重修科目和二年级需要学习的科目,总学分是69分,而每年可以修选的总学分上限是66学分。这3学分,意味着我将需要用额外的一年来补齐,我将无法按时毕业。

心存不甘的我,给院办秘书写邮件,要求在选课系统里为我开放上限。第一次,秘书拒绝了我,理由是一个外国学生,语言不好,还是慢慢学好。不肯放弃的我,再给总秘书写邮件,表示我语言在进步,我有能力多修3学分,差的只是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次总秘书答应了我的请求,回复我说“给你机会,自己把握”。虽然只是两封邮件,但是对于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外国小孩儿,跟秘书理论,还是挺有想法的。

我也当真没有浪费机会,顺利修完69学分、按时毕业,要知道大一大二的淘汰率可是50%啊。这感觉好像有砖房子的小猪,面对大灰狼,屹立不倒。

#终生学习,不断挑战自己

我觉得朋友Z是追求卓越的代表,她是英语专业出身,在比利时读的英文教育学硕士,回国后在国际学校当老师。她的英语真的非常棒,她的英文写作,称得上妙笔生花。前年她又申请到美国的教育学博士,顺带陪儿子读高中,前几天她发了个朋友圈说:“感觉英文一直在进步,很开心;现在可以教本科生了,感觉很棒;从现在开始,每天早起半小时,开始正式的口语演讲能力练习。”

真正的学海无涯。

我没Z那么专,我喜欢从各个方面挑战自己。画画出过商稿,文章上過官媒、拿过稿费,笔译时有邀约;每样事情我都能得到钱,但做每件事情都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每个方面都能达到赚钱的水准。

#做个有趣的人,常说“我很感兴趣”

有一天跟同事闲聊,我说:“金融的很多部门都有所经历、有所了解,比如会计、财务控制、审计……唯独对税务知之甚少,真想有机会去税务部门学习一下,哪怕一个月也好。”同事很不屑地回我一句:“不就是几张表格,每个月编一编,也没有什么。”可我不这么觉得,有机会可以跟税务局的老师们过招学习一下,还是很带劲的。找到每件事情的兴趣点,才是学习的原动力。

#家庭观念

无论在社会上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个人都该有足够的时间回归家庭。总有人说忙,那你忙得过CEO?上大学的时候,每周去一户比利时家庭打工,帮他们打扫卫生。这家的男主人曾经是赫兹汽车租赁跨国集团的董事,后来是比利时福特公司的CEO。这位精英人士的周末是这样的:

穿着T恤衫、短裤,带着墨镜,在家后院剪草;拎个桶和马桶刷,楼上楼下地刷马桶;一张账单一张账单地付水电煤;爬到儿子的楼梯床上给孩子换被单;陪儿子学开车;预定家庭出游产品,连儿子的女朋友都要带着(现在已经是儿媳妇了);听着老婆对他呼来喝去,“嘿,那个还没弄好……”

一个满满都是爱的家,这位CEO提到他的妻子,他说,“没有Isa,不知道我现在什么样?交往前,我的成绩很一般,交往后,我成了最高荣誉学生。”

我一直对自己说,“我有幸福的能力”,也许源于此。

留学很美,但不是人人适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案,首先要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

猜你喜欢
镀金比利时学分
闫永红:从“镀金书记”到“走心书记”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淬炼”,还是“镀金”?——杨陵提升基层干部学历
来了晃一圈,走时已镀金 有些挂职干部“假装在基层”
他骗我!
学分美食
比利时炸薯条也要申遗
铍青铜零件电镀金工艺改进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