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
走进黔江区中塘乡养殖大户李茂华的猪场,几乎闻不到臭味,更看不到猪粪。
“猪场里虽然养了大量生猪,但粪便都通过加工处理制成有机肥,成为葡萄的肥料了,所以,养殖场里没有猪粪的臭味。”黔江区老麻牧业老板李茂华说。
规模化养生猪
2007年,一直在外打工的李茂华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建起生猪养殖基地。
“养猪不仅是个体力活,更需要懂技术。他当初不懂养殖技术,大量生猪因疾病死亡,损失比较大。”黔江区畜牧兽医局工作人员表示,后来,当地技术人员到李茂华的猪场进行技术指导,还推荐他参加黔江区生猪养殖专业技术培训班、到外地猪场考察学习。渐渐地,结合养殖实践,李茂华掌握了一套生猪饲养技术。
解决技术难题以后,李茂华开始扩大养殖规模。2013年,他在当地流转1.4公顷土地,修建了年出栏5 000头的生猪养殖场,并依托养殖基地组建起黔江区老麻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带领附近农户开始生猪养殖。
加工处理粪污
由于生猪养殖规模较大,每天产生大量粪便,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在农技人员的建议下,李茂华在养殖场内修建了一口大型沼气池,生猪排出的粪便直接进入池内发酵处理,产生的气体用作燃料、照明。即使这样,仍然有大量的沼液和沼渣需要处理。李茂华琢磨,为什么不一次性将猪粪变废为宝,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呢?为此,他专门引进一套粪污处理设备,该设备能够把养殖场的粪污进行固液分离。经过设备分离、加工,固体粪渣成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送入专门的有机肥机器处理,经过发酵、过滤等工艺后成为有机肥;液体粪污再经过几道工序,便达到环保标准进行排放,这样就彻底解决了猪粪污染问题。
建葡萄采摘园
为了有效利用大量有机肥料,他又流转了33.3公顷土地,建起葡萄采摘观光园。2016年9月,李茂华的葡萄树结果了,由于全施用的有机肥,结的葡萄个头大、味道甜,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销售行情很好。
“我都没想到,最初只是想养猪,居然还‘养出’一个葡萄园。今年葡萄园第一次投产,总产量就达到7.5万多千克,每千克卖60多元,除了年出栏几千头的肥猪,仅葡萄一项产值就很可观。”李茂华高兴地说。
黔江区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李茂华采用“猪—沼—果”的循环种养模式,为其他养殖户发展循环生态农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猪肉是我国消费量最大的肉食,却面临种猪引进占比越来越大、引种退化的怪圈。湖南唐人神集团牵头承担的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优良种猪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经过3年实施,成功培育了新美神种猪品牌3个及湘沙猪母系1个,并推广优良种猪近20万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日,该项目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综合验收。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但与养猪强国相比,猪出栏率低,头均产肉量也不高,亟须引进血缘纯正和高繁殖率、高瘦肉率、高屠宰率、低料肉比的种猪。但是,从国外直接引种不仅价格高、难以引到血缘纯正的种猪,而且容易进入“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恶性循环。
2013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优良种猪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启动,展开了生猪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种猪育种标准化体系建设及种猪繁育体系信息化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
据专家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张彬介绍,该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培育了一批中国自己的优良种猪,并进行了产业化示范。项目组利用引进消化再吸收的美神种猪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性状上的优势选育专用父系,同时利用地方猪在繁殖、肉质等性状上的优势培育专用母系,并以常规育种、分子技术为手段,筛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高效配套组合,实现强强联合。如培育的湘沙猪配套系经同行专家组认定,在繁殖性能、育肥性能、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等方面表现出优良特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此外,项目组还开发了基因芯片用于美神种猪育种,可提高产仔数及降低商品猪出栏成本。同时,开发了“唐人神智慧猪场生产管理、成本核算暨远程诊断网络系统”和“猪肉质量三维溯源安全可追溯系统。”
“生猪圈”建设方之一——东莞菜篮子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方衍斌说,“生猪圈”是一个B2B的线上平台,买卖双方可以自由在网上发布交易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发布生猪信息,仔猪、饲料等相关信息也可以在上面发布。“生猪圈”将对生猪交易商实行准入制度,产销双方都需要符合规定的条件。
“上线交易的生猪产品都来自经过认证的养殖基地,收购方暂时是符合条件的东莞32个镇街的生猪销售单位。未来将会扩展到东莞之外,甚至覆盖华南地区。”方衍斌说。
生猪产业是广东省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年出栏量超过3 700万头。东莞市农业局局长张永忠表示,东莞市消费的生猪90%来自市外的养殖基地,来源多、监管难,准入制的线上平台通过网上交易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生猪交易中渠道单一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利于堵塞漏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