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韩志磊):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方认为,顺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相反,逆境却能消耗人的精神,磨损人的意志。特别是现代社会,优越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设施,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同学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坐在父辈、祖辈当年的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如何跟得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呢?不用说思想的进步,单是身体素质,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吧。
古人早就说过:“鸟随鸾凤腾飞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随鸾凤”“伴贤良”就是成长中的顺境。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就因为其祖父曾是江宁织造,他家曾经家财万贯,这为他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所以我方认为,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反方(刘帅):我方认为,逆境可以促进人的成长。首先,人在逆境中往往會比在顺境中拥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如著名作曲家贝多芬由于家境贫寒未能上大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时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屡受挫。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逆境非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其次,逆境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志力。俗话说得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讲的不就是逆境的巨大作用吗?
正方(董梦璇):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和坐在狭小黑暗的教室里学习,哪个效果更好呢?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只有一支粉笔的教学条件,哪个更有利于大家的成才呢?不知道同学们这两天看《小别离》了没有,现在的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买钢琴、择名校,国家也为学校配备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不就是为了大家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吗?如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国家和家长何必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呢?很明显,对方辩友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普遍的真理。
反方(付晓晓):对方辩友说逆境成才只是个例,那么,请允许我方来说明逆境成才的人是多还是少。孔子不得重用,只得率弟子周游列国作《春秋》;屈原被流放著《离骚》;左丘明失明写《国语》;司马迁受宫刑发愤著成《史记》……况且,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了曹雪芹,感谢你们替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逆境成才的例证。实际上,《红楼梦》是在曹家穷困潦倒,曹雪芹尝遍了人间辛酸后才写成的,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把辛酸泪”不正是促使他逆境成才的条件吗?
正方(凌蕾):对方辩友已经犯了逻辑错误,我们讨论的是“成长”,而不是“成才”,“成长”的意思指生长而成熟,也指向成熟的阶段发展。人的成长是指一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变得成熟,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成长包括成才,但不仅仅指成才。你们在偷换概念。我在此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什么是顺境?顺境就是有利于人发展的条件,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很难保证人的健康成长的。
请问对方辩友,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发展好呢?还是津巴布韦、索马里等国家的人发展好呢?显而易见,那些提供了良好环境的国家的人们更容易成长且成才,这就是顺境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主持人:双方同学都已发表了自己精彩的见解。下面请辩论双方进行总结陈词。
正方一辩:顺境对人的成长有利。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地追求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我们才会不断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其次,顺境有利于个人的成才和发展。在优越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有健康合理的饮食,拥有健康的体魄。身处顺境,我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让我们找到成功的信心,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机能,乐观面对困难,积极迎接挑战!
反方一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儒学大家孟子早就为我们作了总结。雨果也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疾风知劲草,困难吓不倒英雄,逆境才显本色。
主持人:听了大家的辩论后我受益匪浅,我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成长环境越好,对我们的成长就越有促进作用,但逆境在人的成长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有人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逆境则是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的绊脚石,只要努力跳过这些绊脚石,我们的能力才会得以提升。关键在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怎么来看待和利用顺境和逆境。这里,我希望大家在顺境中莫懈怠,在逆境中不消沉,每个人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拥有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