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2017-03-02 18:57郑丽丹�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2期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郑丽丹�オ�

摘要:时代在不断进步,创造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了解创造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创造力的定义入手,首先描述了与创造力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其次谈及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最后针对如何培养创造力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创造力心理学研究

1.创造力的定义

我国的心理学家对创造力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这种认识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

2.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2.1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把创造力看成是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人格特征。他们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有创造的潜能,这对创造力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坚持力、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人格因素对取得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研究认为,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難、敢于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兴趣广泛、在学习与社会环境中寻求个人独立性、爱好深思、不盲从等也是有创造力的人的个性特征[1]。卡特尔等人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试,得出了高智慧性,高好强性,高敢为性,高敏感性,低乐群性,低乐观性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杨素华等也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对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进行人格测查,发现了高稳定、高恃强性、高敢为性、高创新性高自律性、低乐群性、低兴奋性、低敏感性、低怀疑性和低紧张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2]陈国鹏[3]等人通过对创造力得分高的中小学生分析后得出了高智慧性、高乐观性、高敢为性和低紧张性的特征。

2.2创造力的测量学理论

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是由R·J·斯腾伯格提出来的。第一种维度是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包括内部关联型智力、经验关联型智力和外部关联型智力三个方面。第二种维度是创造力智力方式维度。它是个体的一种习惯化或自觉的自我控制,常常使创造力的智力维度带有一定的倾向或风格。第三种维度是创造力人格维度。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敢于克服困难、内部动机、一定的冒险性、求知欲以及乐意为了获取知识去工作等个性特征。Guilford[4](1950)在他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出,创造力的研究可以使用书面任务来研究普通人。换句话说,可以通过纸笔测验(paper-and-pencil tests)来测量个体的创造力。例如,其中的一种测验叫“非常用途测验”,它要求受测人尽可能说出一物体(如一块砖)的多种用途。Torrance(1974)在Guilford的研究基础上,编制了著名的创造性思维测验(TCT)。

2.3创造力的生理心理学理论

生理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主要是脑机制的研究,研究方式主要有裂脑研究和脑解剖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创造力的脑机能定位问题。其中,Sperry[5](1964)的裂脑研究最为著名,他通过切断癫痫病人的连接大脑两半球的神经来观察两半球各自处理外来信息的不同。他的研究证实,左半球与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理念、分析、连续和计算功能;右半球与知觉和非言语思维有关,具有音乐、绘画、综合、整体性和几何空间的辨别能力。创造力反映出的独特性和适宜性、直觉与逻辑,是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正如Katz[6](1997)所说,“不能将创造性活动定位于大脑某一半球的特殊功能,而是大脑两半球实现的整合和协同过程。”

2.4创造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对创造力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研究,即认知过程研究和认知发展研究。创造力的认知过程研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基本认知过程的研究,也包括技巧、策略、元认知等认知策略的研究。创造力的认知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的纵向变化:一是创造性潜能的获得,二是创造性潜能的实现。创造性潜能获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及最有利于创造性人格出现的情境,另外一些发展因素是个体在小学、中学、大学的经验及表现创造性潜能实现的研究较多关注的是有关创造力与年龄之间的关系。[7]

3.与创造力有关的因素

3.1智商与创造力

有研究发现,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之间很少有相关或相关很低。陈国鹏[3]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相关。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必然和创造力的高低完全相应。高创造力者必有中上的智力,但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3][8],还要看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是否高度地协调发展,正确的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应该是在知识的质获得保证的前提下,创造力与知识量才成正比的关系。所谓知识的质是指知识结构的合理程度,有重要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多半是知识丰富的人[1]。另有相关研究表明,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言语创造力都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流体智力和一般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言语创造力和一般创造力有显著的正相关[9]。

3.2年龄与创造力

一类观点认为创造力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替呈现高峰和低谷期[10-11]。另有观点认为创造力水平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获得而呈连续增长趋势[12]。沃建中[13]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Tor-rance认为四年级由于同伴关系意识的增强使得儿童趋向于与同伴一致的行为,从而导致了发展的低谷[14]。创造力在初中阶段保持上升趋势。高中生生理和心理各成分开始趋于稳定,且面临高考压力,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学习以求正确率而忽视思维多样性的培养,使其思维、行为的自由度又有所减小,创造力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3.3家庭环境与创造力

