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2017-03-03 14:22陈晓伟韦媛媛
化工设计通讯 2017年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陈晓伟,韦媛媛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陈晓伟,韦媛媛

(广西科技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针对广西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试点计划,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改革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从学生的选拔、课程的结构、师资等方面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保障体系开展论述。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工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中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不高,高校工程教育普遍重理论,轻实践。此类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导致企业由于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失去核心竞争力。为了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力,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产出势在必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由此应运而生[1]。

2010年,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这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

广西科技大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试点工作,而对于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顺利开展并实施“卓越计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经过对已开展“卓越计划”的高校进行调研,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优势及特色,按照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标准培养“卓越工程师”。本专业作为第一批试点专业,急需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简化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以适应培养工程类人才的需要。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针对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专业定位和服务广东和广西地区经济的目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提出了适合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方案,以期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参考。

1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思路

1.1 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根据高等教育实际,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拟采取“3+1”的模式,即四年本科阶段,前3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能够为企业培养从事工业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或从事工程项目施工、运行和维护的高素质工程人才。通过上述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也不尽相同。对于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在很多方面如办学定位、服务目标、人才培养的标准、教学模式和途径等都与传统本科院校有所差别,因此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创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3]。

1.2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已久,虽然能满足培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需要,但是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选修类课程开设多且杂,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②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如课时、授课内容及开设时间等,另外整体课程层次不分明。③培养的学生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但人文和化学工程素养方面及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④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1.3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针对本专业存在的这些问题,经过细致的调研工作和认真的思考,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服务广东和广西地区经济这一核心,以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按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修改并完善本专业现有的培养标准,采用“3+1”的培养模式,前3年在校内完成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实习或者参与教师承担的各类工程项目,并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与相关企业签订或修改校企合作协议,创建适合本专业学生培养的教育新模式。其中,在校内学习阶段,应加强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目标,调整和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各类综合类课程和学科竞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企业实习阶段,主要是在学习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企业的生产工艺并熟悉企业文化,深入开展一系列工程实践活动,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改革、创新及工程开发的过程。

2 课程体系的思路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在上述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构建出与培养学术性本科人才“厚基础、宽口径”模式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前3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最后1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4]。

本方案学习和借鉴国内已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的经验,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将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通过调研已开展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改革的实际情况,借鉴这些高校改革的经验,并对本地化工及与化工相关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再将抽象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模块单元,同时对部分选修课进行删减,加大工程基础课程(如化工原理)及实习环节的比重,并据此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具体方案为理论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实验类课程、专业设计类课程,各类企业实习课程。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将公共必修课开设于第1~3学期,而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于第4~6学期,第7~8学期只设置实践课程,不开设理论课,以为进入企业实习提供便利方便。实践课程体系中,专业实验类课程包括化学技能综合训练和化工专业实验,分别在第4和第6学期开设;专业设计类课程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化工专业课程设计,分别开设于第4和第6学期;企业实习类课程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分别开设于第2、第5、第7和第8学期。通过这样的调整和优化,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并融入企业生产中。

3 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3.1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筛选

为保证教学质量,入选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学生必须优中选优,我们采取以下方案进行筛选:①学生在大一学年结束之前按意愿提交申请,负责教师根据大一学年成绩进行初步筛选;②组织专业教研室老师对学生进行面试,主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生综合面貌等方面;③通过心理测试试卷了解学生的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挑选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学生,以确保“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

3.2 师资保障

目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专业教研室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主持和参与过多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为“卓越计划”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教师队伍教学水平较高,但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并不多,为了保证“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素养并与企业专家一起组建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团队,所以一方面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并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与企业开展工程类项目,增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计划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才,同时邀请企业内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加强校企合作[5]。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大大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3.3 教学质量保障

日常教学严格遵循我校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另外还要求本专业骨干教师和相关实习基地的专家组成课题组,建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遴选及淘汰机制,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及实习过程监控制度。

3.4 实践体系的保障

依托柳州工业优势,坚持我校多年形成的“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本专业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持续推进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并完善学生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训的机制。整合和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生物化工学科的各种设备仪器开设相关的课程与实验,在已有的10多个实习基地包括柳州化工集团、柳州华锡集团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和密切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实习的各项制度,并与企业深度合作,在教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环节与企业全面接轨。

4 结束语

本专业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调整和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着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设计和创新能力。根据化工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通过一系列实习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目前“卓越工程师”班已有两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通过企业反馈,效果较好,但仍存在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微调,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思考、探索并实践,以期培养满足完全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化工类专业人才。

[1] 肖义平.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205-206.

[2] 林建.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1.

[3] 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4] 鲁德平,宋慧婷,杨世芳,等.构建本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4):21-24.

[5] 李军,许俊强.化学化工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改革与探索,2012,(16):152-153.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the Background of “Excellence Engineer”

Chen Xiao-wei,Wei Yuan-yuan

This paper aims at reform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reform ideas of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Based on this,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adjusted and optimized.,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selection of students,curriculum structure,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to run the security system to discuss.

excellent engineer;training program;reform

TQ0-4;G642

B

1003–6490(2017)03–0128–02

2017–03–11

2014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桂教高教[2014]15 号,项目编号:2014JGB190)。

陈晓伟(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