家庭环境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组织起来的,影响孩子发展的物质和生活环境,主要表现在亲密程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及社交娱乐性等方面。对高创造力者成长历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5-16]。相关研究发现,家庭环境通过影响儿童的生命体验、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感等方面,进而影响创造力[17]。Wechsler[18](2000)研究发现,杰出作家及诗人的创造成就大部分归功于其家庭的影响。林静怡[19](2003)的研究也表明,家庭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积极影响体现在:父母积极教养、营造支持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以及提供多方面发展所需的资源,能使子女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在有潜力的领域中展现其创造力。林逸媛[20](1992)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知性休闲活动和兴趣的种类影响子女的创造力,父母的兴趣,特别是知性方面(如科学、艺术等),可使其子女在相同领域中更富有创造性。

3.4儿童创意自我效能与创造力

儿童创意自我效能被定义为,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是否富有创造力的信心与评价。Beghetto(2006)研究发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创意自我效能高的学生都比创意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持有更积极的信念,同时对考入大学有更坚定的信心[21]。

3.5思维与创造力

创造力的两大主要成分,一个是想象,另一个是思维。想象,主要是创造性想象。思维,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认知取向研究的核心。[1]从构成创造力的两个维度来看,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比较发现,小学和高中阶段,聚合思维的水平高于发散思维,而初中阶段则相反,说明初中阶段是创造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13]我国学者认为思维有五种品质。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锐性。同时认为,思维的深刻性是基础,由它引出灵活性和独创性,而灵活性与独创性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灵活性中对问题的多解和求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集中有价值的东西就构成了创造。独创性是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概念与产品,是智力运行的高级状态。有研究表明[16],创造活动课(每一课有5个活动,分别由视觉的、听觉的、符号的、语义的、行为的5种内容的信息组成来进行智力训练)的开设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4.自我思考

(1)智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应抓住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充足的营养以及丰富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养育行为,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造力与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相联系,应从小就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由尝试探索新的环境,满足好奇心,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锻炼对事物感知的敏锐性。

(3)创造力与大脑的功能也紧密联系,有意识地使用左手以及多进行全身性的体育运动,都有利于刺激大脑,促进脑部的灵活性以及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知远.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2,06:40-44.

[2]查子秀主编.超常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3,149.

[3]陈国鹏,宋正国,林丽英,缪小春,桑标. 我国中小学生创造力与智力和人格相关研究[J]. 心理科学,1996,03:154-157+191-192.

[4]Guilford ,J.P.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444- 454.

[5]Sperry, R.W. The great cerebral commissure. Sd. Amer.,210,1964:42- 52.

[6]Runco, M. A.Creativity.Annu.Rev.Psychol.,2004,55:657- 687.

[7]王映学,寇冬泉,张大均. 创造力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与研究取向[J]. 心理科学,2007,02:489-491+481.

[8]张慕.创造心理探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70一71,174,187.

[9]刘彤冉,施建农. 9-11岁儿童的工作记忆和智力、创造力之间关系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02:164-167.

[10]Torrance, E. P.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fourthgrade slump in creativity.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968,12: 195-199.

[11]Claxton, A. F., Pannells, T. C. Developmental trends inthe creativity of school- age children. Creativity ResearchJournal, 2005, 17(4): 327- 335.

[12]Gardner, H. Art, mind, and brain: A cognitiveapproachto creativ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2.

[13]沃建中,王烨晖,刘彩梅,林崇德. 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2009,03:535-539.

[14]Maccoby, E. M., Jacklin, C. N. The psychology of sexdifference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15]吴鸿雁.家教与成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访谈之启示.施建农.超常儿童成长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52- 370.

[16]张景焕,金盛华,林崇德.科学创造人才的成长历程分析.见:施建农.超常儿童成长之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71- 387.

[17]胡春雁.家庭环境创建与儿童健全人格塑造.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18]Wechsler S.Talent development in Brazil:As view byadultwrit-ers and poets.Roeper Review,2000,22(2):86-88.

[19]林靜怡.创造力青少年其家庭教养环境之研究——以全国科展得奖国中生为例.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所硕士论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3.

[20]林逸媛.家庭环境与子女创造性之相关研究.社会研究所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1992.

[21]王晓玲,张景焕,初玉霞,刘桂荣. 小学儿童家庭环境、创意自我效能与创造力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09,05:46-50+66.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创造性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智力闯关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欢乐智力谷